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教你如何克服偷窥心态和如何应对偷窥者

(2010-12-29 17:28:41)
标签:

偷窥心态

应对偷窥者

心理咨询

心理专家

健康

分类: 心理咨询个案


  好奇是人的天性,几乎人人都有好奇心,但是,你知道吗?过度”关心“他人的私生活,将有可能将你推入人际关系的死角……

  

   罗小姐是一名新入职的白领,平常爱打听别人的隐私,且刨根究底。许多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开始回避她,人际关系日渐变差。罗小姐很苦恼,她提醒自己不可以再这样八卦下去,可一旦与人接触,就习惯性地打听人家隐私。她很担心,这种行为,是不是不正常?

 

  这样种行为也叫窥视,是缺乏心理边界的表现,需要靠自己克服调整,否则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过度八卦就是偷窥

 

  从案例上看,这种行为不仅给周围的人造成困扰,也给罗小姐的生活带来了麻烦,她本人有意识地想纠正却屡屡失败。难道,这种行为是天生的吗?很难克制吗?

 

  许多人的个性形成都是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王小姐的父母或长辈很可能比较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心理学认为,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学习而来的,这些行为在没有人提醒之前,会被我们内化为与人交往的正常方式。这种行为一旦成了一种习惯后就有很强的惯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及专业帮助。

  其实,大部分人都应该知道,不跟人打听私生活是一种尊重别人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交礼貌,那么那些习惯挖掘别人私生活的人所表现出对别人私生活的兴趣,也让人对他们本人的心理健康担忧。

  好打听的人都是好奇心较重、依赖性较强,并且有些自恋的人群,这样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狡辩,比如“别人喜欢让我这样做”,或者“如果他不喜欢可以拒绝”等,但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因为这些人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使自己看上去总是“对的”,他们甚至会因为别人的弱点而开心。

  假如这类人在社会上不但没有遭到挫折,反而被认同,长此以往,还有一定危险的:他们的自我认知将出现偏差,误以为自己真如想象中那样伟大而无所不能,最后导致伤害别人,众叛亲离。

  

    要学会对偷窥者说“不”

  这种行为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这种行为有“获得性受益”,比如许多人在他面前不设防,轻易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告诉他,满足了他窥视的欲望,使他的窥视行为得以固化。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喜欢窥视的罗小姐便有了长期“客户”,甚至难以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再者,罗小姐一直在试探别人的边界,如果对方不拒绝,她就试探下去。其实他也在寻求被拒绝,寻求对方给他一个边界,如果和她在一起的人又恰恰是一群不会拒绝的人,就会被带入她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简单的从这一点来评定一个人的心态是否正常。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常,我们主要依据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及结果来评述。如果罗小姐这样的行为影响到了别人,让跟她接触的人都对她避而远之,离她而去,那至少可以说明她的这种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是需要做出调整的。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生活在关系中,各种关系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发展出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普遍而言,遵循那些标准来进行社会交往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学会保持安全距离

  对于这类人,她的同事或者朋友完全可以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告诉罗小姐,自己不想谈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人们总是很害怕冲突,担心表达了负面的想法及感受后会影响关系,其实处理冲突和矛盾是人际关系的要项之一,向别人表达负面的感受,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一定会破坏彼此的关系。许多人关系逐渐恶化,很可能是未能及时处理矛盾和冲突,积累下来就会产生很多误会及猜疑,只会弄得越来越无法收拾。

  适度的把握社交距离是重要的。要么距离太近,要么距离太远,这是现代人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需要,这也是每个人内心的隐私地带,不要去侵犯。交叉圆理论向世人暗示了一种与人相处的艺术。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尽享情意和温馨。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有的空间及天地。再亲密的人,也不能去侵犯对方的隐私地,更不应该将这部分慷慨地全部让出。当两个圆没有了距离时,加重的只是阴影。在阴影的笼罩下,放弃与获得都被赋予一种疼痛和悲壮。

 

  克制“打听心理”,不做偷窥者

  那么,如何可以克制“精神偷窥欲”?这需要外界适当给他们一点挫折、一点拒绝,让他们的膨胀自我冷却。

  另外,社会也需要反思,这种行为为何会有生存的土壤?社会究竟需要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此外,软弱并不等同于善良,正如窥视并不等同于强大,罗小姐身边的人也需要学会拒绝,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自己这样的冲动又来了的话,先问自己,究竟是真的关心别人还是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窥视欲,如果是前者的话,在获得对方允许的提前下可为之。如果是后者就要避免发生,而转移注意力,或者可以先回避一下。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这种行为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