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数数教学设计
(2012-11-14 18:31:37)
标签: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育儿 |
分类: 数学教学设计和数学备课资料 |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准备课
(一)教学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
建议:在准备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多少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多少的素材。
第一课时
“数一数”的教学主要是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的情景第一幅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开学第一课,作为学习数学的第一课,教材为他们呈现了一幅校园情景图,向他们介绍校园里的情况,教会他们与老师、同学之间交往,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情操。在学生观察图描述图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体会到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数数的情况,了解学生数数的方法,为正式的教学做准备。接着在教材的第4页和第5页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并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这里给出人物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感觉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也将数数和认数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基本方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小朋友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秘密吗?
是啊,我们都有10根手指。请小朋友们互相数一数。
我们都能从1数到10,那么你能从10数到1吗?互相数一数。
(集中学生注意力,了解学生数数情况)
(二)探索新知
1、 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独立观察→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出示数字卡片“1”。)
教师:升国旗时我们要做什么?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上面这些事物的个数,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从具体到抽象)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2个单杠,两个向老师行礼的学生,两个读书的学生,两个黄色垃圾桶……)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两个单杠图片及对应的数字。)
教师:小朋友见到老师在做什么?两个黄色垃圾桶是做什么用的?
(结合图片,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数量是3(4、5、6……)的人或物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数量的?谁能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教师: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要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4、数身边的数
教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
5、课后延伸
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从课上到课下,从学习到生活)
(三)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数了漂亮的小学校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我们发现,数学其实很简单,很有趣,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相信每名同学都能学好数学!
(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数一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要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在抽象出数,然后在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第二课时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数学学习经常会进行比较。本课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比多少”这部分内容,学生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感性经验。但是在判断时学生往往是凭直觉,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根据新课标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小猪帮小兔盖房子”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兴趣比较高,因而也能很快的找到故事情景中相关的数量进行比较,达到让学生通过情景图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目的。教材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所搬砖块的比较”和“小猪与所扛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也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如何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来比多少。此外,教材还给出了一个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个葫萝卜、四只矮凳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地比较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这个故事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操作与观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听故事、看动画,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3、初步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媒体出示课本第6主题图):从图上你能看出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吗?从它们身上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数一数,你能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吗?
二、新授
探究一:学习“同样多”。
1、讲解“同样多”。
师:小兔在搬砖,小兔和砖谁多谁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黑板上把相应的图片一一对应。)
师: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2、发现“同样多”。
师:在图上,你还发现什么和什么是同样多的?(小猪和苹果同样多,小兔和萝卜,萝卜和砖……)
(多媒体演示,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3、摆“同样多”。
(1)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2)独立摆“同样多”。
利用你手中的物品,摆出同样多的两种事物。
探究二:学习“多”、“少”。
1、讲解“多”、“少”。
师:1只小猪扛1根木头,小猪和木头也是同样多吗?
一只小猪对应一根木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有没有多余的木头?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板书:多、少)
2、发现“多”、“少”。
师:图上还有什么可以比多少的?你会用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来说一说吗?同桌试一试。
(小猪比小兔少,小兔比小猪多;桌子比凳子少,凳子比桌子多……)
3、摆“多”、“少”。
(1)教师指导学生摆“多”、“少”。
师:第1行摆4支蜡笔,在蜡笔下面摆铅笔,铅笔要比蜡笔多1支。第2行摆几支铅笔?
(提示方法:怎样摆,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2)独立摆“多”、“少”。
利用你手中的物品,摆出不同样多的两种事物,说一说谁多谁少。
三、课堂练习
做一做第36题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你的方法是什么?
(体现解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突出个性发展)
四、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都可以用来比较的,只要我们小心观察,努力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
《比一比》教学反思
比一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方法、思想。本节课我认认真真的设计教案,仔仔细细制作教具。
本节课教学比较物体的多少、长短、高矮、轻重,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方法。课堂上利用了实物投影,呈现果树、小兔子、木头、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砖、铅笔、学生等景物和场面,师范性地提出了比较谁比谁多、哪个人高、哪个长等问题,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活动。一种是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自己的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另一种是观察花蜜那,作出判断,画面中有些物体的长短、轻重关系不是十分明显,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断。
同时在课堂上教学活动要师生互动,人人参与,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不为一时学会,而为一辈子会学;教师的教学不是教会少数,而是带动全体。这节课学生们发言都很积极,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基本都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有个别学生有困难的,我下课对其进行了单独的辅导,在辅导后,发现他们也能够掌握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