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田爸的同学来市里参加高中组的教学比武活动。席间,说起了11.5号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们唏嘘不已。
承德市某高中高二一名女生,因为失恋在11.5号晚上跳武烈河自杀了。据说,是实验班的,成绩极优秀,可是就这么一朵含苞尚未开放的花朵,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过早地凋零了,带走了遗憾,留下的却是无尽的伤痛......
在座的都是老师,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围绕这个话题七嘴八舌。其中有一学姐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现在的学生理解不了,女生失恋自杀,男生失恋杀人。
突然,心理健康教育这几个字眼瞬间跳入了脑海。近年来,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呈低龄化态势。他们的症状主要有失眠、厌学、对生活失去兴趣等,有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这些问题主要由学习上的焦虑情绪引起的。
记得我看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今年9岁的露露,每次做完作业后,就用橡皮擦掉,然后重新写,经常重复多次,父母一问她,她就发脾气,并且擦得更起劲。露露还有洁癖,每次只要碰了觉得脏的东西,就会反复洗手,有时一天甚至要用掉一瓶洗手液,把手都洗红了。最后,她的洁癖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嫌爸爸脏,爸爸不能抱她,不能碰她的东西,后来甚至不让爸爸碰家里的东西,要爸爸到外面去住。
原来,露露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她要勤洗手,她出现不讲卫生的行为时总是被严厉告诫。加上望子成龙,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不准有一丝马虎。久而久之,露露就产生了一种焦虑情绪,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强迫症状。
学姐还提到那女孩在自杀前,曾给父母发过300多字的短信,可惜父母睡着了没看到。大家都不禁慨叹惋惜,如果父母能发现及早劝慰或联系老师同学,就会避免这场不幸。可是我心理不禁问一句:思想波动就在那一刻突然发生的吗?父母早就没发现女儿有什么心理波动或异常?就从没和她探讨过青春期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话题吗?那么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担负什么使命呢?
如果说孩子希望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小姑娘,那么他们眼里理想的父亲的样子,应该是一位身材高大的伙伴,可以跟自己一起冒险,体验新奇的事物。孩子是最好的游戏伙伴,只要你的内心足够开放,依然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一位好的父亲一定跟孩子们相处了足够长的时间,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纯粹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吧!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和警惕了吧!我们还能一味盯着孩子的分数不放吗?要知道如果孩子身心不健康,那么再高的分数也是没有用处的。要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还要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改变他们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害怕挫折的心理,培养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个伪命题,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正在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地培训和所谓的艺术熏陶,培养出一个个少年绅士,而孩子们却离他们的本性越来越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