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复杂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11-27 21:46:13)分类: 教学设计 |
《两位数乘两位数(复杂进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三:两位数乘两位数(复杂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归一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掌握正确计算能力。
3、学生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试题;能正确解答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表格、画图整理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思路。
教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趣味复习。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街灯和漂亮的街心花坛,今天我想带领大家到壮丽的观光塔去看一看。去之前,我们先做个口算小练习,比一比谁看得准,算得快。
1、口算:20×30=,30×50=,10×70=,11×40=,12×50=,23×30=,15×20=,22×30=,13×10=,28×12≈,13×13≈,29×18≈
2、师:大家算得真不错。如果让刚才回答问题的12名同学乘车去观光塔,你能算出他们需要车费多少钱呢?(电脑出示:12名同学需要车费多少元?)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缺少一个信息:一人需要车费多少元?
师:如果告诉你,每名同学需要26元车费,(电脑显示:每名同学需要26元车费)
师:现在可以解答了吗?在本上解答,并想一想,你是运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做的?
生交流,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说计算过程
师:噢,老师听明白了,也就是说如果用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就对齐个位,如果用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就对齐十位,对吗?
师:那这道题你是运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做的?
生:单价×数量=总价
师:那谁能说一说26是什么?12呢?
生:26是单价,12是数量
师:你还能说出有关单价,数量和总价别的数量关系吗?
生: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二、新授探究:
(一)观察信息窗,提出问题
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美丽的观光塔,仔细观察,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生2;买6张票需要多少钱?(板书)
(二)自主探究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一起把完整地把信息和问题读一遍。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快速说出算式。
生:28×39
师:为什么用乘法
生:这是39个28
师:怎样计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算一算
师巡视,找算得快的学生板演,并说出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老师有个地方不太明白: 2乘9等于18,怎么进位成了2?
生答:因为18加上了进位的7变成了25,所以进2)
师:老师明白了:2×9=18,本来要向前一位进1,但8加7=15,又满十向前进一位,1就变成了2。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比较复杂。(板书:复杂进位)
遇到这种复杂的进位,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有了他们,相信你的计算会更准确。
师:刚才这道题做对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
师:做错的同学马上改正,做对的同学和同位再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2、小练习
师:今天上塔观光的游客确实不少,车辆也很多,交警叔叔做了一个统计,同学们看大屏幕,(电脑显示: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有87辆,16分钟能经过多少辆车?)能不能帮交警叔叔解决这个问题,把它写到练习本上。
生做题后,小组内订正。
师巡视,找到比较典型的错题,在投影上展示,让学生判断,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三)学习整理信息,及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整理信息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6张车票多少钱?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生答,师贴出条件。
师:同学们,当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多条数学信息进行整理,使它们看起来更清楚,更简洁。我们可以根据数量关系,信息整理成表格,也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这整理信息常用的方法:表格法和画图法。(板书:整理信息,表格法,画图法)。下面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动手整理,师巡视,展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并介绍。
2、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找出条件和问题将他们整理得简洁清楚了,下面,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请你先思考:要求出6张票多少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根据你的分析,列式解答,写在答题纸上。(学生计算过程中,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学生交流。
师: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想的,然后再说自己的算式。(生说)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谁再来说说这种方法?
师:谁有不同的做法?如果有学生用6÷2=3
师:你真棒!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答这道题,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谁能把这种方法再来说一下?师指出:这几种方法都对。
3、总结解题策略:
师: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做什么?再做的什么?最后做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方法:先找条件和问题并整理(板书:整理信息)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板书: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板书: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不小,同学们不仅解决了买票的问题,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用它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三、课堂达标测试: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出色,老师真高兴。敢接受达标测试吗?
1、火眼金睛辨对错(对的画“√ ”,错的画“×” 并改正)
2、巧妙分析解问题:
同学们去参观观光塔,客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从学校到观光塔行了4小时,学校距离观光塔多少千米?
四、欣赏图片。
师:同学们,一节课时间马上到了,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美丽的观光塔吧。(电脑显示:青岛电视观光塔图片及文字介绍,上海东方明珠观光塔图片及文字介绍,澳门观光塔图片,广州观光塔图片)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在游玩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的知识,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做好铺垫,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起点来组织教学过程。本课抓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和简单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做复习铺垫,为学生探究新知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2、主动参与,自主探求新知。
3、突出重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模型,数学教学正是数学模型的教学。所以,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找出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方法步骤。这也正是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本节课,时间控制不太合理,学生练习时间有点少。寻求原因,一是自己的课堂语言不够简洁、凝练。表现在:学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自己还要再去说一遍或是再叫几个孩子去说,既没有必要,又浪费时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没有说到点子上时,老师没有给与及时的评价,只是一味再找学生回答,结果当然是一连几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对,浪费了时间。
2、从程式效率看,虽然本节课环节简约,但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有点散。尤其在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时,有点拖沓。
3、从素养效率来看,自己语言有些繁琐,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关注度也不够,不能较好处理课堂中的生成资料,这一切,都影响课堂效率,也更让自己认识到,素养的提高无止境!今后,自己要做到:加强平日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不断进行反思,多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4、从关系效率来看,“人”与“人”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和谐融洽,“人”与“物”的关系,即教师运用实物投影等教学器材辅助教学时,也很生硬,没有将这些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
今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多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攀登高峰,争取做一名高素质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