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类统计》教后反思

(2011-11-23 17:5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随笔

《分类统计》教后反思:

在感悟中成长     在反思中提升

今年我参加了烟台数学优质课的评选,再次领会到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含义。在优质课准备期间,得到了教研室毛主任的亲自指导,以及学校领导和同行们亲切关注,在此表示自己的深深谢意!这次优质课的评选对我来说收获很大,下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从第一次试讲到去烟台正式比赛,算一算这节课共上了不少于十遍。经过一次次的试讲、研究、推敲、琢磨,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完善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一次次的反思中锤炼着自己、提升着自己。越来越真正理解和领会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作用和目的,知道自己在课堂引领中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做。本节课中自己感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大海”情境贯穿始终,“贝壳”运用前后呼应。

课前谈话给学生提出课堂上的要求,用贝壳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始上课。上课伊始就给同学们展示贴近生活的大海边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动手数一数的实践欲望,导课直接、精炼。轻松愉快的谈话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入了新课,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整堂课我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小贝壳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习,在玩中去开发自己的智慧。让学习心理压力减轻,对数学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在最后的解决问题环节,充分利用小贝壳的作用,让学生进行统计,为课堂增添新的亮点。

二、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提炼,“动”中生成。

《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感受分类统计的优点。在让学生分组统计后注意了统计方法的指导,利用数一个划一个或数一个圈一个的统计方法,保证统计结果正确。学生经历了分类统计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数”的好方法,最后通过观察、对比几个统计表,提炼出分类统计的特点:分类不同,合计相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自己感觉处理不到位的地方有:

1、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注重“生成性”。

     “生成性”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思考与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且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当学生数出正在游泳的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后,再学生想一想正在游泳的人怎样数能数得又快又准呢?学生有的出说可以两个两个的数,这时我没有给学生做出评价,导致后面学生还出现了三个三个数的想法。现在想想,如果我在第一个学生说出两个两个数的时候,让他上前面来现场数一数,可能学生就会体会出这种方法的缺点,很自然想到了分类的方法。

2、努力锤炼教学语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正确的使用教学语言,准确表述数学术语,是教学语言想象生动,逻辑严谨,简练准确,但我离这点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规范化。

3、课堂评价要及时到位。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准确的具有鼓励性的评价是对一位老师的基本要求。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小贝壳”,用于奖励课堂表现出色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不断去追求、去探索,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长处。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由于自己平时这样的语言积累不多,因此课堂中评价语言单一,针对性不强。

说句实话,这次的讲课经历让我终生难忘!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我成长着,收获着,反思……它让我有勇气挑战自我,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经历了一次展现自我的过程,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关注一下学生,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是我一次成长的契机,我将借此东风鼓起前进的风帆,在课堂教学上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