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兴文邱氏源流考略
(2024-01-19 13:45:21)
四川兴文邱氏源流考略
木有本,水有源。中华邱氏家族也不例外,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姓氏有成百上千,各有其源。但追根溯源,我们中华民族都有炎黄裔胄的传统美德。同时,一个有中国血统的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无论他漂泊多远,都有寻根觅祖的心愿。中华民族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各个民族的人民和每个姓氏的后裔无不是这样。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丘(邱)氏虽有多种来源,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3000多个姓氏中人数已排为前100个姓氏的行列。新华社1987年5月2日电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研究结果表明,丘(邱)姓名列全国第77位。据台湾省丘(邱)氏宗亲会第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会刊《台湾区百大姓》资料记载,丘(邱)姓在台湾省为第16位大姓。
四川兴文邱氏宗支源远流长,脉络清晰。根据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时,五世祖邱必明公在福建首次创修《邱氏族谱》,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斋泰、迎泰二公重修之《邱氏族谱》均有记载曰:“吾宗自炎帝育姜水,凝发其渊源,继有太公封营邱,嘉锡其姓氏。其闻公卿将相,英哲贤明,非不丝丝相传,第年淫世远,渺而难稽。今只就可考之烋秀公为一世,又以成实昆季为第二世。”“先代世居于闽,继迁于粤”。根据这些谱史料记载,我邱氏先祖是几经辗转迁徒,在历经三千多年以来,也是饱经苍桑,一言难尽。追忆远祖往昔,从烋秀公上溯至起姓始祖一世祖——丘穆公世系源流如次:丘氏一世祖——丘穆公至十世在右公居于河南封丘;丘氏十一世言公至十七世坊公迁居于山东:丘氏十八世和公至三十世笔连公迁居河南开封;丘氏三十一世茂千公至四十八世连方公迁居福建上杭:丘氏四十九世纪泷公至五十五世原公迁居广东潮州、惠州等地。
兴文邱氏宗支经历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的迁徙历程。兴文邱氏乃祖籍广东惠州府人氏,清乾隆年间移民入川,至今已历十三代。四川开发最早,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向有“天府之国”的称誉。由于明朝未年,国势日衰,外有倭寇、清兵侵扰,内有平民反抗,特别是明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灾荒频繁,民不聊生。李自成率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军乘机入关,剿灭农民军,张献忠也赴机征剿四川,烧杀淫虐,无恶不作;其后清康熙年间又逢吴三桂之乱,连年刀兵不息。至此四川战乱达三十多年,人民死伤贻尽。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四川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清政府决定采取移民措施,从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移民入川,明是移民开垦,实是武装押送。兴文邱氏宗支入川始祖邱公仕汉,在清乾隆年间,住广东惠府永安县,小地名昔唯革。仕汉公先祖必仁公其父淑敏公生九子,是时弟兄九人都参加科举考试,八个考中进士,只有一人未取得功名,所以号称九子八进士,是此源出。八个文武进士有的被朝庭任命官职,分别距家 500 里外任职,有的则在当地办私塾为生。未考起功名的一人仅必仁公(本祖),他则一心发愤,操习武艺,能用刀矛一百余斤,不知如何在练功时滑倒伤了脚,至近逝世时,有一只脚仍包住未脱下,随脚入棺收殓,临死时吩咐多端,有些根由:邱氏家族本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人氏,修有丘氏宗祠。
仕汉公为何从广东移民入川。一则是皇帝下诏,不得不从;二则历史记载,清朝雍乾年间,粤东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广东人等惟采野菜充腹,饿死无数;三则明未张献忠征剿四川后,田园荒芜,资源弃地。我氏仰慕巴蜀之富庶,乃于清乾隆年间,仕汉公欲由粤东率眷西上。入川之时,汉公念家道艰难,而粤土地狭隘,且连岁荒旱也。公念蜀中地旷人稀,岁丰稔,流人至者咸得意,辄欣然愿往。清乾隆 20 年,邻人有入蜀者,公毅然携家室、负盘缠偕行,跋山涉水,以至于蜀,住川南古宋县青山岩下石滚坝,公率长者以耕耘,训幼者以诵读。定居之初,人烟稀少,林密山深,鸟兽纵横,兼之规占所至,地界旷远,或月余不能履其地。按当时移民政策,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垦之地,通过向官府“报垦”、“承粮”,便入四川籍了。但至若干年后,我氏又因故再迁,二世祖永林公率冈盛运公弟兄三人、父子四人等,始到共乐大营盘寨下屋基田住所,生启祖公等四人。至此,在大营盘寨下已落籍二百余年,安居农业,子孙繁茂。
根据江西万载、湖南浏阳所纂修的《邱氏族谱》穆公一世至五十五世原公世系。本谱将另文刊载远祖穆公源流世系,这里不再复述。以下是北宋烋秀公一世至二十一世仕字辈入川始祖的源流世系:
成实, 烋秀长子,穆公七十世,烋公二世,翰林院,号邓秀,行二十五郎,北宗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八月初三辰时生,钦点翰林院,任泉州学政升授通直郎枢密院使(北宋有枢密院,设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品级从一品)。公卒于南宗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丁已三月初三金山精舍(现绕平一中孔庙),享寿八十六岁,葬于三饶琴峰山南麓之“生基”(原饶平县政府址)现三饶镇政府址)。妣张氏,北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六月十六卯时生,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丙辰十一月十七申时仙逝,享寿七十寿,与公合葬于琴山鼠堆“乌鸦落洋”名坟,生一子君与。
君与,成实之子,烋公三世,号三五郎,居福建宁化县,后迁上杭县胜运乡太白城。
淑敏,君与长子,烋公四世,号伯七郎,居福建上杭县。妣古氏,生九子:必诚、必形、必著、必明、必动、必变、必化、必仁、必达。淑敏公这九子中有八个中了进士,堪称奇迹。九子八进士,一时名传乡里,深得世人称颂。他谱伯七郎,三五郎之第七子也,妣黄氏,生三子,长子继龙,次子梦龙,三子从龙。老合墓葬上杭县胜运里黄岩紫云滩。
(一)烋公第六世——惟长公后裔世系
(二)烋公第六世——惟福公后裔源流世系
念三郎:烋公八世,贞官三子,居住七昌村。
仲贤:烋公九世,念三郎之子,葬七昌村寨子背后。
崇仁:烋公十世,仲贤之子,居住未详。
阿净:烋公十一世,崇仁三子,葬溪南和仓栋。
良:烋公十二世,阿净之子,居住未详。
凌:烋公十三,世良次子,居住未详。
凤:烋公十四世,凌次子,葬嘉应州溪南和仓栋甲山庚向。
祖全:烋公十五世,凤之子,仍住广东惠州府龙川县登云乡。
道翰、沛公、运泰、连泰(烋公十七、十八、十九世)均居原籍广东。
士汉公则由粤迁蜀,于泸州所属古宋县青山岩下石滚坝居住,后又迁至共乐大营盘寨下屋基田世居。兴文共乐屋基田邱氏宗支以入川始祖士汉公的“士(亦可为仕)”字开头,取字辈40个字为:仕永盛启映,和顺朝阳兴。荣正崇仲开,修德耀光明。彬清文畅志,玉学振泽洪。思恩育英杰,承先普泰平。故共乐大营盘寨下屋基田邱氏与泸县玄滩邱氏乃同源同宗,同时,也都是在清代初从广东迁入四川矣。
(三)烋公第六世——惟禄公后裔源流世系
四九郎:烋公八世,三五郎四子,名晋安,由福建宁化迁广东湖州程乡县三图水。
芳熏:尚侍郎长子,妣朱氏,生葬均在广东嘉应州。
惟禄公系,入川仅芳郊、芳熏二支系,开基创业于泸县优龙乡牛滩地区。至今繁衍裔孙十一代,计上谱七十六人,散居牛滩,优龙、远居贵州赤水、正安、遵义。
終上所述,中华邱氏立姓久矣。邱氏脉缘炎帝,始于穆公,胄衍营丘,是为祖籍。姜太公吕尚三子穆公领镇营丘,是为丘氏。穆公为丘(邱)氏得姓始祖,姜太公吕尚为邱氏的太始祖。邱氏得姓三千多年以来,也是饱经苍桑,一言难尽。丘氏一世祖穆公至十世在右公居于河南封丘;丘氏十一世言公迁居于山东至十七世坊公;丘氏十八世和公迁居河南开封至三十世笔连公;丘氏三十一世茂千公迁居福建上杭至四十八世连方公:丘氏四十九世纪泷公迁居广东潮州、惠州等地,直至五十五世原公。到了北宋仁宗年间,穆公六十九世——烋秀公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中了甲戊科进士,并钦点为翰林院,授鸿胪寺正卿(为中央“九卿”之一的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正二品的朝廷大员。烋秀公始居广东潮州宿饶平县,迁闽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堡,洪福里邱氏坊。妣周氏,诰赠为太夫人,生三子:成实、成益、成满。其长子成实公,也被钦点翰林院,任泉州(福建)学政,升授通直郎枢密院使(北宋有枢密院,设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品级从一品)。由于烋秀公父子是朝廷高官,故邱氏烋秀公后裔子孙兴旺发达,发展流传至今可谓香火不断。而共乐大营盘寨下屋基田邱氏宗支,始迁祖士汉公(烋公二十一世)在清代“湖广填四川”从广东惠州迁至川南古宋县而世居。以上即我四川兴文县邱氏宗支的源流史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