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开富:谈谈写作和出版《大彭史记》的一些艰难历程
(2023-10-11 20:01:19)
——谈谈写作和出版《大彭史记》的一些艰难历程
彭开富
我著作的60卷本《大彭史记》,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国庆期间公开出版发行,现在终于能与读者见面了,我如释重负。《大彭史记》的写作与出版,得到世彭会和广大宗亲、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会资为本书作序,对《大彭史记》作了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说: “从《大彭史记》中可以看到,绵延数千年的生命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急浪高,总是流荡着生命的智慧。令观者拍案惊奇,或低吟浅唱,或放声高歌,或抚掌而笑,或扼腕叹惜,或临风起舞,或笔底起风雷。”“可以说,《大彭史记》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看到刚出版的《大彭史记》,我的心情是充满无比的喜悦。每当回顾起《大彭史记》写作和出版的过程,无不使人百感交集。
一、我为什么要写作《大彭史记》,以及为此而艰苦创作过程
自2002年我从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续编好本支家谱。因为我宗支原修之家谱由于资料缺乏、信息不灵等诸多原因,家谱存在入川后世系不全等诸多问题。于是,我用了近五年的时间两次续修其谱,并写作了20回的家史《彭氏春秋》。由于《彭氏春秋》受到不少读者、宗亲的喜爱,这又激起了我的创作热情。我想晚年人生应该为彭氏家族做点事情,那该做点什么有意义呢?墨砚无华天地阔,谱家有史古今观。还是为彭氏家族写点有价值的东西吧!
1、文章循章法,巧思出灵感。2008年元月,我经过一番思考,竟然突发灵感,为何不写一部反映我彭氏自彭城开姓4300多年以来,彭氏通史性质方面的书呢?我将书名定为《大彭史记》,拟写60回。于是着手撰写提纲,在内客和章节布局上,考虑写五篇,每篇有若干卷。五篇是:第一篇:彭氏渊源,血脉流传。记述彭氏的起源,始祖身世,大彭建国,乱世迁徒,主干世系等;第二篇:彭氏勋业,权臣名将。记述历朝名代彭氏的王侯将相、权臣名将,以及对中华彭氏发展有特别贡献的功勋人物;第三篇:彭氏流布,名郡望族。记述彭氏郡望之宗支流布,对全国各个省市及海外若干支彭氏宗支进行综合记述,真实反映其历史发展世系情况;第四篇:彭氏贤能,趣闻轶事。记述历史上历朝各代的朝野知名贤人俊伟,趣闻轶事,以及彭氏对社会和宗族事业有较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第五篇:彭氏文化,精典华章。记述彭氏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历史性贡献,其内容包括彭祖文化、著述、兴学、昭穆、族谱、祠堂、郡望、族规,以及彭氏名胜,诗词、楹联,文化组织等。然后写出每篇中的卷目。提纲、卷目写好后,在收集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了紧张的创作。万事起头难,开头前几卷是特别难写的。7—10天可以写出一卷初稿。到2008年10月,省里又聘请我为《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编辑部副主编,到成都去修省志。我仍是一如继往,一边完成修志任务,一边写作《大彭史记》。修志并不难,因为志书的内容都是我多年熟悉的业务,所分配的任务,按步就班进行。于是,我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大彭史记》上去了,而且我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跑图书馆、新华书店找资料、购所需要的文史书籍。
2、写作贵探索,头绪要梳理。记得当初,我修志刚到成都的时候,我向四川省彭祖文化研究会的宗亲们通报了写作《大彭史记》的意向,当即得到了善忠、忠东等宗亲们的赞许和支持,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大彭史记》的写作的部份卷目题纲时,更是喜出望外,并鼓励我说:“要尽量多写,争取写出100卷来!”这就更加增强了我写作此书意念和信心。由于是进行探索性写作,写作《大彭史记》这样一本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首先是资料的匮乏,古籍收藏也为数不多,所见的族谱史料只是其中极小一部分。特别是彭氏历史名贤众多,历史事件纷纭复杂,彭氏流布支派繁茂,因此,我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将典籍史料所承载的历史真实,以及人物、事件、世系、历程等等进行认真梳理,才能够清晰地了解彭氏历史,感受到彭氏历史的真实。尤其是对彭氏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对他们的生平及其历史细节,都要进行必要的考证,对他们的业绩功勋、荣辱得失,必须事出有因,古籍有据,不能随意虚构。有时我对其中某些历史人物的某些故事情节,甚至要翻阅查找若干本古籍书刊,或有所收益,或一无所获。
3、读书增能量,下笔如有神。为了获取写作《大彭史记》的相关资料,我在成都购置了几十本相关的文史书籍,翻阅了众多史籍资料,如《中国二十五史》、《中国通史》、《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国古代简史》、《中国古典名著文库》和其他一些所藏古籍资料,阅读了近年来彭祖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章,如彭忠东主编的《彭祖与彭氏著名人物志》及《彭祖文化集锦》上刊载的文章,我基本上阅读了。凡是与彭氏有关、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我都记在“读书笔记”或“资料卡片”上,以便在写作时以资参考。在写作《大彭史记》过程中,我坚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种种谬妄琐褒之谈,辞而辟之。破世俗之迷信者在此,附史家之羽翼者在此,切不可凭空捏造,以诬古而欺今矣!若正史记事与稗史轶闻所载有所出入时,则权衡事理,择善而从。同时,对人物和事件进行感性化、细节化的写作,使大彭历史更逼近真实,更彰显张力和人文精神,从而使人体会到令人震颤的真实感和耐人寻味的趣味。同时,本书旨在写成一本大众读物,追求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更注重人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文章传后世,多改出奇篇。为了确保《大彭史记》书稿质量,我仍一丝不苟,继续不断地写作着、修改着……,初稿完成后,又反复加工修改。开始写此书时,我还不会打字,但在校对时,边校边改,有时初校时竟又加了许多,二校又改了不少,来来去去,实在是多有不便。后来,我在修志的上班时间学习电脑打字,还购买了《电脑应用技巧》、《Word2003实例操作》等书籍学习,在10多天时间里,竟将《新编字典》打完了几遍,竟学会了拚音、打字、排版、粘贴、字体的各种变形、变色以及收发邮件等技巧,这就为我写作、修改提供了诸多的方便。因此,《大彭史记》60%以上篇幅都是我自已打出来的。由于学会了打字,我写作、修改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黄沙始见金”。我还是一丝不苟,继续不断地写作着、修改着……,有时看到好的资料,又回过头来进行修改、充实,有的卷要反复阅读,又反复修改,一直到自已满意为止。经过近两年来的艰苦创作,一部72卷、42万字的《大彭史记》终于在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完稿,并交付四川省彭祖文化研究会,作为对2010年召开的“世彭九会”的献礼之作。
二、为啥要公开出版《大彭史记》,我为此而作出的艰苦努力
《大彭史记》既然历尽艰辛写出来了,我当然希望能得以公开出版发行。因为只有公开出版,得到了国家的认可,才有本书的合法地位,才能成为通俗文史读物,也才能使本书流传于世。其实,有了好的书稿,出版书籍并不是太难的事,关键是出版的资金问题。我之前已经正式出版有《政策咨询》、《酒城泸州》、《参谋与实践》、《彭氏春秋》、《开富诗词》等几部专著。但《大彭史记》的出版确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历程。
1、《彭祖文化集锦》刊发了《大彭史记》72卷本,在部分彭氏宗亲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大彭史记》是为世彭九会召开的献礼之作,他的命运和出版印行,我理所当然要交由四川彭氏宗亲联谊会去处理。其实,四川彭祖文化研究会对《大彭史记》的写作和出版相当重视,也曾作过研究和考虑,开始是打算联系出版社出版的。即使不公开出版,印个单行本也好。因此,我也非常感谢他们。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既未能公开出版,也未印单行本。世彭九会期间,《大彭史记》72卷在四川《彭祖文化集锦》中发表了,这对《大彭史记》这部新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和资料存档的作用。而这种宣传效应和良好作用,是要经过时间慢慢发酵才逐步显示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由于《集锦》是16开规格的大书籍,近500来页,很有份量,所容载的图片和文章也比较多。而《大彭史记》则隐藏其中,字体又特别小,不容易看清,并不引人注目。许多在会上得到《集锦》的宗亲,还无暇顾及去游览阅读,即使找到篇目了,由于是大书籍,份量又是那样之厚重,翻阅起来也诸多不便,何况开会劳苦奔波,那有空闲时间去欣赏。因此,《大彭史记》在“世彭九会”期间并没有引起宗亲们的注意。但自《集锦》刊发了《大彭史记》后,一些有心的读者和续谱的宗亲回去以后,才认真翻阅到此文,才慢慢品赏出《大彭史记》的史学价值、实用价值和其中滋味,这才逐步在部分宗亲中流传开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集锦》的宣传效应才开始显现出来。
此后,全国各地没有获得《集锦》的宗亲,纷纷给作者打电话索要《集锦》、特别是要购买《大彭史记》单行本。如甘肃景泰县原财政局长彭鼎经过一翻努力,购得一本《集锦》,他给作者两次来信说:“我在《集锦》中看了您著的大作《大彭史记》,这使我喜出望外,我终于获得了追祖寻宗十多年来未得至宝。我已经全文读完。经电话询问,您已经付印了单行本,并公开发行。但我县恐怕看不到。特来信购《大彭史记》,.........”两年来,他多次打电话询问出版情况。湖南、湖北、河北、山东、贵州、云南.......等10多个省都有宗亲打来电话索要《大彭史记》。2011年初,贵州省联谊会秘书长彭继锋给作者打来电话说:“开了‘世彭九会’回来后,我才翻阅了你的大作《大彭史记》,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宗亲们都想拜读,我们想将此书附印在新续修的族谱上,以流传后世。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我认为是好事,就同意了。果然,他们不计成本,将《大彭史记》72卷全部印在了新修的精装本《贵州黔西彭氏族谱》里面。其精装族谱出版后还给我寄一本来。可见,宗亲们是多么看重《大彭史记》啊!
2、为了《大彭史记》的出版,竟然写出一部40多万字的连续剧《大彭国君——彭祖传奇》文学剧本。当时,《大彭史记》是否能够顺利出版,我也是心存疑虑的。因为,《大彭史记》并不一般意义的史书,而是一部家谱性质的文史书籍,真正要公开出版,是有一定难度的。
也是合当有事,此书出版不逢其时。这时,我认识了一位北京的宗亲——彭总(不提名,因他秘书发信息给我时称他为彭总)。我和他是在2009年5月在参加彭山彭祖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时认识的。会议期间,大会通报了我写作的《大彭史记》66卷已经完稿。宗亲们在晚饭前在饭厅里互报家门,相互认识。彭总认识我以后,给了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他是三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觉得他很有实力,我对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频添几分敬意。彭总说得一口普通话,他对我说:他们“公司也负责出版业务,你写的《大彭史记》要出版,可以与我联系,我一定不会使你失望的!”我随即向重庆的宗亲了解情况,一位宗亲说:《大彭史记》应当正式出版才好。他这个人我了解。她说彭总是如何如何有背景,经济上是如何如何有实力,对人又是如何如何的坦诚......,他一定能把事情办好。于是我相信了宗亲的话,因为我有此人的名片,这才打电话联系的。他满口答应负责出版。2010年初我按照他的要求,将稿件传给了他。2010年10月在彭山“世彭九会”期间,我们又相约在宾馆大厅里见面了,彭总对我说:“《大彭史记》稿子我看了,写得很好。我们要公开出版发行,到时请你到北京参加首发式,由新华书店在全国公开发行。至于稿费,到时给你
因为,我早就打算写一本关于歌颂彭祖这方面的书,但不是写连续剧本。写连续剧本,这确实是在冒风险。一是彭祖这样的远古名人,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彭祖又活了那么长,写起来十分棘手;二是写连续剧本要用形象思维,与叙述政论文抽象思维的写法是两码子事。于是我特意去购买了电视剧本,认真去研究电视剧本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能写出电视剧本,而且还要写出有品位的电视剧本来。
此后,彭总时不时电话询问连续剧文学剧本的写作进展情况。我只得加班加点,经过近一年时间日以继夜的艰苦创作,终于在2001年10月写成了长达45万多字、28集长篇电视连续剧《大彭国君》文学剧本(初稿名为《彭祖养生传奇》)。我将剧本传给了他,后来彭总看后答复我说:“你写的剧本写得很不错,已通过了专家审定,现在已经上报总局审批了!至于《大彭史记》正在校对,快出版了,……”由此我的承诺已经实现。而彭总呢?直到2012年4月,我才收到他传来的《大彭史记》两幅封面设计图。2012年9月25日,彭总说《大彭史记》的样书已出来了,寄给你看一下。后来,我一直没有收到什么样书?自2012年10月以后,我多次给他打电话,就一直无人接,从此失去了联系。仅有一次自称是他的秘书发来一个短信说:“彭总因病休养,不便接电话”云云,......。听说他生病了,我还很招急,时不时打个电话问一下,但不知为何不接电话?是健康原因吗?还是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这一直是困在我心中的谜团……..。
——精修以质量取胜。为了使《大彭史记》能够顺利出版,我从2012年底开始,在原作《大彭史记》的基础上,重新在结构上、内容上进行精修、压缩,使之在体例上更加科学,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在文字上更加精练。(1)调整篇目。为了增强可读性,我对五个篇目进行了调整,将原第三篇调为第五篇,原第四篇调为第三篇,原第五篇调为第四篇,这样前四篇有50来卷都是写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连贯在一起更有兴味,可读性更强。(2)突出重点。为了突出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王侯将相、志士仁人等著名人物。将一些近代人物原写为重点叙述改为简要表述,这样就删去了万选公、蒲安修、克立公、炳章公、述圣公几卷,把他们的简历放到其他卷里去。(3)增加容量。将众多原未写进的古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历代州官、历代进士,近代国家领导人、著名将军(包括国共两党所有的上将、中将、少将,科学院院士、著名歌唱家等等,基本上都写上了60卷。如彭氏唐宋明清历代进士就多达398名,文臣武将加上近100人。(4)文字润色。对60卷文章在表述上,力求文笔上更加通畅,语言上更加简练,议论上更加精彩。最后,将42万字、72卷压缩、精编为近30万字、60卷的《大彭史记》。
——投稿竟取得成功。我将修改的60卷本《大彭史记》稿件,在2013年3月20日用电子邮件向江西人民出版社投了稿。当时我也没有底,不料没有几天就有了消息,出版社李编辑打来电话:“你的那本书稿我看了,写得非常好。这是一本很有史学价值、很有份量的好书。文笔也不错,没有那种学究气。我们考虑公开出版……,你看如何?如同意我将出版合同寄来,双方签字生效后,6个月内公开出版发行。”我喜出望外,当即同意了。之后,我又同出版社又通了两次电话,把一些具体权利义务敲定后,我于4月10日签了合同。也是奇缘,出版社签合同的也是一个家门。我怕又是一场骗局,赶紧打电话询问,一问才知此家门是他们出版社的常务副社长,我这才放心了。《大彭史记》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会资关注的高度评价,他老人家几次给我打电话,对《大彭史记》给以高度评价,还亲自为本书作序,这使我很感动。
——认真地校对精改。《大彭史记》在出版社二校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三校。特别是历代进士进行了认真核对校正。之后,对《大彭史记》的一些内容文字的许多修改意见,都通过邮件发给李编辑,由李编辑最后决定。这样的修改邮件有几十件之多,李编辑的一些修改意见,我也基本同意,如对远古的一些具体年代问题如何处理?李编辑认为应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觉得有道理,同意了她的改法。出版社的李编辑很负责任,而且工作态度又非常之好,如李编辑在最后定稿时,对“作者简介”内容的校对都不放过,特意打电话一一核对。可见李编辑其校对是何等的细致,她在一些文字修改的细节处理上使我感受很深,感到江西人民出版社不愧是闻名的“全国百佳出版社”。《大彭史记》自4月初投稿、签定合同,9月10日交印刷厂付印,时间刚好6个月。此书于2013年国庆期间出版发行。我相信新出版的《大彭史记》一定能得到广大宗亲和读者的喜爱。
三、《大彭史记》出版后,对今后创作方向的初步设想和打算
1、如能写出姊妹篇,铸成大彭三部曲。现在,《大彭史记》已经公开出版了。以后写什么?我认为,大彭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他是一座挖之不尽的宝藏,要写的东西自然很多。我想已经写了《大彭国君》(彭姓始祖版)、《大彭史记》(彭姓家史版),现在应该考虑写作《大彭春秋》(近代精英版)了。《大彭史记》是一部彭姓家族史,只能从4300年的历史中选出王候将相和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加以重点描写,其他知名人物作一般介绍。如果近代写得过多,就会形成“头小、腰细,足大”的壮况,这就不协调了。如果再写一部《大彭春秋》(近代精英版)60卷,与《大彭史记》60卷,共120卷,就成了姊妹篇。而将《大彭国君》和《大彭史记》、《大彭春秋》两部书加在一起,又自然成了“大彭三部曲”,我这个写作设想和规划是令人鼓舞的,也是完全可能完成的。因为《大彭国君》和《大彭史记》已经有了,就差《大彭春秋》了。
《大彭春秋》(近代精英版)的写作提纲大致为:仍分为五篇60卷。五篇是:第一篇、彭氏国家栋梁。(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国家领导人,国共两党上、中、少将将军);第二篇、彭氏经济贤能。(包括经济管理、企业家);第三篇、彭氏文化精英。(包括歌唱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第四篇、彭氏巾国英杰。第五篇、彭氏学术研究。包括学术机构、研究成果;联谊会活动等。实际上已经写好了近10卷(修改《大彭史记》时删下的)。再写50多卷就行了。
2、写书不易出版难,缺乏机制无保障。自2008—2012年这5年来,我连续创作了五部著作:一是《大彭史记》72卷、40多万字,二是《家谱史话》15章、25万字,三是《大彭国君》28集连续剧文学剧本、45万字,四是整理出版了《开富诗联》15万字,五是《家国情怀》(家族论文)20万字。5年间写了五部书,达145万字,这应该是高产的了。但这五部书,《开富诗联》于2012年9月出版了,《大彭史记》一拖三年,今年能公开出版,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但写得多,出版得少。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没有资金扶持。大家知道,许多出版物要么有国家资金支持,要么有社会资金支持。国家每年下拨的出版资金,主要是用在一些特殊的政府项目(如地方志、系列丛书),而作家协会的出版资金,这些年主要用于扶持出版少数民族作品。而家谱性质的作品一般都不作安排。(质量好的作品,也是通过出版社加以扶持)。因此,创作家族性质的书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没有有力的资金支持,这样下去实在是难以为继。有时,我想何不写点小篇,不费多少精神,不冒多少风险,日子好过一些。我都想转方向了。我想还是靠机制去解决。我打算这两年先集累资金,将已经完稿的《家谱史话》、《大彭国君》两部书出版后,再考虑其他写作计划的实施。也是个五年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