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彭开富:自古以来研究彭祖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繁荣

(2023-07-09 10:12:06)


自古以来研究彭祖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繁荣

                                                      彭开富

彭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其影响极为深远。其中的精髓,也最为历代名人所追捧的,是彭祖的养生文化。对彭祖文化的研究自古早已有之,自先秦起关于彭祖及其思想的记载就有很多。现代不少机构和学者也将彭祖文化作为其重要研究课题。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以彭祖文化为研究内容而注册的学会、研究会多达1296个。 1这些学会、研究会的频繁活动使彭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得以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代随着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如汉早期马王堆墓《十问》篇、张家山汉墓《引书》篇,改变了我们对彭祖学术的认识。尤其上海博物馆藏竹简(三)有《彭祖》篇,采用彭祖与耈老答问的形式,谈论养生等问题,这是一部现存最早的彭祖学说文献,该文献的出土,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该文献的性质,经学者研究确认为黄老作品,彭祖与颛顼同宗,彭祖的事迹多见于源于楚国的道家作品,因而《彭祖》篇的出现,为证明楚国产生并流传黄老学派思想提供了佐证。二是该文献在学术史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为研究彭祖养生术的渊源和流传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因为彭祖长寿闻名于世,由彭祖所开创的养生之术逐渐受到了海内外人们的尊崇,彭祖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由此附会之说纷纭不绝。因此,彭祖文化自古以来就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研究和传承中继续得到发展和繁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研究和传承中,彭祖的养生之道得到不断充实、发展和丰富。从史料记载看,许多谈彭祖养生术的著作虽多为伪托、附会之说,但其精神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彭祖养生文化,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生命哲学。相传,古有《彭祖经》为彭祖养生学专著,惜已失传。但彭祖的长寿之术很早就被关注确是事实。如《楚辞·天问》有句:“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即意味着当时南方人已经注意到彭祖的食疗养生。在庄子和荀子那里,他们认为彭祖长寿的原因是行气导引,“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兽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命则配尧舜。。(《荀子·修身》)这种观点至少延续至汉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问#六问》中就记载了彭祖回答一个叫王子巧父的人关于养生的具体方法,其中关键是“固精勿泄”,究未脱“行气”范畴;出土的帛书《导引图》包括了吐纳、导引、器械诸项运动四十四式,是导引术最为完整的记述;帛书《去谷食气篇》则是对彭祖食气理论的发展;而其他诸如《养生方》、《合阴阳方》、《杂禁方》等文献则对房中术提出了十分高明的见解。又,在另一出土汉代古医书《引书·彭祖之道》里,则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与外界保持和谐。这充分说明,汉初黄老道家对彭祖养生理论的研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列仙传》里,彭祖的长寿除了因为“善导引行气”外,还增加了一个“常食桂芝”。葛洪在所著的《神仙传》和《抱朴子》里指出了彭祖长寿之术除导引行气外,还有房中术,后者甚至发展成为了彭祖之术的主干。总之,彭祖文化的精髓就是彭祖的养生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养生术:膳食养生术、导引术和房中术。一是膳食养生术,是将饮食养生和健康长寿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饮食方法;二是导引术,是自古以来中华武术、气功之源头,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方式;三是房中术,是中国古代人们研究房中术的性行为科学的学说。

第二,在研究和传承中,彭祖的养生学说得到历代精英的颂扬和普及。由于汉代志怪小说如《列仙传》、《神仙传》、《搜神记》等著作的推动,以及道教学者所编造的彭祖故事无疑是彭祖养生文化向民间渗透的原始动力之一。之后,有些重要史志诸如《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全上古三代文》等著名文献也都纷纷记载了彭祖养生之事,而众多历史名人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野史杂传、民间传说中更是频频出现颂扬彭祖养生长寿的篇章。如唐柳宗元《天对》有句:“铿羹于帝,圣孰嗜味?夫死自暮,而谁飨以俾寿?’宋代诗人苏轼有《彭祖庙》诗:“跨历商周看盛衰,欲将齿发斗蛇龟。空餐云母连山尽,不见蟠桃著子时。”明代著名文人李攀龙、王世贞则先后作过《彭祖传》、《彭祖箴铿传》的文章,一些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俞正燮等都就彭祖的事迹有精辟专论。在古代民间,彭祖文化资源更为丰富,在与彭祖有关的文化遗存方面,仅彭祖墓全国就有十处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徐州古彭城内东北角一处,四川省彭山县仙女山一处,河南鄢陵彭祖岗一处,浙江临安县百岗岭一处,浙江孝丰广苕乡一处;在徐州,除有大彭山、大彭集、彭祖井、彭祖宅、彭祖墓、彭祖园等文化遗存外,还保留着一些民风民俗,如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方圆百里的厨师们到彭祖祠(庙)祭拜彭祖,铜山县大彭镇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彭祖庙会等。闽南也有“六月十二,彭祖作忌”的俗读。而诸如四川的彭县、彭山县,福建的武夷山(传说以彭祖的儿子彭武、彭夷而得名),河南的彭山、彭水,陕西的彭溪、彭衙堡,甘肃的彭原,江西的彭蠡(鄱阳湖)、彭泽等也都与彭祖文化有关。总之,彭祖文化的跨地域、多层次传播和其所拥有的厚实的民众基础,也是彭祖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在研究和传承中,彭祖的形象日益高大并被汉代学者写入了神仙行列。古籍有关彭祖形象的描述很多,可谓是虚虚实实。相对纪实的著作当以古籍《国语》、《世本》、《大戴礼记·帝系》、《春秋》、《史记》等一些重要史书为主要代表。从这些古籍史书里,我们知道了彭祖作为一历史人物,实有其人,确有其事;彭祖的先祖为黄帝、颛顼和祝融,其后裔有着明晰的传承世系。他是历史人物而不是神。而在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里,彭祖仅成了长寿形象的明星和代表。日本学者坂出祥伸认为,有关彭祖长寿的观念,到战国晚期已基本形成,并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据一些学者考证,从春秋战国迄汉魏晋时代,彭祖都是以长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

而到了西汉时期,刘向所著作的《列仙传》书中,彭祖则被列入神仙,书中说:“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后升仙而去。”又说:“遐哉硕仙,时惟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著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东晋的干宝在其著作《搜神记》(卷一)里也基本承袭了《列仙传》之说,但与其不同点是,他说到了彭祖年龄“号七百岁'并没有提及“升仙而去'。在东晋时期,葛洪著作的《神仙传》书里,彭祖的形象为:“彭祖者,……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常闭气内息……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国西见之。”葛洪也只说彭祖年七百余岁,但添加了彭祖晚年流浪到了流沙之西这样一个神秘结局。尽管如此,刘怀荣先生仍认为这些“正是后世传说彭祖升仙而去,或寿享八百的神话基础”。

尽管各种古籍关于彭祖晚年的最终结局有差异,但在“彭祖寿享八百’的结论上却是基本一致的。从诸子(尤其是庄子)到神仙家再到道家,彭祖长寿的形象就这样逐渐地确立并清晰化了。在魏晋以后,道教学者又在前人对彭祖形象叙述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加工附会,终于把彭祖捧上与老子并列的道家的开创和体现者的高位,把彭祖完全神仙化了。这种神仙化的结局既是使彭祖养生文化走向“中心化”的标志,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彭祖养生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普及。彭祖养生学中的“不失四时之和”、“精气和合”、“爱精养神”、“寿尽在胺”,是男人雄壮,女人漂亮,男女健康长寿的关键大要。彭祖养生学自诞生以来,不但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生命之花,而且还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进入生态文明,惠及全人类,并将挺救当今环境激素危害中的雄性衰退,使人类得以世代繁衍,生命延续。

彭祖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历代许多不同的文化品类相接触碰撞,并不断地向海内外辐射延伸,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自身也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彭祖文化具有广泛实用的独特性。彭祖作为大彭国的开国君王,大彭人的始祖、烹饪界的鼻祖、治气养生的创始人和道家的先驱者,他开辟了中国文化的养生之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是不可替代的。彭祖首先发现了饮食的医疗功用,创造了天下第一羹——雉羹和天下第一菜——羊方藏鱼等系列菜点,开创了中原人一菜一汤一主食的饮食格局。特别是彭祖三大养生术先后经道家老聃、道教张道陵所接受后,加以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望气、祝由、中药、炼内外丹的中医基础。他的“食养同源、以食养生”的养生文化精髓,直至现代对中外的生命哲学研究提供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彭祖文化具有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简而言之,彭祖文化其所拥有的影响人们生存行为的非凡作用。彭祖文化向上则可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其所强调的“道法自然、追求和谐”的观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向下则积淀为一种民俗习惯,在民众生活中打下了深刻烙印。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如何能够健康长寿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而有效地继承彭祖文化资源,发挥其时代价值,为全人类造福,则是彭祖文化研究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就彭祖文化自身的涵盖领域而言,其对饮食、养生、宗教等诸领域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

三是,彭祖文化具有辐射作用的普世性。如前面所述,彭祖文化是一种跨地域多层次文化,闻名于中华大地和海内外。就其最初传播影响深远的地域而言,与彭祖有关的地区除江苏徐州外,还有四川彭山,福建武夷山,河南鄢陵,陕西宜君,甘肃天水,广西龙胜,江西吉水,浙江临安,广东揭阳等共计12省27个地市;就其受众对象而言,既有朝野权臣和上层的文化名人,也有民间知名绅士,还有遍布海内外的彭祖后裔;彭祖文化作为一种原始的生命哲学,还为全人类提供了重生命、善养生、追求人生幸福的普世价值。

综上所述,众多古籍对彭祖养生之道的深入论述和研究成果,都为以后历代养生学家所大加颂扬和继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南朝梁代陶弘景著作的《养性延命录·彭祖曰》、隋代巢元方著作的《诸病源候论·彭祖谷仙导引法》、唐代孙思邈著作的《摄养枕中方·彭祖曰》和《千金要方》、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宋代姚称《摄生月令》和周守忠著的《养生类纂·彭祖曰》、元代李鹏飞著的《三元延寿参赞书·彭祖曰》、明代冷谦著的《修龄要指》等著作,这里不一而论。同时,彭祖的养生之道也直接影响到道教的内丹理论和实践。如《道藏》中就收有《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导引图》、《彭祖谷仙卧引法》等内容。以上这些古代丰富的养生学著作和古籍书,既是彭祖养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彭祖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有如上古代学者们不断的研究、绵衍传承才有了中华民族养生学和彭祖养生文化的薪火相传和繁荣发展。

 

                         二〇二三年七月九日于酒城泸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