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泸州,因为她是一座酿造幸福的美丽古城
(2023-04-25 19:46:54)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泸州40正当红,见证时光看发展”征文
泸州,古称“江阳”。自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江阳郡、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置泸川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升泸州置都督府以来,已有2160多年的悠久历史。泸州自古以来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战役要地,素有“铁打泸州”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是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尹吉甫、董和、董允、刘桢、熊文灿、黄方、陆更夫、傅钟等历史名人;留下了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黄庭坚、杨慎、张船山等文人墨客的轻吟浅唱;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时曾辗转于此。因此,自隋唐以来直至近代,在泸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名人的千古绝唱和名胜古迹。宋明时就流传的“江阳八景”更是引人入胜。我在泸州地区工作和生活了近四十来年,而这恰恰又是泸州恢复省辖市的四十年,在这期间,泸州那美丽的山水风光和巨大变化,无不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我。因此,我也曾对“江阳八景”写了几副楹联,其中一联曰:
大江东去,著千古胜迹留存,羡海观秋澜,龙潭时雨,好个东岩夜月,
只剩下石刻沙滩,极目潮水窄,万顷波涛收眼底;
墨客西来,写几多华篇传颂,夸忠山春色,宝塔朝霞,那堪杯酒诗情,
竟难舍琴台音韵,放怀天地宽,三泸美景注心间!
泸州得长、沱二江交汇而过,给她以水的灵秀,使这座城市呈现独有的魅力。泸州自宋代以来就有“江阳八景”。到泸州工作后,对泸州的名胜古迹,我都一一游览,什么宝山春眺,龙潭时雨,什么东岩夜月,白塔朝霞………,我不时还阅读了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特别是李白、陆游、杨慎等名家颂扬泸州的诗词,加深了我对古城泸州的了解和认识。但使我更为感动的,还是泸州恢复省辖市这四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为中国这座古老的酒城增添了现代化的光辉,使泸州变得富有活力美丽而充满诗情画意。
泸州建市四十年来最大变化是城市的飞速发展。泸州在1983年恢复省辖市之初,城区面积才只有2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也只有26万多人。城市内大多数街道和房屋都破旧不堪,市民住房更是紧张。一遇天灾特别是洪水风雹灾害,不少街道更是水流成河,使不少市民深受其苦。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在泸州建市不久,我刚调到泸州市委办公室工作时,那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没有好的房屋居住,当时市委办公室就把我安排在临时达建的牛毛毡房子的一间小屋子里,那房子可是四面透风,而且地下也很潮湿,放在屋内的衣物,经常都是湿润润的。在那样的屋子里住得久了,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住没多久我竟得风湿病状,经常发生腰痛、腿痛,这是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情,但有困难也只能自己克服。那时我唯一的办法是经常下乡搞调查研究,一去十天半月,我也很乐意。因为,这样我可以避免常住在那个蓋着牛毛毡房子地下又很潮湿的小屋子里,自己的身体还好受一点。
但后来,我在下乡期间还是受到一场惊吓······。事情是这样的,记得那是1989年的春天,市里组织农村工作组,要求深入到各县区协助抓春耕生产。那时,我为叙永县的工作组长,就经常深入到叙永县的乡村去,调查和了解春耕生产情况。不料,在下乡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泸州市几个县区发生了严重的“4.20风雹灾害”, 我接到市委办公室的电话说,要我赶快回泸州,说我住的牛毛毡房子也受到天灾了,要立即回去处理我屋子里的衣物并搬迁。待我回到泸州原住的地方一看,只见我住的牛毛毡房子全都垮塌了,牛毛毡被冰雹打烂,并被狂风吹得到处都是,住的小屋子一片狼藉,这确实让我惊诧不已!但我又感到庆幸,要不是我下乡去了,那是有多么危险的呀!好在我的行李衣物都被同伴们清理搬到另一处平房处一间还堆有木料的小屋子里,只是使我痛心的是——我多年撰写的有200多万字的一叠书稿,已都被毁掉得不留一丝痕迹了。那一大叠书稿那可是我十多年来用心血写成的呀,真是太可惜了!所幸在遭受此灾害时,我是在下乡期间没有住在那个牛毛毡房子的小屋里才没有受到人身伤害,这也是我不幸中的万幸了!
我自从那房子受灾搬到平房的小屋子居住后,直到我爱人和孩子一家五口来到泸州的两年多的时光里,我们一家人仍然挤在那间堆有木料的小屋子里,夏天是特热,冬天也特冷,那个时候真是备受艰熬呀!然而,随着泸州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变化,市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有了很大改善,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四十年来,特别是我的住房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好。我来泸州开始由住牛毛毡房子到平房小屋子,以后有了37平米的两室一厅,再到有了75平米的三室一厅,最后住进了13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而且家中的各种电器家具也一应俱全。可以说,我们家庭在泸州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和变化,是泸州市民四十年来居住条件改善和变化的一个缩影。
泸州建市四十年来,坚持“人城境业”融合发展思路,高质量完成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两江新城”初具规模,老旧城区有机更新,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新型消费场景、城市公园建成投用,一批跨江大桥和骨干道路大多建成,有的在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大提档升级。泸州市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教育、医疗、商务等各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云龙机场、泸州高铁的建成,二环路以及多座跨江大桥的修建,自贸区、金融中心、康健城、教科城等城市新名片的成功打造,在引发了泸州大城市蝶变的同时,也夯实了泸州建设“双两百”城市的坚实基础。泸州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01.05平方公里增至2021年的174.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人口由2012年的101万人增至2021年的169万人;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41.73%增至2021年的51.36%。现在,泸州市到处高楼立林立,市区街道平坦整洁,繁华似锦。如龙马大道、蜀泸大道、酒城大道、南安大道、产业大道、城南大道等,都宽敞大气,绿林成荫,花香扑鼻,令人留连忘返。现在,泸州市已经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泸州城建人们的努力下,泸州长江二桥初具规模,泸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使泸州市己跻身全国型大城市行列。泸州市城市变化如此之大,我不由得吟诗《酒城变化感吟》(二首):
其一
初到泸州璞未雕,迎辉路上怅春寥;
茜草畦径通茅舍,慈善街巷鬻旧貂。
小市商贸价亦好,大营面食味更饶;
舒心最是名牌酒,入口沁香喜眉梢。
其二
酒城换貌太匆匆,屹立高楼刺碧空;
街道宽敞平似锦,车辆行潮涌如龙。
广场园圃千林绿,滨江船舶百灯红;
二水桥头添画景,三泸大地荡春风。
泸州建市四十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也是惊人的。四十年来,泸州市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了优势优先的方针,对酒业、机械、能源、化工等泸州的传统产业,坚持走集群集约的发展之路,推进了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2022年,泸州已建成9大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877亿元,其中6个迈入“百亿园区”行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泸州由于有两大名酒—— “泸州老窖”、“古蔺郎酒”而闻名中外,使泸州拥有“中国酒城”的美誉。泸州酿酒历史悠久,酿酒历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据大量文物考证,秦汉时期,泸州就有“以酒祭祀””、“以酒宴乐”等社会礼仪活动。苏轼、黄廷坚、张船山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泸州留下“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等千古名句。建市四十年来,泸州酒业也有飞速的发展。“泸州老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成为上市公司。而今,泸州以两大名酒为龙头,一大批省部级名酒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正在建设中的“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正吸引着中外客商的光临。同时,泸州白酒产业园区获批全省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2022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006亿元。 特别是在这些年来,泸州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其盛大热闹的盛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泸州酒博会以“建设产业高地,打造国际品牌”为主题,其规格之高,令人振奋!泸州国际酒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18届。每年酒博会,万千佳酿汇聚泸州,多国家、多酒种、多品牌的不同香型、不同品类的名酒企业和新生代国潮新趋势下的企业代表悉数登场。作为中国名酒、豫酒代表,宋河酒业携旗下国字宋河、宋河粮液、鹿邑大曲等主力产品,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十七大中国名酒一起,盛装绽放于中国白酒精品馆,向世界展示中国名酒魅力的同时,更是以品质自信、文化自信、品牌自信,为世界客商、参展消费者展示了新时代下自信向上、积极奋进的名酒新形象。近几年来“酒博会”接待参展企业912户、2.2万余批次酒水经销商,近80万人次专业人士,签订合同金额高达199.3亿元。据介绍,2022年,泸州市白酒产业园区销售营业收入实现1320亿元,同比增长14·5%;入驻企业1700多家,其中不乏中国远洋物流、中粮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已成功跻身于四川省“1525”工程百亿园区行列。我曾多次到泸州老窖去参观,而每次参观都有新的感受。有时竟浮想连翻,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如《参观老窖有感》诗一首:
正逢春暖艳阳天,乘趣参观古龙泉;
游览车间开眼界,品尝佳酿竟躬谦。
院中飞瀑疑注雨,房内蒸料冒紫烟;
明朝窖池今犹在,金杯名酒著奇缘!
泸州建市四十年来,泸州市坚持以长江、沱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统揽,全面推进“全域公园体系+三级绿道+公园社区”建设,是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现在,泸州是出门见绿,四季有花的好地方,在这山水城市间迎来了一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去处。这个公园城市特别是宜居宜业。已创建成省重点公园4个,新增城市公园31个,建成投用城市公园46个、小游园35个,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44.1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由2012年925公顷增至2021年的2382.4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2年的9.16平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14.1平方米。泸州不仅是著名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 “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泸州建市四十年来,我目睹了泸州市的快速发展和惊人变化。如今,我退休后生活休闲在这个美丽而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给了我们老年生活以莫大的乐趣。我在有兴趣时,还常常到泸州市区去散步,欣赏泸州市发生了那些快速变化,还到新修的几座长江、沱江大桥欣赏她的英姿;每当我走到“两江新城”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的景象;而再看看泸州市区北面,发展速度是同样令人惊讶的:如 “西南商贸城”、“泸州客运中心” 、“泸州高铁站”,这些建筑其气势之磅礴,其规模之宏大,其环境之幽美,在西南城市群中也是值得称道的。因此,我深深地热爱酒城泸州,这不仅是因为她是我工作生活近四十年的第二故乡,而且她更不愧为一座酿造幸福并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古城!
2023年4月26日于酒城泸州
作者简介
彭开富,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8月生。泸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局退休干部。在职时,曾先后任中共泸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泸州市工商局副局长,泸州市农工委副主任,泸州市扶贫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