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不为稀我看百岁合时宜
(2018-09-12 21:56:36)
人生七十不为稀
——必须解除“古稀”一词对人们的心理压力
解除“古稀”一词对人们的心理压力,这必将使更多的老年人心理更加健康,也会更加长寿。“古稀”一词,源于杜甫《曲江》一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
那么,唐代诗人杜甫为什么会写出“古来稀”的诗句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的自己心情有极大的关系。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而杜甫《曲江》一诗,是在安禄山叛军蹂躏长安,“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的情况下写成的。因此,调子低沉,参证杜甫其它诗作,事理尤为明显。他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这时诗人四十八岁,本来正当壮年,而他的朋友竟已半数不在人世。可见,战乱中生灵涂炭,平均寿命很低,也是事实。又杜甫在《野望》中有“惟将迟暮供多病”之句,他时年才五十岁,因重病缠身,已深有”迟暮”之感,当然不会指望自己能活到七十。他以这样的主观条件,发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喟叹也就不奇怪了。
雅称虽有其相对稳定性,但决不是永世不变的。《礼记·王制》曰:“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杖国”、“杖朝”等遂成年龄雅称。但今天这些词早已淘汰,因为与变化了的现实相去太远,朝廷已不存在,往哪里“杖”(拄拐杖)去?由此想到“古稀”。在旧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那时“古稀”一词还算符合实际,那么,我国今天平均寿命已高达七十一二,再用此词称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岂不是荒谬绝论?现在看来,应该这样说:“一百岁身体好,九十岁不算老,八十岁到处跑,七十岁年纪小,六十岁还挂不上号。”不是吗?你看80多岁高龄的彭会资教授、彭家华宗长、彭家政宗姐还在为大彭家族操心,甚至到全国各地开会,他(她)们八十多岁还到处跑呢,从来没有听他(她)们说自己的年岁大了。可见,“古稀”这词语的看法,并非不可改变,要靠舆论的提倡和引导。我们应当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的美好追求,同时从目前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老人出台了一系列优待服务措施,如果再解除人们对“古稀”一词对一些七十岁老人的心理压力,必将使更多的人心理更加健康,以致更加长寿。
2016年9月11日晚2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