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做人,本真做学问——“吉春亚本真语文”学习体会

(2015-10-11 23:08:49)
分类: 每日生活

今天有幸在长安东路小学参加了一场语文本真学习的盛会——“吉春亚本真语文工作室”揭牌仪式。

吉老师始终在一线课堂,执教人教版1——6年级多轮。课前,吉老师先介绍了什么是“本真”?“本、真、实、活”注重学科本体,真正在学,切实学生的发展,采取丰富的形式。让语文回归本质,回归自然。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小收获。

在我们常规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个环节预设的内容,但是吉老师却提出了新的文本解读方法,即从“文眼”入手,整体感知,晓“文路”,知重点,在品读中领悟文章。具体来说“本真语文”要做到:

一、突出语文学科的本体

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的四项本领。

这四项本领有连带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相互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就能加强。

读的能力为5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捕捉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做出评价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捕捉信息在不同年段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级可以捕捉单项信息,中年级可以捕捉多项信息,高年级则培养整合梳理多项信息。评价能力,指的是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表达现象。其中,形成解释能力最为重要,形成解释能力包含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联系前后,生活实际,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各种问题。

2.学好语文要掌握语文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低年级,主要是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中年级,主要是以段落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度,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加强语言积累。

高年级,主要是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以低年级教学为例,众所周知,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生字教学,生字教学在学生眼里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简便的生字归纳法,将相同结构生字归纳总结,找出共性,编成规律性的小口诀,是繁杂的生字学习变得简单、轻松,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爱上生字学习。

3.致力语用的实践探索。

二、精选教材中的例子

1、从单元组合中选例子   

选的文章有顺序,是总分总,还是倒叙插叙等等,如果选择游记那么可以按照游览顺序,如果是具体事物描写,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是从上至下,远到近,还是内到外等等。

以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一文为例,文章开头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后面的段落中分别写出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雄、奇、秀、险;结尾处总结桂林山水迷人之处好似“人在画中游”,彰显出桂林风景之美。

选的课文有具体描写,哪些词提示给学生要开始具体描写了,具体描写是怎么写的,先写的哪里后写的哪里,可以引导学生。

2.从单篇课文中选例子

3.精选例子的不同角度 

1)有规律认、记、写的汉字

2)有助于学生积累运用的,如具体的景物描写,积累语言表达,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写作。

3)选的例子有特有的表达方式,如本学期第二课《水乡歌》一文,作者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水乡什么多?_________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重点挑出来让学生练习仿写。

4)有助于后续学习的方法,如成语典故、哲理故事等,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故事后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练习。

三、利用例子促学生真发展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吉老师倾囊相授,分阶段介绍了实用的语文预习方法,也让自己收获颇丰。低年级主要做到:(1)借助拼音读通顺,标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和词语,记忆字形的方法。(2)个别生字注音并组词,有时写部首和音序。

吉老师是幸福的,一位幸福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她潺潺溪流般的语言中,她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种种问题的见解,思考与探索的结晶娓娓道来,她用智慧去生活,用智慧去工作,用智慧去教语文。这种智慧不是投机,不是欺骗,不是索取,而是大智若愚的付出,是先“舍”之后的“得”。

这种人生的智慧,对于学术的专注精神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