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22):《诗经·秦风·无衣》

(2021-04-25 15:25:31)
标签:

秦哀公

申包胥

分类: 文化
读书笔记(22)
《诗经·秦风·无衣

读书笔记(22):《诗经·秦风·无衣》
《秦风·无衣》诗意图


    按:《左传·定公四年》说申包胥乞求秦哀公出兵帮助楚国抗御吴国,立于秦庭墙边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受感动,同意出兵,写了《秦风·无衣》诗三章,秦哀公每诵一章,申包胥就磕三个头,共磕头九个,即“九叩首”。这首诗收入《诗经》,编入“秦风”,流传至今。

原文】秦风·无衣(1)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修:整治。
    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
    泽:通“襗”,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
    偕作:一起行动。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白话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
    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
    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
    杀敌与你共前进。

读书笔记(22):《诗经·秦风·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赏析】《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除了《左传》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的说法外,还有两种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选》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另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无论如何,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