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校注《武陵县志》随笔(17):“绥绥白狐,九尾厖厖”
(2019-05-27 14:46:47)
校注《武陵县志》随笔(17)
“绥绥白狐,九尾厖厖”
大禹治水
校注陈启迈辑纂的《武陵县志》,卷四十七“艺文志”,第五篇文章是丁学显写的《洞庭湖赋》。时间在顺治十一年,那年冬天,武陵好友刘昌臣、李开早结伴北上,到他任知县的河北衡水的阜城县,带来了另外几位文友石鲸、贺奇的咏洞庭的联句。朋友们说咏洞庭的诗、文、联句,都有了,现在就差“赋”,没有“赋”,“无以壮洞庭,张吾楚也!”可要知道,丁学显是顺治八年(1651)举人,出道比刘昌臣(十二年进士),李开早(十五年进士)都要早。于是,丁学显写了这篇赋。没负众望,引经据典,文气十足。但是害苦了我。写洞庭湖的植物,标点注释就用了我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好容易进到写动物的文字,瑞兽,恶兽,如数家珍,不知又要花费我多少时间。好在我读到“绥绥(suí
suí)白狐,九尾厖厖”,眼睛一亮,由此想到大禹的故事,不妨综合有关资料写一篇“随笔”,调剂一下精神。
我当学生就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世人无不知道他有一个废禅让、立世袭后继承帝位的儿子“启”,肯定有家。那什么时候结的婚呢?有首先秦歌谣《涂山歌》,唱的就是大禹结婚的事:“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成于家室,我都攸昌”。意译:“
孤孤单单走来的白狐狸,九个尾巴毛茸茸又粗又长。大禹和涂山女结为连理,我们这里将永远发达兴旺!”绥绥,独行求匹偶之貌;厖厖,又作庞庞,粗大。大禹要结婚,正好有一条“九尾白狐“来到跟前,古代狐狸是瑞兽,预示吉祥。
《太平御览》转载的《吕氏春秋》记载有夏禹娶亲之事:“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今本《吕氏春秋》失载。又《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亦有《涂山歌》,内容增加了,“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增补的句子中有“天人之际,于兹则行”二句,更是直接站出来表明九尾白狐与大禹婚事二者之间正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关系。并且说到涂山女的名字叫女娇。
夏禹娶亲之事,发生在治水过程中。《史记·夏本纪》中有概括的介绍:“(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但《尚书·益稷》记大禹的自述为:“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又《吕氏春秋》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这两则材料都是说大禹只告了四天“婚假”,即“复往治水”。可见其婚娶是在治水期间。《史记》所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是不包括回家结婚这一次的。《孟子·滕文公上》说大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或许此“八年”是从新婚离家时算起;这样,大禹“三十未娶”,于三十岁这一年结婚时,在外治水已有五年的历史。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见《礼记·曲礼上》,但《仪礼·士冠礼》等说十九而冠),表示已成年,可以娶妻了。大禹至三十岁而未娶,已是晚婚的“大男”。《吕氏春秋》说他急于结婚是“恐时暮失嗣”,即担心年纪大了不能生育,无法传宗接代。他对女色并不贪恋,所以新婚才四天便重又离家去治水了。
至于涂山之地,历来说法不一,有会稽(今浙江绍兴)、江州(今四川巴县)、当涂(今安徽当涂)、濠州(今安徽怀远)等不同的说法。近人根据古籍记载并结合现场的踏勘、访问,认为在会稽一说较为正确。其具体地点,被认定在今绍兴县安昌镇东南二公里处,现山名为西扆山,又称西余山。当地农民至今尚传禹杀防风氏于涂山,血流入河,河水被染红。西扆(yǐ)山村北的红桥村即因此而得名。在西扆山西南数公里处有称为“型塘”的地方。贺循《会稽记》说:“防风氏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筑塘临之,故曰刑塘。”“型塘”即“刑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