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元节祭祀已故亲人

(2017-09-06 09:35:25)
标签: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分类: 杂谈
中元节祭祀已故亲人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称亡人节,或者鬼节,老家干脆就叫“七月半”,是祭祀已故先人的节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破除迷信,人们还是没有忘记这个节日,有时还很重视。我很小的时候看大人写包,也学着写,我记得邻居廖家二嗲廖树生会写,他曾具体指导我写过。开始觉得好玩,父亲在旁边指导我,这个包是给哪位的,那个包是给哪位的,已故的亲人还不少。到后来,手都写麻了,不想写了。现在回忆起来,在写包的时候,历数已故的亲人,熟悉这些亲人的父母,是在心灵上沟通交流;而我们晚辈和亲人没有谋面,也是一个难得的了解这些亲人的机会,接受家庭的传统教育。那时我还小,祖母还在,已故亲人中没有我认识的人,但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我的大妹妹两岁多去世了,但她属于夭折,很快就会投生,不需要给她烧包。后来,再没有写包一说了,一般就是买一些钱纸,提到荒地去烧,分几堆,一人一堆,烧时念着亲人的名字。这几年我都带着儿子、孙子去烧,有时是儿子、媳妇和孙子一家去给先人烧包,今年我在常德,只能他们代劳了。昨天和儿子通电话,说他们有安排。
    昨天晚上,亲家接我吃饭,我问他有什么事情,没说。进餐厅一看是“送老客”,也就是送先人。他是汉寿人,老家习俗,接客有3天时间,最后设酒宴“欢送”,菜肴丰盛。被接来吃饭的还有亲家的亲戚。吃完饭,亲家继续饭前就开始了的工作,接着写包。他很认真,桌上放着已故先人的名单,从曾祖父母起,到他的父亲、母亲,人不少。我在旁参观,亲家一边写,一边介绍已故亲人的情况。我们同感,不相信有阴间,认为烧包只是对已故先人的纪念。
    身在他乡,我在心灵里祭祀我已故的亲人。到我这个年纪,我熟悉的已故家人,不包括大妹妹国香,也有4位:祖母刘英姑,1885年生,1964年去世,1928年我们的祖父去世,当时祖母43岁,是他抚育两个儿子成家立业,大儿子后来又病故,剩下我父亲一脉,这就是我们这一家人。我们的母亲彭兰英,1931年出生,2007年去世。她只有几岁就丧母,1946年出嫁到应家,几十年和丈夫惨淡经营这个家,养活了我们6个子女,是我们家的功臣。父亲,1923年出生,2016年去世。父亲早在1952年就得了肺结核,他能长寿有我们母亲的功劳,不过与父亲良好的生活习惯,相信科学也有关。父亲精明,是母亲的精神支柱。第四位家人是弟媳戴平,1963年出生,2013年9月4日去世。她是我们的同辈,属英年早逝。她孝顺公婆,关爱应氏这个大家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已故的我熟悉的亲人就更多,按时间先后有:姑父彭斯炎,“自然灾害”时饿死的。外祖父彭元初,姑妈应金秀,姨母彭桂英,大舅舅彭汉元,三舅舅彭荣乐,有袁家的两个伯父,大伯伯袁长生,二伯伯袁和生,二伯妈,两个舅妈,姨父李发星,这些都是我见过的长辈亲人,音容笑貌都记得。我的岳父邓云秋,岳母卢秋秀。到现在,我已经没有健在的至亲长辈了。同辈人也走了不少,姑老表就有彭逢元,彭逢香,彭逢成,以及大表嫂,二表嫂,四表嫂,表姐彭逢芝,表姐夫甘永孝,范光辉,刘宏进;舅老表彭伯枝,堂姐夫张桂林,堂姐袁双喜,堂兄袁荣桂。我怀念这些已故亲人!
    自然规律,一代人接一代人,生生死死,永无尽期,世人要坦然面对。为什么兴中元节,随着年纪增大,理解就更深。我这里说的是生我养我和我熟悉的已故家人和亲人,还有同学,朋友,乡亲,这些人更多。人老了,亲人,朋友,分布在阴阳两界,而且随着年纪增大,彼长此消,阴间的越来越多,为什么老年人怀旧,这也许就是深层的原因。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中元节祭祀已故亲人
    祖母(1885—1964)
中元节祭祀已故亲人
父亲(1923—2016)

中元节祭祀已故亲人
母亲(1931—2007)

中元节祭祀已故亲人
戴平(1963—2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