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常德的桃花源,这是不争的事实
——应常德广播电台之约而作
常德最近将举办“第二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有朋友说目前全国发现的桃花源有几十处之多,谁是正宗的很难说,问我怎么看。我告诉朋友,早在十多年前,我的第一本著作《芷兰春秋》出版发行时,我曾陪原全国文联副主席高运甲游桃花源时就说了:“常德桃花源的正统地位是哪个地方都抢不去的。”《芷兰春秋》有我写的《桃花源古今谈》,有“陶渊明艺术构造桃花源”,“道教炼士仙化桃花源”,“历代名士诗文装点桃花源”,“武陵人盛世再造桃花源”。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并诗》前,常德就先后流传有武陵人射孕鹿和武陵人捕鱼的故事,被“家于江陵六年的”陶渊明汲取进行文学创作。桃花源所在地桃源洞和绿萝山自古就是道教圣地,分别被道教称为第三十五洞天即“白马玄光天”和第四十六福地。自晋以来确证是游常德桃花源并写常德桃花源的名人诗文几百篇(首),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群玉等,特别是被贬常德十年的刘禹锡,不仅写桃花源的诗多,而且对对其古迹还有认真地考证。我的道理说服了高主席一行。
http://www.changde.gov.cn/picture/image20010518/47285.jpg
常德十景之桃源仙境
http://www.cddsb.com/picture/0/090506155737444.jpg
桃花源风光(王定甲摄影)
http://www.cddsb.com/picture/0/090506155941015.jpg
桃花源风光(王定甲摄影)
2001年4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写桃花源的专著《桃源佳致》,对桃花源的历史有更详实的考证,内容包括:桃花源故事的原型;《桃花源记并诗》的诞生;道教炼士仙化桃花源;佛教僧人入主桃花源;刘禹锡全力推介桃花源;神仙有无之争炒红了桃花源;袁杨游览考据扩大了桃花源;历代名士诗文装点桃花源;武陵人盛世再造桃花源。“袁杨”,指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和明崇祯时宰相杨嗣昌。袁宏道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孟春,写下了《由河洑山至桃源县记》、《由绿萝山至桃源洞记》和《由水溪至水心崖记》等散文,并有《花源诗草》。通过这次溯沅水上下百余里的游览,袁宏道总结说:
游仙源者,当以绿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以穿石为堂奥,以沙罗及新湘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大抵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无以发其丽,如文中之有波澜,诗中之有警策也。
七年后,杨嗣昌陪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游桃花源,写下了《游桃源记》、《游倒水崖至穿石记》、《青箱溪记》、《龙角山记》和《灵岩洞记》等散文。杨嗣昌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考证了桃源境内沅水两岸的各个风景点。通过袁杨等人的游览考察,形成了一个扩大的桃花源,它起于常德近郊的河洑山(武陵人射孕鹿和武陵人捕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止于上游的水心岩,景点分布于长达百多里的沅江两岸。清末诗人郭世钦盛赞袁杨在这件事情上功不可没:
此乡过客数袁杨,逸兴豪情载一航。
三百年来无好事,磨崖深刻壮沅湘。
http://www.cddsb.com/picture/0/100301201505855.jpg
河洑山太和观
http://www.changde.gov.cn/picture/image20010518/cddsb/5552385286199050240/63276.jpg
碧水蓝天 (常德史志网)
http://www.cddsb.com/picture/0/s090930133729072.jpg
水心岩风光(毛先金摄影)
http://www.cddsb.com/picture/0/s090930133737345.jpg
夷望溪象鼻山(毛先金摄影)
http://www.cddsb.com/picture/0/s090930133802281.jpg
夷望溪石桥(毛先金摄影)
http://www.cddsb.com/picture/0/s090930133744848.jpg
夷望溪人家(毛先金摄影)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