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开山祖智印禅师

(2010-04-26 17:18:10)
标签:

黄石东方山

弘化禅寺

临济宗

湖北黄石

怀海

分类: 宗教

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开山祖智印禅师

 

 

 

 

 

 

 

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开山祖智印禅师

    弘化禅寺,位于湖北黄石市西陲的东方山上。该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此地南连幕阜,北带长江,峰峦绵亘,林壑深幽,气候宜人。禅寺山门“三楚第一山”牌匾系清朝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余国柱所书,寺名“弘化禅寺”匾额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该寺的开山祖是唐代常德人智印禅师,自创建到现在,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智印禅师,俗姓王,系常德龙阳(汉寿)县南乡盘石村人。诞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农历六月初一日寅时。俗祖王东明,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任过江州剌史;父亲王开源,也是唐肃宗乾元年间的进士;据说他的两个伯父王太源和王乙源也是读书人,有功名,可谓书香之家。唐代皇帝主流崇佛,大多数士大夫家庭都笃信佛教。虽然像韩愈有抑佛、排拂言论,但都难免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东明的家庭也是一样,王开源尤甚,因为他五十岁时尚无子嗣,后纳妾石氏,才得子智印,因此礼佛更勤。离盘石村不远的桃源洞有座寺庙,名莲花招提,即莲花寺,住持方丈为海月法师。王开源一家是这座寺庙最大的施主,王开源与海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谈禅论道,并有偈诗唱和。智印在父辈的耳闻目染下天性向佛,七岁时在父亲的带领下就拜海月为师。海月为他取法名德聪。

德聪进入佛门,在海月禅师的精心培育下,儒、佛学问均有很高的水平。此时,海月觉得再把他留在身边,帮助不大了。因此,在德聪15岁时,海月法师亲自将德聪送到南岳,投到马祖道一门下,从百丈怀海为师。百丈怀海是著名高僧,创立著名的禅院制度,制定的《禅门规》被誉为“百丈清规”,在佛教史上有很大影响。怀海是马祖道一的法嗣、其门下最著名者有黄檗希运和沩山灵佑,德聪与他们是师兄弟,但因为早逝,佛教灯录类著作记载不多。希运的嗣法弟子义玄创临济宗,德聪的后嗣受影响也传临济宗。

德聪在怀海门下从学三年,精研佛学,通悟三乘妙法,已被开悟,可以独立门户了。怀海指示德聪云游四方,择地传法。德聪临行,怀海叮嘱他:“汝后云游卓锡,遇东方则止,见青白则驻。后有三灾三火之厄,屡废屡兴之荣。”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冬,德聪和师弟德相、德远三人结伴而行,四处云游弘法。他们过洞庭,渡夏口,在途中还遇到五龙和尚,四个人一直走到湖北大治才分手。至今,这里还有一座山叫分伙山,是因纪念他们分别而得名。四个人依依不舍,走到一座桥上,各人解下腰间的绦带,互相调换留作纪念。后人把这座桥命名为“换绦桥”。这四个人分赴各地,弘化一方:五龙往五架山,德远往凤凰山,德相往白雉山;德聪往东方山,成为这四座名山寺庙的开山祖师。传说,还有一个半路入伙的不知名的小和尚,知道四人均为道法深厚的高僧,自己尚未入道,苦恼地说:“你们都可以独当一面,弘化一方,而我离开你们,讨口斋饭都难了。”德聪笑笑说:“不会把你丢下饿死的。”说罢随手拿起一把筷子递给他,说:“拿去吧,有求必应!”那小和尚很机灵,用那把筷子做成签,就在那里住下来,为人占卜吉凶。后来传说到分伙山抽签特别灵验。

 

 

 

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开山祖智印禅师

 

 

 

 

德聪云游到湖北黄石,看到一座山,山虽不高,但山势雄竣,古木参天,云蒸霞蔚,喜不自禁。向山走去,路遇当地两位老人陆迥和薛河。打听山名,告谓“东方山”。德聪一惊,猛然想起了师傅临行前的嘱咐:“遇东方则止,遇青白则住”,山名东方,二位老人姓陆、姓薛,又谐“绿”、“雪”,即青白,与师意正合,不正是自己要去的地方吗?于是,德聪向二位老人乞求一块安放袈裟的地方,即建庙立脚的地方。二位老人当即答应了,只是嘱咐他以为此地荒凉,常有虎狼出没,要格外小心。

德聪上山几天后,两位老人不放心相貌俊倘的年轻和尚,结伴上山看看情况。两人走到半山腰,远远看见德聪和尚正在银杏树下打坐,头上有乌鸦盖顶,身边似有虎狼拱卫。两位老人钦佩之至,晓得眼前的年轻和尚绝非常人,定是圣僧,走向前去,拱手施礼。德聪双手合十,连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二位老人问德聪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吗,德聪说虽然有困难,但能克服。二位老人告诉他,山上缺水,恐难解决。不久,德聪领着徒弟们挖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甘冽,不仅解决寺庙僧人们饮用,百姓生活浇灌均受益。至今此井尚在,也有不少传说。据说德聪听老人们说了缺水的情况后,哈哈一笑,“此事何难!”他找到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口念佛法,手中的锡杖轻敲地面,然后猛往地下一戳,顿时一股清泉从地下冒出。老人上前捧着就喝,赞不绝口。德聪口念一偈:“今生高贵,百世流芳;福慧双臻,子孙繁昌。”传说薛老应验偈诗的“今生高贵”,果然显赫一时。而陆老则应验偈诗的“百世流芳”,陆氏门庭兴旺,子孙连绵不断。这口井名卓锡井,至今尚在。游东方山,都要去品尝井水,传说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健体。

德聪在山上开辟道场,兴修寺庙,历尽了千辛万苦。史书虽无记载,但从民间传说中可以得知一二。当地人并不都像陆、薛二位老人那样鼎力支持,也有作梗甚至破坏者。为修庙宇,德聪到江边购买树木。卖主刁难,要他立即搬运走,否则不卖。运到山上,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德聪跳上木排,一边口念佛法,一边解散木排,将木材一根根踏进江水。说也奇怪,这些木材,竟然一根根的从他新打的井里冒了出来。卖主吃惊不小,拉了和尚一把,和尚口念佛法受影响,稍一停顿,最后一棵树竟卡在井里。据说,至今月明星稀的夜晚,人们往井里看,还能见到那棵树,枝叶茂盛,形象清晰,但继续看若隐若现;再仔细看,影像全无。因此,卓锡井又称灵泉井,合起来称卓锡灵泉,在祖师塔后面,是东方山八景之一。

在德聪的经营下,庙宇拔地而起,僧徒慕名云集,顿时香火旺盛,东方山成为远近闻名的道场。唐宪宗李纯崇佛,听说德聪的事迹后于元和元年(805)下诏宣德聪进京。先是让他参加在长安举办的法会,考察他的佛法参修功底,然后亲自召见,廷对面试。宪宗很满意,恩礼殊隆,嘉赐法名智印,锡紫衣金钵,并为山寺御书“宝峰招提”。对于德聪之所以获得宪宗的如此恩宠,还有一种说法:宪宗当时正苦于无嗣,皇位无人继承,得知德聪弘法的种种神奇传闻后,钦命中书舍人李绎宣德聪入朝,亲自接见,并赐法号“智印”,令他主持朝廷祈祷求嗣的大事。德聪不负厚望,很可能是偶合,逾年果生太子,即以后继位的唐穆宗。于是,为感谢德聪,唐宪宗亲自派遣御史赶赴东方山督修梵宇。从此,该寺香火鼎盛,名冠鄂清。我认为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关于佛教信仰有高低层次,有梁启超说的“智信”,但也不免有“迷信”。

无论唐宪宗出于何种原因对德聪即智印禅师宠幸有加,都是对他的功德的肯定。自此之后,宋真宗祥符四年皇帝诏见智印的第八世法孙解明和尚,御赐寺名“宝宁寺”;元成宗皇帝于元贞二年召见第二十世法孙安山和尚,敕赐寺名“化禅寺”;明宪宗皇帝则敕赐寺名“弘化禅寺”。此名,沿用至今。

 

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开山祖智印禅师

 

 

 

 

 

 

 

智印禅师英年早逝,圆寂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终年仅29岁,其舍利被安置于该寺多宝塔内。相传,唐宪宗对智印的圆寂伤悼不已,御笔亲书唁诗一首,感念其求嗣之功:

师名智印我唐宣,太子千秋万古传。

金钵君王酬祖德,紫衣后院谢先贤。

皇图巩固乾坤大,帝道遐昌福寿坚。

多宝塔中求有验,山呼万岁礼金仙。

本文写作中主要参考曾力鸣先生写的《佛教高僧智印禅师》,载1991年8月出版的《汉寿文史资料》;《三楚佛教网》上刊登的有关材料,特别是陈世娟女士编写的智印的传奇故事,一并表示感谢。曾力鸣先生的文章说德聪到南岳拜马祖道一为师,我原来也采用此说,但仔细推敲不对,此时马祖道一去世已久。东方山有关资料说投百丈怀海根据充足些,但有资料说他传临济宗也不正确。临济义玄是怀海的法孙,黄壁希运的法嗣,创临济宗要迟得多,智印禅师弘法时尚未分灯。我认为,只能说智印是马祖道一这一脉的,他的后嗣受影响,传临济宗。因为智印去世早,佛教灯录著作很少提及。加之,我初涉佛教,孤陋寡闻,至今没有读到有关他的事迹的权威著作,是为憾事。在上述文章中,我采用了一些传说,当然不能把它视为实事,但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智印的创业和品行,弥补资料之不足。

 

2010年4月25日写于常德三闾桥文联寓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