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德经》中三个哲学问题的思考

(2010-02-07 20:46:09)
标签:

宗教

养生

老子哲学

《道德经》

孔子

宇宙

分类: 哲学
 

 

                    老子《道德经》中三个哲学问题的思考      

   

    6月18日上午,应杨万龙同志邀请,我在石门县老年大学国学研讨班上讲了一堂课,题目是《〈道德经〉基本哲学范畴浅释》。虽然讲课时间不到3个小时,但我为此做准备不下10天,写了几万字讲稿,促使我对老子哲学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学习。我有自知之明,尽管如此,《道德经》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我仍然只有一些皮毛认识。因此,当万龙同志要求我留下讲稿供校刊发表,我很惶恐,称容我带回家修改。万龙同志多次催索,现在只得勉为其难,就讲课中涉及到的几个哲学问题谈些认识,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
    一、我想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形成的时代,中国乃至东方没有哲学知识的问题。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他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讨论东方思想时说:“我们在这里尚找不到哲学知识。”说到中国的孔子:“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没有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一书中,沿袭黑格尔的观点,在否定孔子哲学的本体论价值的同时,也否定老子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老子》五千言,不能从本体论、存在论去理解(可惜多数学者均如此)。《老子》原与兵家有关。它讲的“道”也是异常实用的“如何办”、“如何做”。真是应用之妙,存乎一心;虽有理则,并无常规。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能够说道出来,也就不是“道”了。
    而“无欲”(无目的性)才可能客观地看事理行走的微妙;“有欲”(有目的性)便可以主观地抓住事物的要害(徼),如此等等,都是用实用理性的行动辩证法,并非静止的宇宙论或本体论。
    我在读大学时读到黑格尔的论述,当时赞同黑格尔的观点,认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同时代的中国的孔夫子等缺乏抽象思维,限于形而下的讨论,很少甚至没有形上学思考。后来阅读李泽厚的著作,也基本上能够接受他的观点,特别是李泽厚从兵家辩证法思想演变发展的角度定位老子的思想,觉得很新颖。这次有机会坐下来认真阅读《道德经》,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孔子的思想权且不讨论,但就老子的著作来看,老子有丰富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思想。宇宙生成论,是讨论宇宙的起源和构成的问题。《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不是宇宙生成论又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时的活动历程。“混而为一”的“道”,对于杂多的现象来说,它是独立无偶,绝于对待的,老子用“一”来形容“道”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混沌不分的“道”,实际禀赋阴阳两气,就如《易经》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就是指“道”所禀赋的阴阳两气,而阴阳两气就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道”再向下落渐趋于分化,则阴阳两气的活动亦渐趋于频繁。“三”应是持阴阳两气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状态,每个新的和谐体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
    再从宇宙本体论来看,《道德经》第四章写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体是虚空的,然而其作用却不能穷竭。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深啊,似亡而又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这段话告诉我们尽管道体是虚状的,但它却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不能穷竭的。
    上引《道德经》两段话联系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道”既是产生天地的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在天地万物之中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或者说是天地万物存在之本体,而天地万物则是本体之“道”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现象。哲学家陈鼓应、汤一介等人认为《道德经》中有丰富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思想。汤一介说:“在中国哲学中,可以说《道德经》中包含着宇宙生成论和形上本体论的两个哲学模式,一直对中国哲学产生重大影响。如汉朝的《淮南子》继承和发挥了其宇宙生成论的系统,而王弼的《老子注》则力图排除《老子》一书中的宇宙生成论方面,而发展着它的形上本体论方面。”
    二、我认为老子哲学是以“道”为中心概念的范畴体系。“道”既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包括德、自然、无为、刚柔、虚静等范畴,无不以种子的形成内含于“道”之中,这些范畴的种种表现,就是“道”这个范畴的展开,最后又终结于或者说返回到“道”。
    关于“道”的内涵,陈鼓应主张从三个层面把握,即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和生活准则的“道”,这是有道理的。所谓实存意义的“道”,即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道德经》二十一章说,“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但就是在这种恍恍惚惚之中却有形象、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和暗昧,但在深远暗昧之中却蕴涵着极细致的精气。这极微的精气,最具体,最真实。同时,老子还说这个实体的道,“先天地而生”,那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据,老子用“无”和“有”指称“道”,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过程。任继愈说:“老子哲学在先秦哲学中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无’与‘有’一对范畴的初次被认识。”
   “道”的内涵的第二个层面是规律性的“道”。“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于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以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即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遵循着某些规律,其中一个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于原来基础的状态。因此,“反”字可作“相反”,也可以作“返回”讲。这里蕴涵两个概念,即相反对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立转化规律;反本复初,亦即循环运动规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交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相互转化的。
    老子谈对立面相互依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还谈到对立面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老子重视相反对立,但其哲学重点在事物的循环运动,即反本复初的思想。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返”和“复”,都是循环的意思。“反”若作“返”讲,那么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其意思就是:“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的发展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它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这等于不变,所以把它称之为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出乱子,这就是“凶”。
    关于老子的辩证思想,冯友兰评价说:“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老子的贡献。”
   “道”的内涵的第三个层面,即生活准则的“道”。这个“道”就是“德”。正如“联系”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一样,“道”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感知所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这个不为我们所闻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象界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种事物时,可以显示出它的许多特性,“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是我们人类的行为准则。这样,形上的“道”逐渐向下落,落实到生活层面,作为人间行为的指标,而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的方法了。这层意义的“道”,已经脱离了形而上学的色彩,犹如从浓云中降下来,严严实实地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质世界,作用于人生,便可以称它为“德”。“德”和“道”的关系是合二而一的,老子以体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汤一介说,“德”就是“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之所以生成是由“道”得到而显现为其“德”。老子哲学中“德”的特性及其基本精神主要有: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然、不争、居下、取后,以及慈、俭、仆等观念。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其它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而展开的。
    三、关于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我认为已故著名哲学家任继愈的论述和评价是深刻而中肯的。他认为,先秦诸子号称“百家”,但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思想流派,不过孔、孟、老、庄四家。四家中,孟子是作为孔子辅翼而出现的;庄子是作为老子辅翼而出现的。说到底,只有孔子和老子两家。从总体来看,老子探求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老子辩证法构成了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个核心部分。老子哲学是中华民族深沉的智慧结晶。不懂得孔子就不懂得中国文化,这一点已被中外有识之识所公认;不懂得老子同样不可能懂得中国文化,人们对这一点注意得还不够。


   
注释:
        ①《论语今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44—245页。
        ②汤一介:《哲学与人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9月,第6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