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2010-02-06 19:05: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园林景观│
苏州博物馆大门: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也是得到国内众多建筑大师赞同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在新馆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熟知贝老设计的贝氏建筑事务所的林兵等先生解释说,“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 “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三角形作为新馆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与周边建筑的融合,使贝老十分高兴。新馆保持了传统的粉墙黛瓦色调,而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新馆建筑构造则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來,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通过內庭院將內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一个特色。最让大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借着拙政园的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高低错落排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且看米芾词云:“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苏州是幸运的,大师给家乡留下了一件传世之作。大师也是幸运的,把一件完美的作品留在了家乡。

    据报道,南京六朝博物馆也将邀请贝聿铭先生设计,这不光是苏州人民,南京人民的幸运,整个江苏人民都应该感到幸运,将拭目以待。

    星期天与老公专游苏州博物馆,回来又查了资科,高兴之余将资科整理后转载于博客上,与博友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