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台寺遗址1984年8月进行复查。遗址平面近长方形,面积近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至5米,有灰坑、房基柱础、陶灶、红烧土及陶片等遗存。
杨台寺遗址在高出地面7米左右的高台地上,东西长32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80000平方米,从采集到的陶片和遗物看,其内涵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发现有指甲纹鼎足、鸭嘴形鼎足和器盖、陶豆、陶罐、陶碗、红陶钵、澄滤器等。陶色有红、黑、灰、棕黄诸色,其中以红陶居多。纹饰多为素面兼有蓝纹、弧纹、镂孔和附加堆纹。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镞、石镰、陶纺轮等,装饰品有陶环,生产工具多为磨制。
杨台寺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历经时间长,面积大,保存完好,,对研究豫南地区乃至整个淮河流域上游区域内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继承关系及发展序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06年6月,杨台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