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相信的遇见(2025)21·龙门拾古

(2025-04-11 07:50:32)
分类: 足行天下
美·相信的遇见(2025)21·龙门拾古

    龙门拾古

                   /杨士虎

   脚步,流连于一条大河的两岸,目光所过,耳边有了禅音升起、有了马蹄声声、有了旌旗猎猎、有了杀喊震天,有了诗歌的辽远……

   历史被精致为了微雕,每一块岩砾、每一粒尘埃、每一滴水渍、每一枚枝丫、每一方印记都有了生命的鲜活,这鲜活流动着不朽,汇聚为了两山夹一河的紧凑“方寸”,闪着从遥远的深处聚焦而来的光色,把一个民族的曾经镀的金黄。

   河南洛阳城南二十五里处,香山和龙门山相对而立,伊水从中穿过,远远望去,就像一道天然的门阙,是洛阳通往南方的交通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书·沟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有:“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大禹取代父亲鲧治水,采取了“去堵取疏”的办法,最早在伊水挖开了一个缺口,名“伊阙”,就是“那个缺口”了的直白。

开凿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传说禹开凿的龙门有两个,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一说禹凿的龙门就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

我倾向于了第二种说法,因为了这《汉书》和《水经注》的注解。

以伊为姓,伊水旁的族内出过一个著名的人物,名“挚”,官为“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世称了“伊尹”。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伊水》中记载:“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这有点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类的传奇了:商朝的祖先契是简狄吞黑色的鸟蛋而生的,这伊尹是从桑叶中生出来的了。

我的理解,这可能是“陈胜王”一类的渲染,也可能伊尹就是个“弃婴”。

《明一统志》解释:“空桑涧在嵩县南。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相殷,是为伊尹。”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到商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由记述我们可以推断出,伊尹是夏末商初响当当的一位历史人物,自幼被卖到莘国为奴,后作为陪嫁的男奴来到了商,做了商王汤的厨子,他是中国厨师的祖师爷,《道德经·第十六章》的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他身上恰如其份,商王汤爱其才,由厨子直接升为了“尹”(相),辅佐商汤灭夏后,他又“调和五味”,以烹饪之道治国,赢得历代商王的尊重。

我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看到过诸葛亮相头上面有两块牌匾,左是“伊周经济”,意为像伊尹、周公旦那样经世济民;右是“匪皋则伊”,意为其才干不是皋陶便是伊尹,诸葛孔明妥妥的是“网红”伊尹的铁杆“粉丝”

伊阙,亦有战鼓隆隆。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了打通东进中原的道路,有大将白起率军在伊阙与韩魏24万联军对峙,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情报显示,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白起针对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以十万兵力大败韩魏二十四万联军,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名不见经传的白起一战成名,为后来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列传第十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

是为了伊阙之战的文字佐证。

唐代的杜甫有“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给予了白起高度的评价。

伊阙南去不远有一个支流名曰了“杜康河”,流域内有现在的伊川县和汝阳县,是中国酒的起源用水地,是为了“杜康酒”,稍微地吸气,就可有酒香飘来。

大禹、伊尹、白起、杜康,这么多响当当的名字秦代前在伊水边的隆叠,隐约着历史的晃动,不得不让你肃然起敬。

实在的有与虚幻的无,相生相存,你在我就在,就像“觉”有两个读音一样,但它俩意思恰恰相反,一个是睡着了,一个是醒来了,历史的人物睡去,醒来的的眸子却把人间注视,伊阙的佛窟雕像就是这精神的皈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94年迁都洛阳,佛教的石窟艺术中心随之从平城(大同)迁移至洛阳,493年到528年佛窟的造像者们在伊阙开凿了“秀骨清像”为主题的的中原佛像窟,唐朝历经四朝皇帝继续建造,加之以后朝代修缮维护,有了现在石窟群体的蔚为大观。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他带着群臣登上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感慨道:“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回应说:“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隋炀帝听后大悦,于是决定在洛阳建都,并将伊阙改称为“龙门”。

   龙门,从此取代了伊阙。

龙门来了,那石窟群,就叫了“龙门石窟”。

我从云冈石窟南下而来,吹着浩荡的佛风,追随着拓跋宏的脚步,主要目的就是要看一看这凿在龙门山上的石窟。

宾阳三洞窟、万佛顶莲花、药方洞有慈心、古阳魏碑刻……

1公里的距离,2345个洞窟,10万个左右大大小小的佛像,题刻2800多处,是集合的不问所以,是缘生的不问来处,是无所住的不问去往,是而生其心的悲天悯人,是如是我闻的不言不语。

精神集合为了信仰,顶天立地的灌注,难怪了那些皇帝们都痴迷于这峻岭和秀水畔的“无所不能”。

我几乎是一寸寸的看完,一步一回头的走了整整一天,为了这震撼的世界仅有。

仅有,是它是现存的世界上佛像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群,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地位高过了其它石窟。


至唐,石窟造像进入高峰。龙门唐代石窟中,大卢舍那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像龛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的奉先寺,后代称九间房,像龛在开窟造像时,没有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大佛通高17.14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据传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身为皇后的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耗时3年9个月完成,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对日神崇拜的信仰而来,对应了武则天给自己起的那个名字“曌”的“光明乾坤”的寓意。

由此,卢舍那大佛就成了龙门石窟的标志!

开凿于北魏、建成于唐武则天时期的药方洞,位于大佛所在的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镌刻在窟口两侧的拱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的150多副古药方,涉及药物多达130余种,用于治疗40余种疾病,涵盖内科、外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妇科、小儿科等多个科室,这药方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之一,还对研究中国医药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书于982年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中医养生疗疾名典,它荟集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医药养生典籍近200余种之精华,是其多达95种药方均来自于中国龙门石窟药方洞。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精神的皈依不仅仅在于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清净,还有了受想行识五蕴的空与无的“妙有”。

拾级而上,来到了大佛脚下的小广场,信客游人如织,独行的我想留下一张自己与大佛的合影,只好求助于几位登临的耄耋老者,我客气的拉近乎,才知道是宁波而来的几位自行车骑行者,他们是从宁波北上又从黑龙江漠河骑车南回而来龙门的“驴友”,最大的已经快80岁了,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也有了我与大佛这张珍贵的合影。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起始的类同,体验过程中自己的投入与激情、挑战与兴趣中的盎然、感悟与沉淀中的珍惜,才是我们最大的奔赴,宁波几位“驴友”在卢舍那大佛目光温和注视下和我的互动,让我体会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那份开悟了的通透,我特地邀请了他们的队长与我合影,我们相汇在了卢舍那大佛下,禅音袅袅、伊水潺潺,千古的一见,就是了最好的缘。

龙门,亦有浪漫和诗词歌赋的千古。

卢舍那大佛温柔和煦,似有慈爱之气萦绕龙门,人们常说那面相就是仿武则天而出,见大佛若见武则天。

武则天是多次幸临龙门的。

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十一有“龙门夺锦(袍)”的故事,龙门的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原为唐代印度僧人日照的墓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由武三思奏请核准为佛寺,命名香山寺,香山寺的上方有武则天的行宫望春宫,武则天常御香山寺坐朝,有一次她游龙门时“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并由她的文学侍从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主持并裁定优劣,结果左史东方虬首先写好,题为《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于是,按事先约定的规则把锦袍赐给东方虬。

东方虬“拜赐,坐未安。”意思是东方虬刚谢过赏赐,还未坐好,宋之问的诗也写好了,评判的上官婉儿认宋之问的诗“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于是,武则天“乃就夺锦袍衣之。”把本来要赏给东方虬的锦袍改赏赐给了宋之问,这就是文坛佳话“龙门夺锦”。

宋之问那天所做诗词原文,优劣与否我无法给予评价,但《新唐书·宋之问传》:“武后(武则天)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武〕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所言应是,另有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称赏门”,宋代乐史《广卓异记》,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三,清人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均有记载,我料所说的故事更有了些许的可信之处。

龙门诗兴大发,是离不开大诗人的,唐代的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之所以隐居龙门香山,盖因"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但更关键的因素是他的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地理文化情结,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是个连墙头的瓦片都有故事的文化之都,龙门犹胜,有了白居易的“一见倾心”和“托付终生”。

白起与白居易,一千多年后在伊水相遇,也许他们有承继的血脉绵延,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也许承载着文武之宗的归一,让我们体悟“起居”的天地与人间的缘来缘去,因果的不问所以。

白居易在龙门整理诗文,遍交文人雅士,与洛阳遗老李元爽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白衣鸠杖,山间行吟,伊水啸唱,以诗词的浪漫和高亢把龙门战鼓声声隐去。

历史上有一种友谊叫“元白之交”,感动了龙门山水。公元831年,白居易的挚友元稹病逝,他蘸着心墨在香山为元稹写了一篇墓志铭: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相逢应无辞。琅琅玉琮,有辞知为。吾友元德行,风华天资,诗书绮则,悲伤以炼。任气诚久,匪云可嗟。哀吾君矣,安得复见。开筵送我,酒长纯。伊昔秋容,章瑞在焉。从吾仍是,乞人咸馨。运斯宽福,复斯泽矣。同载雾霭,曾无罪矣。真卿达命,江山拱棁。鲁阳事业,窒闭岂卑。三练成功,万古乐归。拱极金螭,草长风渚。风渚岂宜,放情岂儿。达命宏奥,应变国隅。罟矣愚甚,促则穷之。我以仰心,斯实之。伯尔提儿,荐诸天子。拱金虎符,庆元年始。宣不虞之,纳美甘至。公则信之,惜夫驷马留尔助。公之智有余,公之功无过。兹其机制,知余而不贰。须贱无差,吾辈比一。元晖沉煦,齐载兰蕙。论礼法经,风鬟雨鬓。论奇轨则,猗与天同时。公之神化,韩行于所。罗矣清明,南有许陆。未奏安乐,不思我鹄。吾道生从,不可推耳。墓中为尔心欣,骨与尘并,缭绕淋漓。余何为其徒云云然。尚清风以和,惜以不至。

我全文引来,是感动于此文字字珠玉,句句含情,“元白之交”撼山动地,元稹的夫人裴淑连读数遍,感动万分,便掏出一大笔钱,让人赠送给了白居易以充作润笔费,白居易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却与妻子杨氏商议,全部捐出,用这笔钱修缮了龙门的香山寺。

《旧唐书》载:会昌六年(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

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他的陵园,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香山白园。

我从龙门山跨漫水桥到香山,在白园躬身凭吊白乐天,耳边响起了他的那首《龙门下作》:

“龙门涧下濯尘缨,拟作闲人过此生。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石窟群南部的古阳洞,有北魏书法的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块碑文,字形介于行楷之间,是为了“魏碑”,白居易诗歌的浪漫、禅化的缥缈、人间的至情在龙门与墨香的默契互宜,图画为“龙门山居”的桃花缥缈。

一个闲适的文化实体老翁乐天隔水与想象中的大我卢舍那千古瞩望,眸子俱化作了伊河那碧波荡漾的千年不歇,历史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与精神的万千迹象和合相融,汪洋恣肆为了民族血脉的奔腾不息。


作者简介:

杨士虎,笔名“木石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内蒙古赤峰市人。

喜读书,读趣博杂;爱游历,观人文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