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花开
人活得是一种精神。
有人可能不信,说这纯属于扯淡,没吃没喝饿的肚子咕咕叫,你还有什么精神可言,吃才是第一位的。
不能否认,这在物质极为困乏的时候是对的,因为人只有一种烦恼,就是如何吃饱穿暖。但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有了吃的好和穿的好的期盼,有了其它更多的想法,也有了诸多诸多的忧愁。
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活着,就是精神的皈依。
一个同事去看大夫。
大夫说:
这病不好治,住几天院就回去吧。
弄得它当天中午吃的什么饭都忘记了,吃没吃自己也不知道。交住院押金时忘记了银行卡密码,甚至连自己的手机号都模糊了起来。
俗语说,傻了。
三天后再找同院的一个专家去看。
专家说:
问题不大,做一个小手术就没事了,该干嘛干嘛。
他大为放松,做了手术。
手术不小,还换了颈椎的骨头,但真的没事了。
回来后照常上班,好似了从前。
他给我说,心理作用最大,第一个大夫讲完,当时就懵了,觉得没救了,站都站不起来,别说想别的了。第二个大夫讲完,当时就能快步如飞,觉得什么事都没了。
这是在北京的一个知名医院。
至今在岗位上辛苦不辍,看不出有什么毛病,是第二位大夫给了他精神支柱。
有了精神的强健,他就是了健康人。
人往往就是这样,一口气为气而在,又为一口气而活,活得有寄托有奔头,就有了现实的坚定脚步。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佛世界归于了一体。
佛本身也就是了人。
由此我联想到了主义、信仰、崇拜……这些词写着简单,做起来就是精神的无所不能。
尤其是在主义和信仰上,即使是吃不饱穿不暖、丢掉性命也无怨无悔。
火刑而去的布鲁诺,就是了。
例子很多很多。
这样看来,精神的存在就高于了物质。
不是高调,而是体悟。
在敦煌,我去了莫高窟。
鸣沙山危崖上的石窟,泛着千年精神打磨,流光溢彩。
饱满,和谐。
那是人心理的安详。
乐尊和尚当时落魄到吃不饱穿不暖,是三危山的光把他吸引,心中有佛,他就在此地开窟雕佛,代代不息,千佛而现,成了现实。
震撼于此的艺术,包括了塑像和壁画,还有那没有看到却流于世界的经卷。
我感受到了精神博大的伟岸。
一念花开。
只要坚定,在思想里的坚定,那意念就是现实。
唯心了。
可我顽固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