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二的直接压力,不是教材,而是考卷。
英语二的教材,每年要从中挖出一个段落,作为题源,15分左右。每年的考卷都有这样的题目。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考卷涉及的话题、材料句法的难度(长短复杂)、单词面,其达到的水平是和教材平移对接的。至少可以说,有15%的相似率。再扩展来说,整个试卷的题目,可以说都来自英语二教材——如果英语二教材每篇文章和习题,你可以轻松阅读(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句子的语法点、读懂句子重点单词的丰富转换),那么,考试绝对不会有问题。因为,英语二教材上的单词,把要考察的4500个单词全部一网打尽在其中。
但是,最后的写作题30分,不可以完全这么说。这篇100个单词要求的短文,其难度(句子的复杂性、单词的涉及面)要小于英语二教材。
从看到的范文看,只要具备高中及以前的语法知识,只要具备高中以前日常生活工作范围的常态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这些话题都包含进去了,这些话题是初高中课文中出现过的。且文体决定了语法时态并没有全部体现在写作中,因为短文都是很平常的陈述句为多。
基本可以判断,这30分是考试过关的压舱石,因为它比较可控。
也因此,拿这30分就是最大的战略选择。因为下功夫背一些——基本都用得上发挥作用。这个工作也很累,要抄写在黑皮本上。
其它的知识点、单词点、语法点,还是用真题来“带”,以点带面——把试卷里出现的单词、语法、句法反复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提高猜的把控力,再看看教材,这才是办法。用真题作为基础推动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推动真题。
总之,“倒起来”是绝妙的战术——
做题目倒起来先看问题;看真题卷倒起来先把重点放在最后写作;准备前面70分,也是倒起来用真题反过来推动教材,试卷属于实践层次,教材属于理论层次,从实践中反过来倒查理论来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