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分管领导,管理5个部门。按照我的观察,这位领导存在一些问题。
这位领导的实际想法和做法是:5个部门的人员素质不均衡,若分开运行,就会有明显的短板,于是把不分家放在第一位,实际把5个部门合为一个大部门,自己承当部门长,工作全部由自己统筹安排。
这样做的好处是:领导对分管的工作非常了解,自己的亲力亲为,也体现出很好的工作作风。部门的工作中上等。
但这样的做法,也遭受诟病,5个部门的负责人变得可有可无,每个部门的工作无法压实责任,会干的多干不会干的少干的状态难以改变,几乎所有的人员都听分管领导的,分管领导不安排不知道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干,部门负责人受到更高层次问责时,都表示无语——日常工作不是自己做主。
1.
这似乎实际是扁平管理。但扁平管理是组织设计考虑的事,需要在架构上扁平,拿掉部门负责人一级。
2.
如果组织设计不考虑扁平管理,那么,就要按既有的架构开展工作。
这个案例让我联想到管理职能分工与工作任务分工的区别。
在某领导的管理模式下,本来的三层变成2层,只有他一级管理职能,剩下就是他的任务分工。
按照原来的组织设计,管理职能有二级,也就是部门主任有一级管理职能。
职能是与权力对应的概念。一项工作,筹划、决策、执行、检查职能的实现,是由权力作为保证的,职能分工是纵向关系,由授权的成分,组织决策之后,授权你执行,你执行之后,授权他检查,各自有各自的权力,各自有各自的职责。某领导把部门负责人的权力没收了,部门负责人也就没有自己的权力,也就无所谓职责。
筹划、决策、执行、检查,为何这么做?因为组织的人太多,因为组织的人不自觉。假如这件工作是我自己的,比如吃饭这件事,筹划决策执行检查,我一个人就搞定了。但是做一件大事,干一个项目,就要一帮人来完成,做策划的做策划,做执行的做执行,做检查的做检查,这个分工不叫工作任务分工,是管理职能分工。这就是管理的内涵,从管理主体出发的。
工作任务分工,是从项目结构分解出来的,一个项目要完成,要从总体分解为许多局部。是总体与布局的关系,工作越分越细,是个结构分解问题,是从管理的客体出发的。部门负责人,把部门的工作分解,再安排到每个人,这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总体与局部,在一定的程度上互为依存,互为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