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纠正四个倾向

(2017-05-15 23:25:37)
标签:

现代农业

改革

供给侧

分类: 农业经济运行
http://s1/large/001Q6epJzy7b6iBlHDsa2

去年以来,各地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地方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做法值得进一步商榷,需要及时调整方向,避免改革偏离方向。
倾向一:搞绿色就是禁养殖
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去年以来,各地围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积极推动了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布局调整、渔业减量增效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有的传统生猪养殖区片面强调治理生猪养殖污染,对生猪养殖场一关了之、一禁了之,广东省的个别县市就提出了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的目标。据统计,2016年南方水网地区10省因划定禁养区而关闭或搬迁的生猪1672万头,占2015年底全国生猪存栏3.5%左右。其中,浙江关闭或搬迁565万头,占全省2015年底存栏数的76%;上海关闭或搬迁60万头,占全市2015年底存栏数的41%;广东省关闭或搬迁352万头,占全省2015年底存栏数的16%。有的渔业主产区为了强调渔业减量生产,全面推进海洋养殖退养,对近海养殖一退了之。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对农产价格稳定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影响市场价格。2016年生猪价格一路上涨,与部分地区大量禁养殖、拆猪场,导致供给规模急剧下降有密切关系。据农业部监测,2016年6月(价格最高月份)全国生猪批发市场价格同比上涨35%,而南方地区领涨特征非常明显,广东、浙江、上海分别上涨48%、53%、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2016年下半年以来猪肉市场回稳,但近期北京等地市场肉价“涨”声又起,这与存栏量下降密切相关。年关将近,猪肉价格走势各方高度关注,需要密切关注,防止供给减少与需求增加碰头引起的价格暴涨暴跌。另一方面,影响农民收入。沿海地区某省渔业部分负责人反映,近海渔民打小就以打渔为生,如果把养殖场一关了之,渔民短期内很难找到出路;再加上前期养殖设施建设投入,渔民增收很困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必须以一贯之。但也要看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并不是不发展,而是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有序有度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绿色发展和养殖业发展的关系,避免为追求绿色发展,造成农产品供给断崖式下降,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和农民收入下降。一方面,继续优化养殖布局。调整优化南方水网地区、“两湖”养殖布局,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于该禁的要坚决退养禁养,并引导引导养殖业向玉米主产区、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并加大对转产的农民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养殖场改造升级支持力度。对于生猪养殖,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支持力度,全面启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减少养殖污染排放。对于渔业养殖,推进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引导渔民发展生态渔业、观光渔业等。
倾向二:市场化就是减投入
市场化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市场化过程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个别地方推动政策市场化改革中,片面强调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现了“重市场、轻政府”的倾向,认为市场化就是依靠市场,忽视发挥好政府支持保护作用,只要一提市场化就是减少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个别地方打着整合优化的旗号,把农业补贴整少了或整没了。据我们对湖北、甘肃、江苏等6省调查数据,2013-2016年大部分省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虽然总量略有增长,但增幅明显下降;个别省支农投入已出现下降趋势。湖北省2015年省级支农投入与2014年持平,2016年仅比上年增加500万元。甘肃省2016年省级财政农业投入比2015年减少2.17亿元。
农业作为基础型产业,具有公共公益属性和正外部性,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是一家一户农户办不到、办不好的,必须由政府投入才能建好。同时,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很多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支持,比如粮改饲、粮豆轮作等,农民要看到效益才会主动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必须有更加完善的设施条件。这种倾向如果持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无法顺利推进,农业的发展基础也会受到影响。从发达国家改革历程看,各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农业投入并未减少,而是通过调整补贴结构,适应WTO规则。据统计,2005-2014年OECD国家的农业补贴率基本稳定在22%左右,而脱钩补贴从80年代末的1%增加到2010年的23%左右。在补贴总量上,目前韩国、日本的农业补贴率在50%左右,欧盟有23%,而我国只有10%左右。
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不能片面强调减少政府投入、也不能片面强调依靠市场,而应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确保政府和市场都能精准发力。在定位上,政府要把该办的事办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领域做好建设者,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把市场办的事放给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做好监管者,尽可能减少干预。在投入上,应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投入适度增加;优化投入结构,推动投入由“黄”转“绿”,由直接补贴向普惠性的脱钩补贴转变,增加绿色发展、耕地建设、贷款贴息、保险等补贴力度;创新投入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探索利用政府未来投入为现在融资创造条件的有效形式,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省级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
倾向三:育主体就是垒大户
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打通先进技术、现代要素和管理理念进入农业的通道。这些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两年,部分地方出现了规模垒大户的倾向,一味求大,强调农地经营规模越大越好。中央进行了及时纠正,强调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以来,这个“垒大户”倾向又出现了另一种“升级版”,即政策“垒大户”。部分地方设定了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支持的门槛,只有达到门槛才能给予补贴,把政策实惠都集中到大的经营主体,造“瓶景”、垒大户。据农业部课题组对22个省扶持新型主体的文件梳理,有19个地方规定了经营主体的规模下限;据对325名县乡干部调查,90%的干部认为目前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存在只有“部分地区、少数主体”才能获益的现象。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农业经营仍然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普通农户还是大头。这种倾向会产生“马太效应”,使得一些本应“雪中送炭”的农业公共政策,最终变成了“锦上添花”。个别经营主体越做越强,而普通农户越做越小,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同时,使本应该在市场在锤炼成长的新型经营主体产生假性竞争力,一旦支持政策减少或取消,他们就很难适应真正的市场竞争。长此以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要把握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度”。规模经营不是越大越好,要和农业发展水平、物质装备技术条件支撑、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等相适应;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确定支持政策的重点方向,重点将示范性、引导性的农业政策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并把带动普通农户情况作为考核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要重视带动普通农户发展。在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通过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让普通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倾向四:调结构就是减粮食
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并不等于全部。基层调研时,不少地方同志一提结构调整,首先想到的是粮食多了,应压减粮食面积;制定结构调整目标时,把压减多少粮食面积放在首位;确定工作举措时,也往往围绕着“压粮”转。甚至于有些地方领导同志把粮食增产当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
对于这种倾向,我们必须有个清醒、全面的认识。一方面,目前粮食确实是多了,生产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玉米常年需求量1.9亿吨,生产量达2.2亿吨,库存已经接近一年产量。另一方面,粮食多主要是结构性多、区域性多。东北第四第五积温带、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等非优势产区种玉米种多了,强筋弱筋小麦供给不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决粮食生产中的结构性问题,而非减粮食;随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是长期态势,这是必须把握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从过去两轮农业结构调整教训看,如果单纯把减粮食作为重点,改革便会停滞不前、陷入“空调”,经济稳定发展大局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调减粮食,不能形成调减粮食生产的普遍预期和共振效应。未来,可以不追求产量的增长,但一定要把巩固提高粮食产能放在首要位置,必须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底线。当前,重点是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应抓紧出台“两区”建设指导意见,尽快划定并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尽快建立“两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二是研究划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底线。综合考虑供求情况,研究确定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仅国家层面确定,各地也应结合实际确定,确保有的放矢开展结构调整。三是加强粮食生产的监督考核。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将口粮自给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监督考核,推动责任落实。

http://s1/large/001Q6epJzy7b6iBCoCWa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