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卖难买贵”凸现结构性难题

标签:
转载 |
http://s4/middle/948cd3b7tb582881d6a23&690
土豆滞销,微博销售
定边县是全国马铃薯最佳优生区之一,种植面积占榆林市的三分之一和全国的七十分之一。全县今年马铃薯产量130多万吨,马铃薯创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该县砖井镇牛渠村党支部书记王俊师告诉记者:“今年全村马铃薯产量比去年增加1万吨,但销售价格却只有去年的一半,这样的价格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白辛苦了一年。”定边县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高山虎说:“去年行情好时,马铃薯1公斤2元多,今年最好的才能卖到1公斤8毛钱,农民惜售导致积压非常严重。”
无独有偶,11月下旬以来,高陵县通远镇香王村的农民们也在为卖菜难愁得吃不下饭。菜农高师傅说,今年他们村里芹菜大丰收,谁知去年8毛钱1斤的芹菜,如今只能卖到1毛钱1斤,再加上市场费、运输费,这一趟下来,他家种的9万余斤芹菜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另据记者了解,目前正是白菜集中上市的季节,泾阳县的白菜却严重滞销,早熟白菜价格由去年的每公斤四五角暴跌至目前的1角钱左右,有菜农为避免亏本不敢雇人。
记者在西安市一些大型超市看到,虽然批发价暴跌,但零售价仍走高。在人人乐等超市里,白菜零售价依然高达0.4元-0.5元1斤,一些集贸市场的土豆价格也还在0.99元-1元1斤。
小生产难以对接大市场
近年来,“终端市场菜贵伤市民、批发环节菜贱伤菜农”现象频频发生,且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短。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信息不对称,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难以直接与大市场进行对接,流通环节不畅推动成本增加等因素,是导致“卖难买贵”的主要原因。
陕西省商务厅商贸处处长任宁说,蔬菜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分散、规模小等原因导致生产、流通信息不对称;换句话说,农民缺乏掌握市场供需的能力,不能依据市场自我调节种植规模。另一方面,农产品季节性生产与市场长年均衡需求的矛盾也亟待解决。
由于去年行情较好,榆林市今年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21万亩,全市产量增加到382万吨,加之今年全国马铃薯主产区普遍增产且集中上市,造成榆林马铃薯大量滞销,农民丰产不丰收,目前约有40万吨马铃薯滞销。
高陵县农业局副局长王春雷说,高陵县芹菜种植面积1.5万亩,香王村里1000多个大棚,基本上种的都是芹菜。芹菜属于半耐寒性蔬菜,菜农种植芹菜成活率较高,于是就导致了盲目跟风,使得供需失衡,再加上南方种植的芹菜大量涌入市场,市民可供选择的余地多了,导致芹菜供大于求。
“目前我省农村的农业合作社规模小,进入流通环节的很少,难以满足大型批发市场和超市的稳定供货需求,而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存储成本,以及蔬菜自身消耗成本、菜市场的摊位成本等各种因素累计费用过高,增加了两边终端市场的差价”,任宁说。
走出“卖难买贵”怪圈
菜价、肉价关系着种植户、养殖户和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近年来,“过山车”式的农产品价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卖难买贵”问题,要采取市场调节加政府引导的办法。“要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建立一个以批发市场为龙头、集贸市场为基础,连结城乡、沟通产销的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省商务厅厅长李雪梅表示,“我们将积极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建立直采基地,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使销售商和生产者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业内人士认为,农民应加大组织化程度,避免盲目跟风种植。同样在高陵县通远镇,何村一农业合作社就与农户紧密沟通,根据季节调整蔬菜种植,并与西安一些超市订立长期供货合同,由于他们的蔬菜错开了集中上市高峰,基本未出现过“卖难”情况。
“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将个体农民联合起来统一规划生产,引导蔬菜种植向规律有序发展”,任宁说,“在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产地批发市场,由政府给予一定支持,这样,农民能获得相对公平的价格,消费者也能得到实惠。”
记者发现,近年来滞销的蔬菜大多是白菜、芹菜、土豆等大路菜,而一些技术化程度较高的蔬菜尚未出现大面积滞销现象。一批发市场老总坦言,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推行农产品品牌化和包装化,培育优质、健康、绿色蔬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