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状元火热出炉背后的利益之争

(2011-06-23 13:51:49)
标签:

高考状元

教育

中国

升学率

参考书

校园

分类: 校园杂侃

http://s7/middle/647d8075ga65ab173c6d6&690

 

    前阵子看到新闻,听说很多省市不会公布高考状元。当看到各省高考成绩在不断的揭晓时,各地的高考状元们也纷纷火热出炉,一时成了新闻上的焦点人物,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了。对于高考状元,有的人对他们有崇高的敬佩之情,有的人对他们只是一种不屑的表情。其实这些并不能够把这些状元或者人才们在高考后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那么,状元们在哪里才是“香饽饽”呢?
    其一,经历过高考或者已经做好准备开始面对高考的学子们,有一个地方会很容易的发现这些状元们的身影。哪里?参考书,每年的7月份以后在市面上出版的最新参考书上,除去唬人的名字之外,打开书皮,一本在两百页左右的书上会占有大量的篇幅来例举一些所谓使用过这本参考书后成为状元的学子?真的是这样么?我想几乎所用的人都不会相信。目前,市面上关于高考辅导的参考书大约都上百种,甚至近乎突破千种,在这些书里面,为什么众多状元都会偏偏选择其中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某一种辅导书呢?同样,还有一个疑问,就算这些状元们都在使用某某出版社的某某某参考书,那么这些出版社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所以,对于出版社的做法中含有明显的商业利益就是那么的显而易见了。其实对于是不是使用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状元,我想所有的人都不会去想象,毕竟状元仅仅只有一个,那么如果这些出版社可以把宣传、炒作的这笔开销使用到请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对书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的话,我想这样会更好一些吧,毕竟作为读者来讲,还是需要更加符合实际的内容。
    其二,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不管是小小的县城,还是国际大都市,都会挂出相当数量的横幅来庆贺某某高中的谁谁谁成为当地或者本省的状元。看似喜庆和令人骄傲的背后,又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呢?早在高一时就知道了每班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与班主任在高考后的奖金以及来年选择重点班还是普通班代课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学校对于老师是这样,同样,地方政府对学校也是这样。学校为了让硬件更加的完善,不惜在高一时候就花费大工夫挖来一些所谓中考成绩好,潜力相当大的学生作为种子选手进行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三年过后,升学率的提高对于学校资金的是否充足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这样的情况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良性循环,升学率的提高不仅让学校获得政府的奖金,同样最为重要的是让学校可以每年高一招生时获得源源不断的好学生。第二,恶性循环,对于某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一个学校或者数个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到更多同级别学校的生源情况,这样的鼓励政策,最终导致了一边倒的状况,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甚至某些升学率非常低的学校最终走向灭亡。在这里就会有很多的问号。国家每年对于教育的投入资金大概占财政收入的20%以上,近年来对于农村的教育投入更是逐年递增,我们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本着“公平”的原则来进行教育资金的分配呢?诚然,所有的学校升学率都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坚持以“达线人数”来衡量成功与否的话,那么这中间的比值就将进一步的拉大。所以撇开升学状况,抛开是否可以培养出所谓的高考状元来进行教育事业的投入,这样,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收到更好的也是更加公平的教育。 
    其三,过分的追捧和炒作高考状元,让这些仍然充满着刻苦学习精神的状元们被社会上金钱利益搞得不知所措。同样,在进入大学后,进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当中,很容易出现自我膨胀和自我满足,最终导致的是学业一无所成,甚至会出现提前退学的状况。不久前的调查又揭露了一个让人嗟叹的状况,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近30年的高考状元全军覆没,几乎没有一个成为真正为国家创造出与“状元”这两个字相匹配的价值。那么到底是为什么?这就有提到了早年就开始使用的一个名词“高分低能”了。如此可以取得高分的状元们,真的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很复杂的社交问题吗?我想并不见得。如果有人说往往这些学生都是进入了科研机构,不从事社交时,那么找工作又是不是一件最为突出的社交问题呢?从言谈,从行为真的就能够给招聘单位所想要吗?我想不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状元只认识量子物理,而不认识一根葱时,我想这才是“高考状元”这个奶酪变馊的时候。
    成绩的揭晓意味着什么?是新的开始?开始新一轮狂轰滥炸般炒作的开始?我想只有那些已经蠢蠢欲动的获利者知道了?对于状元的期望,我们奢求在某一年获得诺贝尔,同样也希望能成为一名普通人,融入社会,感悟生活。我们只是不希望会带着一种“伤仲永”的心态来回顾这些人所走过的路…… 
    对高考状元的功利化炒作,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浮躁。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利用高考状元为商家炒作。一些高考状元们,或被他们利用,或主动出击,完成了对知识的最后一轮狂欢。这种狂欢的背后,让人们看到了精神的苍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