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647d8075ga5df8c599bcf&690
据《广州日报》报道,武汉某小学近日进行入学测试,学生家长也必须参加考试,家长成绩将纳入考试总分。知情人士称,家长成绩将占总成绩三十分之一甚至更高。该小学一负责人表示,这样是为了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搞好小孩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对此人们提出了质疑,这究竟是在追求“创新”的尝试,还是“拼爹”的变种?一时间,众说纷纭。
孩子要入学,学校连家长也一起考,并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可见,这入学之难,入有点名气的学校之难,而想要就读那些名声在外的热门学校,则更是难上加难。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就因为热门,便有6000多人去挤240个人的本部招生名额,平均要每25个人中才能录取一人,比大学升学率都还要低了很多。而为破解这个天大的难题,该校想出了连家长带孩子一起考的办法,以近似连查祖上三代的做法,来优中选优。一个小学的招生问题,就搞得比选媳妇还慎重,还要难办,实在让人不忍观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觉得,注重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和“唯学历论”的盛行应是导致教育发展倾斜的罪魁祸首。对学校而言,升学率是一道要命的关卡,是套在学校乃至管理者脖子上的十字架。升学率就是学校的金字招牌,而金字招牌的成色,就意味着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就意味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老师的福利,甚至是纠缠不清的地方的利益,以及管理者的政绩和前途命运。对家长而言,孩子的未来就是自己的期望,一个好的前途就是对自己多年辛勤付出的慰藉。然而要想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有一个好的未来,则必须给予孩子过硬的本领,于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就愈演愈烈了,诸如“上名校”“搞培训班”“假期补习”等等,让人数不胜数,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这些无聊的举措完全是对教育的扭曲,对孩子美好童年的扼杀。记得前不久有位被网友称作“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就说过,“我痛心呀!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针对中国孩子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里屡获佳绩而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问题,郑教授则说“这是因为在做小孩时没有玩、不允许玩、被别人玩”。其实“最牛愤青教授”的痛心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孩子确实不容易啊!
如果我们都可以改变一下教育观念,不再去争名校,不再去抢生源,那么孩子的压力是否会好很多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