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平均一个睾丸的数据游戏
(2010-03-20 10:48:38)
标签:
睾丸体征成年人经济学家约翰印度杂谈 |
分类: 股指期货 |
怪诞经济学家的行为艺术 |
王则柯 |
《超爆魔鬼经济学》
【美】史蒂文·列维特
斯蒂芬·都伯纳/著
中信出版社
所谓“怪诞”,只不过是超乎习惯的和传统经济问题讨论的意思。不过这本书的结构,也有点怪诞。关于这点,我指的是它的序言长达十几页。
序言首先告诉我们,酒后步行回家,比酒后驾车回家还要危险。怎么会是这样呢?可是统计数据表明就是这样,就像乘车出行比航空出行的死亡率更高一样。接下来谈到印度。大家知道,印度人均寿命和教育普及率很低,超过2/3的印度人口生活在农村,能用上电的家庭几乎还不到一半,仅有1/4的家庭住宅建有厕所。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但是近年来,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局面有所改观,这是因为得益于电视及配套设施价格的急剧下降,许多印度人生平第一次看上了有线电视节目,开始能够了解外部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数据表明,拥有有线电视的印度农村家庭,其婴儿出生率低于没有电视可看的家庭,从而女性会有更大的独立空间。这些家庭送女儿上学的比率也更大。电视影响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印度妇女甚至再也无法容忍家庭暴力。
比起农村,城市对于交通的需求更加要紧。现在,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但是在汽车之前,世界上的城市更加肮脏,伦敦和纽约这些大都市都是粪水横流的天地,臭气熏天。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汽车之前,人们只好用马车,而马的排泄量很大,排泄很不规矩。“今天,当你对纽约市昔日建造的褐砂石建筑及其典雅的比街道高两个台阶的门阶赞赏不已时,请记住,这在当时可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建筑方案,只有这样建造门阶,才能确保房屋的入口高于马粪横流的街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养一辆汽车比养一套马车便宜,而且干净得多,从而汽车被认为是“环境的大救星”。
经济学家当然用数据说话,数据的第一要求是准确。不过要是你以为谁提出了什么准确的数据,你就一定要接受他的结论,那就上当了。作者俏皮地举例说,如果有人告诉你,“每个成年人平均有一个睾丸”,这当然是准确的数据,可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数据花招,有什么意思呢?的确,“平均来说”人类的体征“应该”是这样的,可是世界上极少有人符合这种体征描述。难道不是这样吗?有些人可能认为,统计数据可用来证明一切,显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于白羊座、金牛座这些依出生月日赋予的“星座”津津乐道。对此,我曾经不以为然,还为文揶揄。读了本书的第2章,才知道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这可以从专业运动员的“生日集中现象”说起:如果你在一年之初走进一支世界顶级足球队的更衣室,那么你比较有可能遇上那里正在举行一个生日庆祝活动,而如果在一年中的晚些时候去,这种可能性就较小。事实上,来自英国青年组橄榄球联赛的近期数表明,足有一半的运动员,出生于1~3月,另一半则出生于其余9个月。在德国一次类似的统计中,52%的顶级运动员出生于1~3月,只有4个运动员在10~12月出生。这不是星座影响命运的一个证据吗?
但真是这样吗?原来,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都是通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赛事成长起来的,而这些赛事按照年龄来组织,通常采用12月31日作为生日的截止日期。这样,要是你在执教一支由7岁男孩组成的球队,其中约翰的生日是1月1日、托马斯的生日是12月31日,那么,虽然从理论上说他们的年龄都是7岁,实际上约翰却比托马斯大了差不多整整一岁。在童年时期,一岁的发育差距足以让约翰占据很大的优势:个头更大、速度更快、心理也比较成熟。尽管理论上说,让比较小的那个孩子再成长一年,或许就能培养出一个明星,现实的问题却是,在比赛的时候让身体瘦小的队员上场,肯定不符合教练的利益。于是,这种生辰歧视的循环就开始了,像约翰这样大一点的孩子总是容易被选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参赛的机会,而托马斯们就慢慢成为板凳队员,逐渐被淘汰。这种“相对年龄效应”,在很多竞技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职业联赛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年初出生”的优势。
在新生代经济学家中,有一位实验经济学家,叫做约翰·李斯特(John List),他因为“只是”怀俄明大学的博士,曾经备受冷落,却因为执著的很有独创性的“原生态”现场实验的设计,不久就获得现代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职。所谓“原生态”的现场实验,就是实验参与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参与了实验的那种实验。
耶鲁大学30多岁的华裔经济学副教授基思·陈(Keith Chen),因为设想和实验了“如果我能教会猴子使用货币,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把亚当·斯密论定只有人类才具有货币交易的本领这个“案”翻了过来。因为让猴子学会使用货币,他还在人类科学史上首次发现猴子社会自发的卖淫行为。国际学界最推崇的,是学术研究的原创性。李斯特和陈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新近的活生生的例子。
现在,这本书由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名字确定为《超爆魔鬼经济学》。我一直认为,学者故事和学问故事对读者的启迪,常常不在学术和学问本身之下,所以,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本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