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铎涨墨法的作品赏析

(2016-08-09 14:54:54)
标签:

书法

分类: 书法
王铎涨墨法作品赏析
    涨墨法应用高手王铎的作品及其艺术效果。先说一下墨色,墨分五色:浓、淡、润、渴、白。涨墨属于哪种墨色呢?涨墨应属于润墨,但又和润墨有所区别。其区别在于用水,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要达到涨墨的效果必须要有如下要求:1、书写纸应是生宣纸;2、笔应是羊毫或兼毫;3、书写时速度较快。还有一点很重要,即笔毫先蘸浓墨后蘸水!
    用涨墨书写后,其墨迹并非墨色与水色分离,而是墨色有晕化感。
另外,王铎的涨墨是否用宿墨书写问题,我认为不是!因为用宿墨书写的字,其墨迹会有块状感,从王铎的墨迹中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
    涨墨,即墨入纸后,很快沿笔、纸的接触点向外涨晕,使墨迹膨胀扩大。所谓涨墨法,即涨墨的方法。造成涨墨现象的条件有三:其一是湿墨,即含水量相对较大的墨;其二是纸,那就是生宣纸或湿纸;其三是人,即书写者书写时处理墨的行为。其中主要条件是人。人又可分为有意为之和无意为之两类。前者有意用笔蘸湿墨入纸,让墨色涨开,使原来笔锋书写的线条适度地膨胀扩大,从而追求预期的艺术效果。后者则是书写者在书写时无意造成的涨墨。由于书写者没有考虑到墨的湿度和纸的性质而随意书写且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所致。再则,由于书写者性格率意或书写时情绪不稳定也会造成涨墨现象。
    在行草书法作品中采用适当的涨墨,可使墨色富有浓淡变化,黑白反差大,从而产生强烈的节奏感,给观赏者形成视觉上的节奏冲击力和心理反馈的美感。
    涨墨法并非某个书家发明创造的。应该说只要具备生纸,湿墨,每个人都能写出涨墨来,只是由于书写者的能力而有优劣之分而已。每个用毛笔写字的人几乎都有涨墨的经历,尤其是练习时间短,掌握墨,纸性能的经验不足者,书写时更易发生涨墨现象。这种涨墨,无疑是用墨的失败。
    运用涨墨,古即有之。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二谢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晋代李柏的《书稿》;唐代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等。但真正在书法创作中大量使用涨墨的当推清末明初的王铎。可以说他应用涨墨法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纵览王铎的书作,不论是条幅、对联、手卷甚至在临帖中,都大量地使用涨墨。以其手卷《奉龚孝升书》为例,此卷高十五厘米,每行二到四字,通篇作品的涨墨与夸张竖长线条、枯笔线条差参呼应,妙趣天成,构成了完美的和谐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大的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强烈对比。在王铎的其他作品中,都能让人感到涨墨的应用会产生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同时,也开创了书法艺术的二度空间和三度空间。在作品中,凡是涨墨的字,总是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这些字似乎离我们的距离比其他字更近,几近呼之欲出之感。整个节奏段落的字,就好像音乐中的音符,而涨墨的字,则是音群中的强音,与其他字相连接,形成了铿锵有力的旋律。另处,涨墨的字与不涨黑的字相互错落,又使平面空间中产生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让欣赏者从中领略到更加丰富的空间世界。
    其次,就局部墨团的体味,它也不是一团“墨猪”,而是一个“筋、骨、血、肉”俱全的生命体,它的笔和墨清晰可见,又浑融一体而成,既不违法,又能创新的开拓创造。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每一位书家和他的作品。因为同一位书法家,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下优劣,差别是很大的。比如现在市场上,同是林散之,郭沫若的相同尺寸作品,价格竟相差十倍以上。这是由于作者创作的时期、环境、情绪、条件等决定的。尤其是应酬性的作品,大多都有不尽人意之处。即使是王铎也不例外。比如其手卷《赠汤若望诗》中的“有”、“日”、“荣”等字的涨墨,就显得有些不畅和无奈,还有立轴《金山寺》,全篇正文66字,涨墨就有二十余字,其中几乎无法辨认的有五字。难免有涨墨过多,过重之嫌。尽管其余不涨墨的字均写得苍劲老辣,过多过重的涨墨,还是多少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当然,王铎是以笔力雄强著称的,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也可能是前面所述的种种原因所致,但总而言之,评价每一位书法家或每一件作品,都要客观地看问题,绝不能人云亦云,一好百好。

http://s6/middle/500629d2hb37c6af4e105&690

http://s7/middle/500629d2hb37c6db2c766&690 

http://s3/middle/500629d2hb37c707fefa2&690

http://s13/middle/500629d2hb37c732e9b8c&690 

http://s6/middle/500629d2hb37c7507b425&690 

http://s9/middle/500629d2hb37c76481348&690 

http://s16/middle/500629d2hb37c77a70c9f&690 

http://s14/middle/500629d2hb37c7a83850d&690 

http://s9/middle/500629d2hb37c7bd32f58&690 

http://s11/middle/500629d2hb37c7e728e8a&690 

http://s13/middle/500629d2hb37c806a0e8c&690 

http://s15/middle/500629d2hb37c84779e8e&690 

http://s10/middle/500629d2hb37c86323219&690 

http://s6/middle/500629d2hb37c87dd6db5&690 

http://s15/middle/500629d2hb37c89f3814e&690 

http://s13/middle/500629d2hb37c8d31210c&690 

http://s15/middle/500629d2hb37c902c09ce&690 

http://s13/middle/500629d2hb37c919a42bc&690 

http://s9/middle/500629d2hb37c92e9f728&690 

http://s11/middle/500629d2hb37c94676a1a&690  
   这是王铎为一位外国来华传教汤若望所书写的一册页。

  汤若望(字道未)於1622年抵华,稍后,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获朝廷征召参与历局的修历工作,开始其在中国明、清两代政府中长达三十八年的服务生涯。康熙元年(1662),汤若望在管钦天监监正事十八年之后,终获敕封為光禄大夫,并得以用一品顶带、著绣鹤补服,成為歷史上在中国任官阶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并為极少数获封赠三代以及恩廕殊遇的远臣。

  王铎于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鐸抵达北京。或因听闻旧识汤若望已於前一年十二月接掌清钦天监,乃决定手书一卷相赠,内容则选择他在崇禎年间(1628-1644)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虽然在此一册页(装订成册的书法作品)中从不曾明白指出他书写的目的,但因王鐸当时贫病交加,他显然希望此一旧作能令新贵汤氏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賙济。

  诗卷册页钤有“云谷叶氏家藏”及“南海叶氏云谷家藏”两印,可知此件曾为叶梦龙 (1775-1832) 所藏,叶氏友人翁方纲 (1733-1818) 与钱坫 (1744-1806) 落有观款。清末民初,此册归裴景福 (1854-1926),1914年上海文明书局刊行《王觉斯诗册墨迹》即借刊此作,1936年原作为叶恭绰所得,二玄社印本中即增见“番禺叶氏”、“恭绰长寿”等藏印。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兼京师图书馆馆长陈垣曾向叶恭绰借得原件,以细笔描出字框,再以浓墨向拓方式摹出,改原册页格式为条幅以流传。

  王铎《赠汤若望诗翰》释文:

過訪道未湯先生,亭上登覽,聞海外諸奇
風動鈴旗樹影斜,漆書奇變儘堪嗟。
他山鳥獸諸侯會,異國琳球帝子家。
可道天樞通海眼,始知日路小瓜窪。
需時與爾探西極,浩浩崑崙未有涯。
其二
殊方別自有煙巒,一葉艅艎世外觀。
地折流沙繁品物,人窮星曆涉波瀾。
眉間藥色三光納,匣裡龍形萬壑寒。
好向橘官延受籙,知君定不吝瓊丹。
(“形萬”二字落)
書時,二稚子戲於前,囂渎晛y,遂落數“..”,如“龍形萬壑”等字,亦可噱也。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乎?王鐸漫識。
其三
八萬遐程燕薊中,如雲弟子問鴻濛。
慣除修蟒箐風息,屢縛雄□瘴霧空。
靈藥施時回物病,玉衡齊後代天工。
幽房剩有長生訣,一笑攏鬚遇苑風。
其四
圖畫充廚始攝然,何殊層閣揖真僊。
醉吟心映群花下,閒臥情遊古史前。
琴瑟中和秋獨奏,錕鋙光怪夜雙懸。
欲從龍拂求靈液,只恐鸞車泛海煙。
道未先生(湯若望,字道未)學通天人,養多玄祕,心服其為人中龍象也。予曾書一卷,被盜竊去,因再書 此,今裱成,再奉以贖遺失之愆,知 道翁必大笑也。河南王鐸具草求正 之。月來病,力疾勉書,時絕糧,書 數條賣之,得五斗粟,買墨,墨不嘉耳,奈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