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锋行笔的方法

标签:
书法 |
分类: 书法 |
2、立锋走笔:
立锋走笔是让“笔锋时刻站立着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转等笔法,以及笔锋的自然属性:弹性,达到每一次转换笔势和走向时,都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保持笔锋的相对中正,为下一步的中锋运笔创造条件。
3、恰当用笔
根据不同书体确定用笔的程度和分寸,即书写时使用几分豪。将毛笔“笔锋至笔肚”间距离平均划分为三等份,一等份为一分豪,二等份为二分毫,三等份为三分毫。通常:瘦金体用一分豪,欧、柳用二分毫,颜体用三分毫。做到书写时下笔与用力的恰当。
二、中锋用笔方法
1、锋面划分
2、中锋用笔
书法任何笔画皆从“点起”或叫“点出”,从侧锋落下形成的“点”转化为行笔的中锋是讲述的重点。
调峰时保持笔尖位置不变,通过手指转动笔杆调整笔锋走向。“横、提”逆时针转动笔杆,“竖、撇”顺时针转动笔杆,促使笔肚与行笔走向同。“捺”画不用转动。此过程走笔使用的锋面,与起笔点画使用的锋面相同。此法优点是:转换方便,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不停转动笔杆,影响笔力和速速,笔法也显单一。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逆时针捻动笔杆,使A面转向右边,用A面中锋行笔。
简单的说,就是切笔后侧锋带笔,然后转动笔杆走向想去的方向。简称:点,带,转。
落笔成点后将笔锋原地略提,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迅速“顿笔折锋”向走笔的方向。“横”折向正右,“竖”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用笔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提笔的程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类似横画笔头出尖或落肚的现象。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于点画原处(不离开点画)略提笔,再迅速顿笔折笔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简单的说,就是提笔后使笔锋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顿笔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翻笔调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也叫腕转调峰,即让笔锋从一面直接翻向走笔的另一面。利用腕部的灵活转动,保持笔尖位置不变,不用提笔原地将笔锋向外(远离怀部)或向内(倒向怀部)推送,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笔锋自然变化成中锋走向。“横、提”笔锋向外(或上)推送,“竖、撇、捺”笔锋向内(或下)推送,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行笔干净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行笔开始部分容易形成侧锋用笔。
以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自点画原处向外(右上)推送笔锋,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促使笔锋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简单的说,就是保持锋尖位置不变,略提后按着笔围着锋尖画圆,利用手腕运动转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四:衄挫调峰(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衄有笔锋上下、左右来回揉动、转动的意思,挫有笔锋突然逆势而行或笔锋向上或向左轻轻一挤为行笔快速转向做准备。即起笔后,横画用指关节灵活地使笔锋不断上下微微提按揉动,竖画让腕左右来回微微提按扭动或提按转进,将笔锋调整成中锋后,再中锋行笔。
简单的说,就是下笔后在与走笔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来回揉动笔锋,将笔锋调整成中锋,而后走笔。
本人向书家推荐二、三种中锋用笔方法,因为节省书写时间,能够提升书写速度。
三、笔法书理总论
实际笔法的本质就一句话:起笔和收笔后如何将笔锋“扶正”。起笔后扶正笔锋,目的是保证接下来的中
锋行笔;收笔后扶正笔锋,目的是方便下一个笔画的起笔。
啰嗦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本人也不会,所以众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论多加练习。总之,笔法的“王道”是
中锋用笔,侧锋辅之,用笔的要求是“锋出八面”,调锋的手段是学习的关键(内行称功夫),熟练的标
志是书写时能忘记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