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蜀相》 学格律

(2012-11-24 21:29:54)
标签:

杜甫

七律

《蜀相》

格律

学习

分类: 读书行路

 

杜审言乃近体诗开山者之一,其孙杜甫宗祖法,与时俱进,以诗而圣,有《宗武生日》称“诗是吾家事”,可见其于诗之自得。方田习格律,每泛而糙,今复习之,嚼杜诗《蜀相》格律,拈品得之味而记之。

 

 

杜甫: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起平收”定式:        《蜀相》用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

 

    注:红字:表示换用平仄。    △:韵脚,表示押韵。

 

 

一、用韵:诗的首句为仄起平收,押韵规则为一、二、四、六、八句用韵。全诗在韵脚分别用了平声“寻”、“森”、“音”、“心”和“襟”等字,押的是《切韵》及《平水韵》的“侵”部,无可挑剔;而白脚则分别为上声(死)、去声(计)和入声(色)三声交错,乃仄声最佳搭配。因此,全诗的用韵十分完美。

二、对仗:即是要求律句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的上下句,用对称的词语、相似或相反之意思,以及同一笔法,构成华美的骈句。根据词性同否、词意相对或相似或相关等,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之类。习读《蜀相》,对照含联,上下句的“映阶”对“隔叶”,“碧草”对“黄鹂”、“自春色”对“空好音”,这三组词和短语,其词性完全相同,且分别意蕴“俯仰”、“动静”和“耳闻目见”,均为勾画景致的对句,堪称工对;而颈联的“三顾”与“两朝”则因为词性不同,但两句整体都是聊表诸葛丞相生平功业、赞叹鞠躬尽瘁的对句,当属宽对。这也体现了诗圣在对仗的用法上,工宽相兼,灵活巧妙的匠心。

三、平仄的处理:

1.格律诗在平仄的运用上,除了各句的“二四六”字须严格遵守诗谱的定式外(同时也自然符合“粘对”,不赘述),还视犯“孤平”和“三平调”为大忌。“孤平”是指在押韵的句子中,不能出现所有的平声字都是孤单的;而“三平调”则是说押韵句的句尾,不可以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通篇学习《蜀相》,不难看出,非惟各句的“二四六”字全然依律,而且全诗压根就没有“孤平”和“三平调”现象。可见,诗圣在平仄上是当严则严,决不马虎。

2.按诗家的说法,凡未依照诗谱平仄定式,而反用“一三五”字的平仄,通常称之为“拗”(有部分诗家将“二四六”字出律也称为“拗”)。如果因为“拗”而导致“孤平”、“三平调”,就必须补救。还有部分诗家认为,即使无“孤平”和“三平调”问题,为了使各联中的平仄字数平衡,也应当补救。救有本句自救,如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中,首字本应用平声字,但却用了仄声字“锦”,即“拗”了,其后又将本应用仄声字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城”,在同一句中补救;还有对句互救,如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上句首字反用了仄字“出(入声)”,则在下句首字反用平声字“长”补救。通观《蜀相》,用“拗”数处,有救有不救,有本句自救,也有对句互救。可见,诗圣对于“拗救”,用得比较自由随性,体现了“一三五”可论也可不论的诗法变化。

《蜀相》的“起承转合”也堪称典范,因其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紧密相连,方田鉴赏力不及,故不敢弄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碗咥面
后一篇:“抶”字窥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