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赴一场草原之约

(2024-07-13 09:19: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7月3日,我们一行12人一起前往慕名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除去两头往来路途与候机的时间耽误,在草原腹地兜兜转转了整整四天,算是真正了解了呼伦贝尔的辽阔和广袤。无边无际的草地,随处可见的河流、湖泊与湿地,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和马群,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和功夫爆棚的特技表演,都让我们近距离体验到了只有呼伦贝尔才有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力量之美。为了记录这次心仪之旅,我将以关键词的方式把我眼中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海拉尔、莫尔格勒河与大兴安岭

说句实在话,海拉尔的名字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据说,海拉尔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市辖区,是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拉尔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地带。这里,年均气温55摄氏度。春季多大风而少雨,蒸发量很大。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严寒漫长,地面积雪时间也长。去呼伦贝尔,航班得在包头降落,暂停三十分钟左右后,再飞呼伦贝尔。因此,单飞一趟,就需三五个小时。我们于中午一点四十五分登机,两点正式起飞。待飞机升入高空,便看到了十分壮观的云层景象:在蔚蓝色的天幕上,堆满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疏疏密密的云山。这些云朵,皆洁白如雪,像平地堆积的棉山,像天然形成的盐山,又仿佛是大海上凝结的冰山。有的时候,白云朵的周围还被镶上了灰色或深褐色的花边。随着飞机不断升高,眼前便见云山层叠,云海茫茫,云彩的变化也是此起彼伏——有时候,它薄云如纱,有时候,积云如沙海退潮后留下的波纹,十分奇幻,十分炫酷。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云层稀薄,则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上的情形。在包头附近,多见沙滩地貌。而在接近呼伦贝尔时,则多是浓淡相间的草原状貌。满地或淡或深的绿色,很是养眼养心。飞机于七点抵达呼伦贝尔机场,导游“塔娜(汉名橙橙)”已等候在那里。身为蒙古族人,塔娜很好地继承了本民族朴实、真诚、 爽朗的个性。初次见面,简短的寒暄之后,她先给每人送上一条蓝色的哈达以示热情的迎接。说起哈达,塔娜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哈达,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是王公贵族的专享,代表圣洁,也预示着草原是产奶的地方;蓝色代表长生天,黄色则多用于祭祀。只十来分钟的车程,我们便入住海拉尔“中成假日大酒店”。简单洗漱之后,去周边随便走走,发现街上行人不多,夜市也较为稀少,吃食以肉食居多。为了养精蓄锐,我们回酒店安歇。
第二天,我们去了此行第一站莫尔格勒河景区,这里号称“天下第一曲水”。塔娜告诉我们,莫尔格勒,蒙语意是弯曲的河。塔娜告诉我们:根据植被的不同,草原分为四种——草甸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在去往草原的路旁,栽种着赤松,那是一种十分耐寒耐旱的树种,四季常绿。传说,是用成吉思汗抢来女人的鞋跟里带来的种子培植的。走着走着,塔娜忽然提醒大家注意前面那座并不高大的山包。我仔细看时,发现那不过是一座稍显厚重的土丘而已。塔娜这才告诉我们,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海拉尔修建的北山要塞,它是当年日本人修建的仅次于东北海宁的第二要塞,是731部队进行人体试验的分区。日本人诱骗来许多中国劳工,决定进行病毒试验。为了防止他们逃跑,狠毒的日本人打穿了他们的肩胛骨,并把劳工们用铁丝串起来,手段十分残忍。据说,那里面至今还留存着博物馆。可惜,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没能前往一睹真相。
莫尔格勒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注入呼和诺尔湖后流出,汇入海拉尔河,全长290多公里,隶属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水系。走上第一个观景台,就看到了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莫尔格勒河仿佛是草原上一条盘旋的玉娇龙,在尽情展现妩媚的身姿。 莫尔格勒河是由涌泉汇聚而成的,河水并不宽阔,通常情况下,最宽处不过五六米。所经过的区域,多是杳无人烟的山地、草原,河水很是洁净。远望莫尔格勒河潺潺的流水,给人一种温婉、儒雅的感觉,这种感觉与面临大海、江河湖泊的感觉完全不同。看着这天地间广阔的草地上,一股悠悠的流水缓缓流过,人的心态一下子变得平和起来,那清幽幽的流水仿佛自心田淌过,是那么娴静,那么从容,那么恬适。莫尔格勒河和草原上众多的河流一样,它的河道十分狭窄,但却极度弯曲。如果从空中俯瞰,蜿蜒的河水就像一条被劲风舞动着的蔚蓝色绸带,悠然飘落在碧绿如玉的草原上。它一会儿东行,一会儿西走,一会儿南奔,一会儿北进,用九曲十八弯来形容它弯曲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一望无际的草原,空旷安静,一任河流九曲一回地静静流淌,偶有野鸭和灰鹤惊飞。你看它的流向,时而顺流,时而逆流,时而对流,时而倒流,不管地形如何变化,它总能曲折地迂回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它婉约的身姿,律动韵脚,飘逸的线条,酣畅淋漓的悦动,莫不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这种真正的原生态奇观,令每一位亲临者无不动容。
在两处观景台上接连欣赏了莫尔格勒河的美丽,大家莫不啧啧称赞。回转途中,车子怱忽而过的空隙,我看到了一种尖顶的蒙古包,赶忙请教塔娜,才知道这是鄂温克族住的撮罗子。她还告诉我们,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他们在森林中没有固定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是个圆锥体,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用松木杆搭成的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或鹿皮包裹。说起驯鹿,我就想到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知道驯鹿这种动物,它的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但它性情温和,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易于饲养和放牧。驯鹿还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因此,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
我们正说着话,忽见公路两旁一大片一大片黄澄澄的花儿正在盛开。仔细看时,那黄绿相间、平铺一地的居然是密密麻麻的油菜花,只是个头都不大高。我们好奇,这个时节怎么会有油菜花呢?塔娜的解说让我们大长见识,原来,这里夏季虽然很短,但土壤肥沃,四五月种植油菜花,六七月开花,八月就能收获。想不到,这里与陕西的纬度差异,居然使得农作物的收种时节产生这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绿油油的麦苗儿,与油菜花相间生长。在这里,麦子与油菜花几乎同时收割。塔娜顺便告诉我们,这里最响亮的广告语“魅力兴安岭,五彩呼伦贝尔”,说的就是八月以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从莫尔格勒河景区出来,吃午饭时,有一道响当当的“硬菜”——烤全羊,我们其中的一对夫妻,被推举为“王爷”和“王妃”,去参加餐前的“开羊仪式”。塔娜便叮嘱他们一些礼仪常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蘸酒三弹:喝酒人必以无名指酒,先用拇指弹向上苍,祈求长生天保佑草原风调雨顺;再酒弹向大地,祈求草原上牛肥马壮;最后,再弹向自己的额头。据说,这种礼仪来源于成吉思汗以象牙扳指试酒毒的故事。有了塔娜的指导,我们的“王爷”和“王妃”便出色完成了这项极具趣味的“任务”。其他人也都兴致勃勃地拍照助兴,一时间,活动气氛十分高涨。
吃完饭,我们继续出发,车子开始靠近大兴安岭。一路上,地形地貌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大兴安岭的树木以兴安落叶松和美丽的白桦树为主,其木材并不粗壮,但却很是密实。与大兴安岭相接的草原,一面长绿草,另一面(阴面)则长树木,所以,这里的山岭就叫阴阳山。车子一路疾驰,到了三河地界,这里的黑土地多起来了,越往里走,草越密实,越显茂盛。继续前行,山丘多起来了,垦区面积也大起来了。黄澄澄的油菜田或满坡生长,或平地摊开,或与树木相间排列,色彩鲜艳地夺了草原绿色主调的眼,鲜艳明媚地在我们眼前招摇。再往前走,遇见一片长长的白桦林,大兴安岭一面草木一面树木,有些地方,则是草木相间地生长。于是,草原一会儿变成了山地,一会儿又回归草地,空间上,也是一会儿开阔,一会儿植被密集。看时间不早了,我们赶去参加“穿越白桦林”活动,期间,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黑土地。我们虽然只是在车上,但已经感受到那种抓一把土就能摁出油的感觉来。司机师傅是东北人,说起他们的黑土地,一脸的自豪和满心的欢喜。这里的草原,地形变化较大,一会儿隆起成丘,一会儿变成慢坡,一会儿平展,一会儿陡峭,我们在草地和白桦林间穿梭,车子颠簸得很厉害,但大家的心情却格外愉悦。在一个开阔的山坳里,我们欣赏蒙古小伙子的舞姿,听他们极富穿透力的歌喉,在白桦林里拍照、嬉戏,最后,参与了有趣的航拍,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里。
穿越完白桦林,已是傍晚时分,才匆忙往俄罗斯民族小镇赶去。这是一段较长的路程,沿路草木葱茏,林木多而密集起来,公路两侧全是。此刻,天色渐渐暗下来了,也看不清都是些什么树种,好像多是松树和白桦树。大半天的游玩让大家感到疲惫,司机师傅在急切地赶路,车上却少了话语,多数人已昏昏欲睡。晚上十点左右,赶到了“边境大酒店”,体验俄罗斯小木屋风情住宿。这是一座三层酒店,整洁干净,住在里面很舒适。这种略带异域风情的夜宿体验,让我们很觉新鲜和开心。

                边境线、额尔古纳河和蒙古部落

7月5号,我们从俄罗斯小镇出发,沿途经历卡伦哨所,大兴安岭在身后渐渐远去,路边满是油菜,有开花的,没开花的,沿途路况相对开阔,我们再一次进入广袤的草原。导游告诉我们,山那边即是俄罗斯白种人。说话间,就看到了额尔古纳河的一条分支在草原上蜿蜒伸展。
车子拐过几个弯,就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额尔古纳河。这条河全长970公里的河流,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以西的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右旗的恩和哈达附近与石勒喀河汇合后,始称黑龙江。其上源在当地称海拉尔河,西流到满洲里附近折向东北,称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界河。这条阔大的河,大部流经宽阔的谷地,含沙量少,河水清澈。迟子建书中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山岭森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据说,这条边防河流因地形变化而时宽时窄,每年都要重新检测,以划分出准确的国界线。原来,我们一路几乎都在绕着边境线行驶。在这里的草原上,我还看到了低矮的圆形蒙古包,比我们平时看到的改良过的要矮小很多。据说,那就是原始蒙古包的翻版,里面没水没电没厕所,条件十分艰苦。途经乌兰山景区,可以俯瞰壮阔的额尔古纳河在这里形成的天然的八卦图。
当车子驶入“草原在这里”景区时,我们尝试到了另外一种全新的草原观光体验项目。景区位于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距镇区3公里,是首例采用轨道小火车的方式深入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首创。景区有7公里长的电动小火车轨道、木质行人步道和云型木质观景平台3处,约2700平方米。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原生态草原,而且可以坐上小火车参与“滑草”活动。滑草场长约千米,并排设置着三四条铁轨。游客坐牢之后,从捎带坡度的顶端一溜烟滑到坡下,是一次略带刺激又极有趣味的激情体验。中途安装着三四道摄像系统,可以秒拍下滑时的动态。等滑完草,坐上位于侧旁的小缆车回到坡顶时,可以依据自己滑草时的具体时间,让操作员很快找出由安装在铁轨旁的摄像系统抓拍到自己滑草时的照片和摄像,愿意留作纪念的话,操作员即刻给你制作出来带回家。倘若你有足够的时间,还可以多次参与滑草项目。这对于一向畏惧于刺激活动的我来说,算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我很开心。
从滑草场出来,我们就去吃东北大铁锅,那是正宗的铁锅炖,原汁原味的食材,味道很纯正,直吃得我们满头大汗。赶上两位同行者同一天生日,于是,饭店送上两份长寿面,大家一起唱响生日祝福歌,着实热闹了一番。打饭店出来,又去了马场。我因为不大喜欢这项运动,也没有前往,只坐在车里和家在东北的司机师傅“唠嗑”。我们正聊得热闹,他们回来了,说是只骑马照相,却没有人骑马在草原上驰骋一番。很快,就在群里看到了大家骑马的飒爽英姿,倒是很令人羡慕。
在去往满洲里的边疆公路上,两侧的草原显得非常开阔,额尔古纳河始终在我们右侧如影随形。有时候,它隐身草间;有时候,它躲进土丘后面;有时候,又探头探脑地浮出地面。走着走着,河面变得宽阔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一面阔大无比的湖泊,明晃晃地在远处泛着鳞光。最宽阔的时候几乎蔓延至公路附近,真是阔达啊,这条养育了草原牧民的伟大的河,让我对它钦佩万分。车子一路急驰,河对面的俄罗斯在有点灰蒙蒙的空气中时隐时现,一群群牛羊在河边喝水,一群群大马在草地上静立。多么悠闲舒适的画面,多么祥和宁静的生活!路边时不时会出现“边境地带,禁止使用无人机之类的标示牌。我们才注意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边防哨所。哨所都不大,却是国家领权的捍卫和守护的象征。我在心里对这些甘于寂寞、守卫国土的人民子弟兵默默祈福:祈愿他们安康快乐。
下午五点多钟,我们入住巴尔虎旗蒙古部落。这里的蒙古包,外形一律是传统的圆桶形结构,白色外墙,除了屋顶、内墙用木条装饰外,其余材料均为现代建材。不管怎么样,能一回蒙古包,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最有趣的是,晚饭也在一大型蒙古包内用餐,大家围桌而坐,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观赏精彩的民族节目表演。想必,古时的蒙古单于,奢侈也不过如此吧。饭后,大家在偌大的“部落”里自由闲逛,游玩拍照,玩得十分开心,个个喜不自胜。晚上,观看了篝火晚会,节目以蒙古民族舞蹈为主,间以观众互动,气氛热烈。十点左右,晚会结束,一天的行程,也在晚会的高潮中圆满收官。

             马术、满洲里和套娃

7月6日早,吃过早点,在蒙古部落玩到十点钟,就为观看精彩的马术表演。
原以为,旅行社只是应付差事地安排一些无关痛痒的节目,马术团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带着这样的猜度心走上看台,就见看台前围拢着一个长圆环样的马场,中间以篱笆墙隔出一片椭圆形草地。离看台近的半边圆环被收拾得平展展的,还用水洒得湿漉漉的,看上去,是用心打理过。想来,是怕尘土飞扬,影响演出效果吧。远一点的圆环一侧挤满了攒动的马儿,有三五个小伙儿正在那里套马。马群就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又向西跑去。不一会儿,就有人套住一匹马,但那匹马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烈马,把套马的人带上狂奔,马头还摆来摆去的,大有不吃你这套的桀骜不驯之意。其余几个小伙子一齐用力,才中止了烈马的狂奔。套马人趁机跃上马背,骑了上去。那匹马还是上下左右地摆头,全然没有驯服之意。套马人下了马,几个小伙子手持套马杆,又开始在狂奔的马群中寻找目标······这个马术前的“稍戏”,竟让我对“马术”这种古老的表演充满期待。事实是,后面的马术表演的确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
马术,马术,开演的首个节目便是骑马表演。什么马上飞燕,马上倒立,马侧隐身,马上平衡,与马共舞,单人骑双马,马到成功,国泰民安,马上翻飞,骑马捡哈达,马上射击,双人骑仨马······个个节目都精彩无比,看着看着,我竟有总想落泪的感觉——想来,这些蒙古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精彩的表演背后,不知流过多少滴汗水,受过多少次伤痛,才练就了这么非凡的身手。他们骑姿优美,技艺精湛,表演奇巧。观众一直在鼓掌,在喝彩,我感觉自己的手都拍麻了,可还是不能表达对表演者的赞美之情。
途径啊啊卡湿地,水草丰美,水波涟漪,像一棵明珠镶嵌在草原上。满洲里愿意是旺盛的泉。沙俄认为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俄国了,遂改名满洲里,前四条街都是单行街。对俄贸易,商品多是义乌出产,国内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琥珀,蜜腊等多是俄罗斯的。紫金价格介于黄金和白银之间。公路口岸。满洲里的房子房顶带帽尖,窗户带拐弯。满洲里是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地方,最大的陆路贸易通商口岸城市。车子直接开至边境旁边,老远就看到高柱子上的国门二字,一种庄严、自豪的情感涌上心头。这就是祖国的东北边陲,四周是个体商贸交易市场,流动的,帐篷的,门面房的都有。林林总总的小商品很多,尤其是套娃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大大小小,依据套数的多少随大随小,很是可爱。半个小时走马观花的浏览,即回酒店,入住的也是套娃酒店。
下午观看俄罗斯马戏,精彩纷呈,掌声雷动!。节目或劲爆,或柔美,每一种都是力量的展示,都是技能的比拼。平衡与协调能力的,团队合作,晚上去一个叫做玛克斯的夜店看俄罗斯人表演,节目多以刺激性为主,观众六人一桌,一边吃着西餐,一边观看表演,气氛甚是热烈。如此以来,一天连看三场表演,节目都很精彩,让大家大开眼界。回酒店途经北湖,停车赏完夜景,才回酒店安歇。满洲里夜景很有特色,每座建筑物都以很调和的黄色亮化灯为主色调,楼顶圆顶则已兰色或绿色亮化,因此,整座城市的夜景就显得很纯净,很温馨。

          湿地、呼和诺尔和蒙古服装

7月7日早,出发,途径二卡湿地,湿地面积很大,水波涟漪,草地,水草相间,一会儿水泊潋滟,一会儿草地旺盛,鸟儿在其间翻飞鸣叫,环境很是恬适安然。散落在草原上的牛羊,一会儿埋头吃草,一会儿静立不动,一会儿又漫步向前,这些牛羊,色彩各不相同,或黄或黑或白或灰,像是给草原镶嵌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有一种诗意的静美。
四进草原。湿地开阔,平坦,牛马低头吃草,草地与远山相接。水汽氤氲,弥漫在山间,忽高忽低的远山的线条像高明的画家用妙手描画出来的,一条叠着一条,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山的轮廓在一望无垠的草地的陪衬下,变得像草原上温驯的牛羊,温柔而又优雅。安静而又惬意。
呼和诺尔湖,青色的湖。极大极大一个湖.湖面水鸟群鸟栖息。湖边牛羊,
在湖边观看了另外一场马戏表演,并在蒙古包吃过饭,然后,在湖边的天空之镜景点打卡拍照,再去蒙古户品尝奶茶,穿蒙古服装照相。回海拉尔,游逛了冰雪城,在成吉思汗广场走马观花,最后回酒店。晚饭去美食节吃饭,饭店的饭菜一律是大盘盛装,口感极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盘大骨肉,剁得整整齐齐的大骨瑪放在大盘里,堆得极高,总有近十层那么高,跟个宝塔似的,很有特色。服务员端上来的时候,我直担心它会倒塌下去。吃起来也是别具风味,口感十足,真正的物美价廉。
这次草原之行,只有一个遗憾,便是因为附近森林着火污染到空气,一直没有看到理想中的蓝天白云,这是和我第一次看到的草原唯一有所不同的地方。境外,外蒙和俄罗斯点燃草原,草木灰是上好肥料。
 返航7:50分的飞机,升空以后,灰蓝的天幕上布满珊瑚丛似的白云,仔细看时,又仿佛是蔚蓝的大海涌起的簇簇浪花,这些浪花繁密而洁白。又好像海上的冰花,或突出,或浮在海面上,让人以为是到了南极。身后一道红色的霞光将远处的云海染上了一道粗粗的红线。整个天空像冰川趋于融化时候的样子,有的地方漏出了“海水,一些地方堆着厚厚的冰层,蓝的天幕与白的云朵相互交织,参差交错,虽然只有蓝与白的变换和组合,却以构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图景,叫人称奇,使人心声敬畏,敬佩自然的造化神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风吹麦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