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禾草
青禾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49
  • 关注人气:1,5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乡文苑一靓星

(2023-12-18 20:15:2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风采


一直以来,对王孝文先生的敬仰都有增无减,想写一写先生的念头也由来已久。单是先生于困顿交织的人生际遇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我就由衷地叹服。惭愧的是,我早想动笔,却总感笔力不逮,始终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切入口。及至看到王毅老师给先生的赠言中这句“圣乡文苑一靓星”,我的眼前立刻一亮,感觉这简直就是给先生的活画像,是我绞尽脑汁而不得的精准概括。窃以为,没有比这更能涵盖先生成就的语词了。
的确,位居渭北的白水县,人杰地灵,素有“四圣故里”之称。而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孝文先生于艰难困苦中一路走来,书写了富足饱满的人生华章,成为圣乡文苑里一颗璀璨靓丽的明星。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一起探寻他非同凡响的人生之旅吧。

 一、多舛的命途

王孝文先生出生于1941年7月9日,白水县城关镇北寨村人。王氏家族中排行老六,嫡亲兄弟里排行老四。先生的出生,正是一个多事之秋。伴随他成长的多是战乱和灾荒,还有繁复的家族纠纷,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种种经历,都给先生的幼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迫使他饱经风霜的父亲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振兴家业,就得培养读书人。于是,父亲力求改变以农为本的家庭结构。在父亲的精心安排下,自幼机灵的大哥王锡文被寄予厚望。但大哥不久就投笔从戎,又不幸于1941年正月亡故于抗日的营垒。二哥王兴文被指定学习经商,事实上,他很有商业头脑,早早步入商海,一生衣食无忧。三哥王生文也因为聪明好学,成为接续大哥读书的好苗子。后来,他也如愿以偿,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生活相对安稳幸福。而在王孝文还没出生的前半年,母亲就因难以接受大哥亡故的沉重打击而大病一场。他出生后,母亲因虚弱多病无乳喂养,只能被家人抱着吃百家奶以活命。但那年月,谁家都不容易,讨吃百家奶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他不得不被寄养在邻村一户好心人家里。好在厚道的养父母待他有如亲生,这才在苦难的生活中得以存活。

到了上学的年纪,他有幸随二哥和三哥在城内新化小学学前班就学。可赶上多灾多难的战争岁月,他只念了短短的三两个月书,学校就停办了。白水解放后,政府重新办学,他复学不及两年,又因家庭之故而辍学。那时候,大家族忽然分开另过,家里缺少劳力,十二岁那年,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学校,回家帮父亲耕作务农。
为了把四子孝文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农民,父亲不允许他看书学习,但他强烈的求学愿望却难以遏制。他明白,父亲不让他看书,是怕耽误繁重的农活,也嫌浪费灯油。明白了这一点,他白天就狠劲干好农活,晚上将煤油灯的焰火压得极小,借着微弱的光线偷偷看。即便这样,父亲一旦发现他屋里有亮光闪现,还是少不了一顿严厉的训斥。可是,他太渴望读书了,他要尽一切可能读遍天下书。到了冬天,他最期盼下雪天。只要下雪,天寒地冻,农活减少,他就可以躺在炕头,借着窗户纸的微光优哉游哉地看书了。最初,他看的都是一些明白如话的小人书,剧本或短篇小说。读不懂的时候,就向住在村里的一位旧职员或有学识的老人请教。直到1953年冬天,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父亲疲于应对“储粮大户”的交粮事宜,无暇管他。他一个人住进了村外的马房,才获得了读书的自由。
在物质条件极度艰苦、书籍奇缺的情况下,他却广泛搜集藏书,见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有时候,看到识字课本也读,甚至遇上黄历书也要看一看。就这样,误打误撞地,他读了不少的书目。像《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志》《说唐》《征东》《西游记》等等。他不光爱读,还很想学习写字。没有笔,就把捡来的蘸笔尖固定在一根扫帚棒上,蘸着墨水写。这一练,就是好几年。
庆幸的是,虽然一家人遭受了极大的生活磨难,但父亲培养读书人的愿望始终未改。大约是五年之后的1957年,在同村一位教师的帮助下,17岁的王孝文成了寺前完小高五八级乙班的插班生。但由于在家荒废了好几年,他的年龄、个头,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在这种窘况之下,他克服深度近视、生活困苦、受人嘲笑等困难,发愤苦学。一年之后,就成了全班的优秀学生。三个学期过后,成了全校优秀学生。毕业时,他各门功课都是满分,成了全校第一。他也被保送进白水中学初中部继续学习,并连续担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期间,也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在生活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他勉强上完了初中。
等再回家,就是十年农耕生活。这十年,他经历了社教、文革等复杂的政治运动,自己也有了家室。顶着各种压力,他不仅谨遵父亲教导,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农耕技能,而且始终没有放弃任何一次求学机会。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为他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文苑一靓星
1972年,王孝文先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以“轮换工”的身份进入凉水泉煤矿工作。对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四年期限的轮换工,也算是梦寐以求的好工作。在煤矿,王孝文先生开始用所学施展他的抱负。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轮换工,但却积极参与出板报,编戏剧,写材料,组织赛诗会、书写对联等文字工作,并受到一致好评。
七十年代后期,他先后被借调到工交局、工交部、乡镇局、经委等部门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舍得付出的品性,使他的才华也渐渐显露。每次借调,单位都把他当做工作上的主力军,他也乐得用所学为大家服务,给单位出力。后来,他又调任东风煤矿工会兼办公室主任。这期间,他虽然始终都是一名临时工,但从未因此荒废对文化知识的摄取,对艺术的热爱,对文学的痴迷。在东风矿,他经常起草文案,并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煤电公司”成立时,先生更是参与策划了公司的各项决策和章程的制定,以及公司运作的各项工作。煤电公司下辖三个电厂,四座煤矿,一个大型水泥厂,部门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但每次他都事必亲躬,为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兴隆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金子,放到哪里都闪光。王孝文先生一路走来,无时无刻都不忘爱学习的初衷。他一次次组织活动,也一次次参与活动,由此,也一步步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人”。
2002年,他所在的“煤电公司”宣布破产,王孝文先生也过了花甲之年,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可退休之后,他还是没有停歇,又接受了经贸局、县志办等单位的聘请,继续在振兴白水文化事业上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近年来,他参与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在众多活动中,先生重点致力于“四圣”文化的宣传和挖掘。在这一领域,他著述不断,成效显著,很快就成为渭南市公认的“文化名人”。

这些年,先生参加的组织活动不但规格高,而且涉及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像省书法协会、楹联协会、诗词协会、作家协会等社会组织里都有先生的身影。现今,他还是省仓颉文化研究院成员,又兼任县文联艺术顾问,政协文史委员顾问,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当然,所有荣誉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王孝文先生之所以能在书法、文学、楹联诸方面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完全在于他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品质——恒久的坚持,不断进取的毅力,好学上进的精神。
就拿先生的书法来说。因为酷爱,数十年来,他坚持楷习颜、赵,行法二王,草摹于体。他的书法追求潇洒、自然,独具一格的风格,浑厚有力,峰谷有势,如行云流水,颇受社会各界朋友的喜爱。他老而弥坚,笔耕不辍。多年来,积极参与书展,多次获奖。现今,先生已是中华仓颉书法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老年书协会员。
在楹联方面,先生造诣极高。他平易近人,不端架子,有求必应。先生拟联,总能因人因事而异,拟出恰到好处的楹联,满足不同人事和场合的需求。先生的楹联集,大多都是很实用的联体,囊括了婚丧喜庆、应酬随书等范畴。《王孝文对联集》《对联新编》《吟雪斋对联新编》等著作深受大家喜欢,成为传阅并学习的规范和指南。
至于文学方面,先生更是公认的佼佼者。他以半农半学的身份,却跻身于文学殿堂之高位,并以著作等身而著称。先生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有应酬集,楹联集,有民俗研究,吊祭文集,有乡情新事,历史编著,也有自传文集,等等。先生用如椽巨笔,书写着一篇篇、一部部了不起的文学佳作。先生尤其擅长祭文、碑文、楹联等应用文体的创作。还有他的散文,厚重质朴,很显大气。尤其写民俗方面的文章,像《回忆挂坡》《凭吊我家的碾子》《凭吊消失的古村》《交爱国粮往事回忆》《架子车记忆》《拜年往事》《白水豆腐宴》《蔡伦在白水造纸的传说》等众多篇目,从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到其演变过程,从农耕器具的发展与革新,从地域文化到饮食,他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使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民族魅力。这些文章都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温暖的人文关照。读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说到先生的文章,一种最显功底的文学体裁——赋,成为先生在文学领域挥洒自如的强项之一。先生的赋,骈散相间,辞藻华美,是不可多得的美文佳作。这些年,先生以“赋”歌咏白水,赞美渭南的文字很多,像《白水赋》《四圣赋》《苹果赋》《渭南赋》《三寺赋》《仓颉赋》《杜康赋》《蔡伦赋》《雷公赋》《白水中学赋》等赋文,都饱含着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情礼赞。其中,他书写的《白水赋》被收录于由西北大学出版的《陕西百县赋》一书中。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又哪来这一篇篇激情洋溢的华美辞赋?先生就是这样,一直以来,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博采众长,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平易近人,低调谦和,待人诚恳,大有鸿儒风范。在作协,先生不光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家,而且是德高望重的好老师,和蔼可亲的好朋友。他对年轻作家的成长格外关注,常常寄予无微不至的教导和鼓励。在先生面前,后辈都有一种亦师亦友的亲近感。作协大大小小的活动,先生也从不缺席。在白水作协,他就是大家心目中最优秀的作家,最贴心的引路人。

三、非遗传承人
王孝文先生作为省级仓颉传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已发表二百余篇研究性文章,一百多个故事,数部专著。像《我的仓颉梦》《仓颉故事》《字圣仓颉》《发生在仓颉故里的仓颉故事》等专著,都是先生研究仓颉文化的心血之作。2022年,先生又申请了国家第六批仓颉传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决心为宣传仓颉文化继续发光发热。在这方面,先生为培育第二代传承人,可谓费尽心力。经他一手培养起来的韩文学夫妇,已成为他放心的接班人。与此同时,他们夫妻也正竭尽全力地培育着第三代传承人。
为了宣传仓颉文化,先生经常陪同前来参观的各地专家、学者和领导参观仓颉庙,并多次担当义务解说员。影响最大的一次,是为来自好几个国家的留学生作讲解。那一次,光身边跟随的翻译就有好几位。
除此之外,在中央台,陕西省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传播仓颉文化,也是常事。仅央视他就上过四五次,至于定期去机关学校,像老干局、党校等单位宣讲仓颉文化,更是家常便饭。今年,他还参加了由陕西省组织的老年“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活动的走访、试讲、录取资料等工作。

先生对本地文化的宣传和支持,还远不局限于对仓颉文化的研究宣传。他还参与政协编撰了《李象九》《仓颉》以及《县志》等编写工作,参与了作家协会系列丛书以及个别群众家史的编写。尤其作为作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先生虽超八十高龄,但作协组织的各项活动仍积极参与,而且风雨无阻。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形容先生一点也不过分。多年来,先生就是这样,通过参与各方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推动着白水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室雅人和美
王孝文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吟雪斋”,其意不言而喻:“吟雪”,不正是先生餐霜饮雪般艰苦人生的写照吗?这样的名号实在太符合先生的经历了,其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由此可见。
这次,我有幸去拜访先生。刚进屋,就看到客厅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那多是先生的证书。但其中有一份,是渭南市颁发给先生夫人陈粉儿女士的“好婆婆”证书。看到这个证书的瞬间,我立刻对正笑盈盈地迎接我进屋的陈阿姨说道:“阿姨年轻时,国家没有设立‘好媳妇’‘好妻子’奖项。要是有,一定非阿姨您莫属啊。”阿姨立刻谦逊地笑了起来。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先生在他的著述《漫漫人生路》中,多次写到过他贤淑大度的夫人。此刻,我想:正是眼前这位妇人,陪他度过了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我怎能不由衷地钦佩呢?这次见到阿姨本人,我也明白了先生之所以能够于艰苦卓绝的境遇里能够顽强地走到今天,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一定与他夫人的倾情付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一进书房,先生和夫人就热情地请我落座。我和先生还没坐稳,阿姨的茶水就递过来了。接着,水果也端来了。我客气地请阿姨不用忙碌,她才不声不响地坐在旁边。置身这样的氛围里,我的脑际立刻闪现出“室雅人和美”这样的句子来。是啊,如此雅致、惬意、温馨的居室,加上这么举案齐眉、和谐相处的夫妇,不正是室雅人和、兰香满溢的绝佳之境吗?于是,我们的交谈便免不了对阿姨的褒扬,尤其是王孝文先生,一提起夫人来,就有说不完的话。言谈间,满是对夫人的感念、感激之情。听着先生的称赞,我愈加钦佩他们相濡以沫的夫妻情份了。看到他们晚景安泰,能够自得其乐地颐养天年,我想,这或许就是上天对这对历尽苦难的老人最好的回报吧。
细观先生的书斋,满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书房窗子朝南,采光极好。面积虽然不大,却布置得恰到好处。东墙整面全是书架,书架里各种各样的书插得密密实实。一张小床镶嵌在书架北面的下方,刚好利用了书房仅留的一点空地。西墙被自然分成两部分,南边还是书架,北边则摆放或悬挂着很多珍贵的照片。一张大书桌呈南北方向摆放在南窗下,周围也满满当当都是书籍。看到这张大书桌,我就知道,这就是先生既伏案写作又泼墨挥毫的书台了。
室雅人和美,这是多少个夫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是多少个家庭追求的至高境界啊!而历尽沧桑的王孝文先生夫妇,携手走过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如今,正享受着令无数人羡慕的和谐生活。这是风雨过后的彩虹,是阴云散去的阳光。我打心眼里祝福他们:执手偕老,永葆幸福。

五、耀眼的光环
每每想起王孝文先生的经历,想起他在众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我总要不自觉地想起孟子那段著名的论述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的,人,也许就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孝文先生虽然大半生都浸泡在生活的苦水里,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于忧患中奋发,终于走过严冬,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春天。不得不说,于整个人生而言,他是最后的赢家。他用不懈的奋斗,为自己赢得了无数闪耀的光环。

回望先生走过的路,求学之途虽格外艰辛,但却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本科学历,成为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其不断进取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他创作出版了十三部著作,成了令人仰其项背而无法企及的一座高地。除了兼职各领域的文化顾问、名誉主席等职务,在文学艺术方面,王孝文先生还头顶众多更为闪耀的光环:1984年,他被省工会授予“自学成才模范”荣誉称号;1999年,他取得了中央党校函授毕业证书;2012年,被评为“渭南文化名人”;2014年,他的《新吊祭文集》荣获省慈善文艺作品创造优秀奖;2022年,撰写的《白水县城的百年巨变》被政协陕西省委员会评为“三等奖”······如今,先生虽年至耄耋,但仍旧热情不减,笔耕不辍。近期,先生又在筹划出版新的著作。



结束语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是只有智者才能抵达的境界。在我心中,王孝文先生就是这样的智者。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博大包容,顽强自律、积极上进,博采众长、老有所成的学者风范。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精神标杆。他既是“圣乡”文苑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更是白水这片厚土上一颗璀璨的文化之星,值得人们引颈仰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饭千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