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出发,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2023-10-31 15:24:30)
标签:

文化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要说古代文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无疑占据着一席之地。他因多舛的人生遭际而令人扼腕叹息,但在为其鸣不平的同时,人们更钦佩苏轼面对屡遭贬谪的不公待遇而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旷达坦荡和乐观奋进,以及由此抒写的酣畅豪迈的诗词文赋。鉴于此,千百年前,满腹经纶的苏轼虽无以施展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以其美轮美奂的辞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永不过时的偶像,而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苏轼璀璨夺目的诗词赋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算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美词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因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年底,诏责其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苏轼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苏轼借写眼前雨景而消释心中块垒,由自然现象谈及人生哲理。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显奇崛,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也寄寓了词人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很明显,这首词除了上下阙,还有词前小序。自然,小序主要交代作词的缘由和背景。在小序中,苏轼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苏轼被贬天高地远的黄州,生活困顿不堪,不得不以借种朋友为他争取来的城东五十亩军垦荒地维持生计。即便生活如此困苦,他还是乐观以待,美其地名曰:“东坡”,苏轼“东坡居士”的名号便由此而来。可借种官家的土地,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生存计,苏轼不得不前往沙湖预购属于自己的土地。不料,途中遇见这场大雨,性情率真的苏轼即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态度直面风雨,即景生情,一改自己被大雨淋湿后的狼狈不堪为洒脱豪迈的无畏抒情,创作出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大气之作。
在这首词中,上阙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的声响,这些虽是客观景物的存在,但却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恶劣。最是开篇的"莫听"二字用得巧妙,既点明了天雨极大,又表明雨虽大却不足以叫“我”萦怀的坦然心态。第二句"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词人路遇大雨,不但在雨中从容徐行,而且还高声吟唱,其洒脱不羁之状跃然纸上。此句中的"何妨"二字与前一句的“莫听”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莫听”二字,凸显了作者无所畏惧的性格,“何妨”二字则表明词人根本不在意什么凄风苦雨,其潇洒镇静的态度以及倔强刚硬的品性,让他在自然的风雨面前气定神闲。由此说,开篇的叙述,一改原本应该低落的情绪而透出些许诙谐、高冷的意味,活现了词人乐观挑战困难的姿态。这一句,在行文上承上启下,既呼应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了下文中的诘问——"谁怕?"二字。总之,开篇两句可谓是全篇之枢纽,以下词情皆由此生发。“竹杖芒鞋”三句可谓是上两句的延伸,进一步写词人藐视一切不如意的遭际。你看,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完全是一介平民或隐士的装束。而下文提到的马,则是只有官员和富商才可以享用的代步工具。“竹杖芒鞋”和“马”,同为行具,但行者身份地位的高下立等可见。竹杖、芒鞋廉价、轻便,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雨中跋涉,岂能与骑马之人相提并论?但词人此行是去买地,是为自己购置家当,虽然还只是在生死线上徒步挣扎,但此刻,一个“轻”字,便活脱脱表露出了词人的心情。这里的“轻”,不仅仅指词人行走之轻快,更多的却是心情的愉悦和轻松,这不正好应验了“无官一身轻”的俗语吗?既然在备受打击之后,词人已经看透人生,那么,怀一颗轻松旷达之心去面对所有的艰难困苦——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也罢,对“我”来说,又都算得了什么、又有何可怕的呢?只要“我”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活得潇洒,即便每时每刻都行走在风雨泥泞之中,“我”也一样可以吟诗徐行而超然物外!
词的下阙,重点写雨晴后的景色和自我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所想折回到眼前景物。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袭身,而山头上的一抹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了些许暖意,好象在特意迎接自己似的。“相迎”二字,完全是词人心境的渲染,由此可见词人率真旷达的性情。这正是苏轼不同于普通人的高雅之处——他常常能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外物或环境左右自己的心情。后面的“回首”三句,其蕴含则更为深刻。“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回望刚刚遭遇的风雨摧残,“也无风雨也无晴”,指没有什么能够在我心中激起波澜。这两句其实是词人对自己平生经历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如何得到政治上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境?当然是“归去”! 在这里,词人化用陶渊明的“归来去兮”,既以“归去”自慰,又照应了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毋庸讳言,那种境遇里,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正是词人所仰慕的生活。但苏轼所追求的,更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是一个能够安放他敏感而复杂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正所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末了,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收束全篇,大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味——无论自然的风雨来临,还是仕途中的风雨袭击,词人的心中始终是坦然自若的。因此说,结尾这句点名了全词的主旨。
纵观全词,上阙着眼于雨中之景的描写,下阙则着眼于雨后之景的描写。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件小事来写词人内心的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人生风雨路的象征,是词人的人生际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词人坚定如磐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他的精神追求,表露其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全篇即景抒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言诙谐,自然流畅,体现了苏轼辞赋所具有的独特审美风格。
当然,纵观苏轼的一生,虽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解。这,也是所有怀才不遇的人所共有的情感共鸣。可贵的是,苏轼虽三遭贬谪,且境遇一次糟过一次,但他却照样活得潇洒恣意,阳光灿烂。得意时,他与民同乐;失意时,仍能怡然自乐;再出发时,总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胸襟。而且,生活的低潮,让他在艺术创作上峰回路转。他生命中的所有悲苦、艰辛,也都在其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也许正是千百年来,后人对苏轼情有独钟的精神崇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霜降的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