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泥鸿爪又如何——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2023-09-22 09:43: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近期,看关于苏轼的资料多了,对“雪泥鸿爪”这个成语印象深刻,自然也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大为欣赏。这首诗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整首诗自由舒展,意境恣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抒发了对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这首诗,写于嘉佑六年。时光倒回六年前,即嘉佑元年,苏轼、苏辙离蜀赴京应考,首次路过渑池,借宿于县中寺舍,兄弟俩还一起在老僧奉闲的墙壁上题写了诗句。时隔六年,苏轼与苏辙作别于郑州,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哥哥。原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这是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苏辙相送哥哥至郑州,兄弟俩分手回京。又一次途径渑池,苏轼便写了这首和诗。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不难看出,苏轼和诗中的四个脚韵,与其弟苏辙的原作完全一致。在诗中, 苏轼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顺,境遇就像鸿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样飘忽不定。这就是“雪泥鸿爪”成语的由来。后来,人们常常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或人生际遇不定,踪迹无常。

当我对苏轼命途多舛的一生有所了解之后,再来读这首诗,一种情感的共鸣,便如从高山倾泻而下的瀑流一般无法阻遏。是的,唯有经历过命运频繁施予磨难的苏轼,才能写出这么一气贯通、舒展灵动而又发人深思的诗句。

在诗的开篇,诗人便发出了振聋发聩、引人入胜的感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很显然,鸿飞雪化,一切都不复存在。接着,诗人以此诘问开启了下联的议论:“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还有谁在意它是往东还是往西呢?在这里,诗人以“雪泥”“鸿爪”为喻,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慨以及自己飘忽不定的现状以十分委婉、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看似偶然的“雪泥鸿爪”中,实质蕴涵着一种必然的结果——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就像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在那里的一所寺院里住宿。寺里的奉闲老和尚还殷勤地招待过他们,兄弟俩也在寺内的墙壁上题过诗句。可当苏轼从苏辙的怀旧诗中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奉闲和尚却已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已坏损。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苏轼不由感慨万千:想如今,老和尚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变化啊。因此说,诗句的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暗含着僧死壁毁,故友难觅,旧题损坏后的极端无奈,寄予着人事无常之叹。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则在回忆当年旅途之艰辛:你还记得那年去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后这两句是对“雪泥”“鸿爪”的延伸和具象说明。在这里,诗人意在告诫,也在自勉:人生如此艰难,我们更该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纵观全诗,诗人意在借“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离合无定,只有可供回忆的痕迹。诗中虽有对世事无常的惋叹,但可贵的是,在这看似消极的诗句中,诗人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旷达以及内心的强大和坦荡更让人钦佩称奇。这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也许正是宽慰兄弟俩备受煎熬之心的灵丹妙药。诗人通过对终会消逝的“鸿雁爪印”、“老僧坏壁”、“兄弟赶考”等描写,表面上抒发了一种对人生世事无常的伤感之情,但也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温情,同时,劝勉苏辙珍惜当下——:正因为人生无常,才更应该珍惜拥有。总之,全诗悲凉中有豁达、低沉中有昂扬、迷惘中有深情、怀旧中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整首诗一气呵成,舒卷自如,不愧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好诗。

可以说,这首诗是苏轼平生第一首影响深远的诗作。苏轼中年仕途多舛,尤其1079年,他因“乌台诗案”下狱,被关押了130天后才获释放。但却外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政治生涯自此一落千丈。苏轼的人生,随即进入了孤鸿只影、颠沛流离的下半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此后,“雪泥鸿爪”四个字,竟宿命般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然而,令人钦佩的是,苦难的生活,不但没有摧毁他,反而打开了他旷达乐观的襟怀。在远离朝廷的偏远之地,苏轼不再是高居庙堂的官员,却成了近乎地地道道的平民,他开荒种地,自力更生;他抗洪抢险,建筑堤坝;他深入百姓,与民同乐······一句话,此后余生,三次遭贬,艰难苦恨一次甚似一次的苏轼,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超然,不但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纵笔挥洒,创作出了名留青史的不朽诗篇。

不得不说,上千年来,苏东坡的魅力日久弥新。人们对苏东坡的盛赞和推崇从未停歇,而且,他的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欣赏他的画作,谈论他的生平,传闻他的轶事,对这位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在钦佩他作为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和画家的同时,更敬佩他在苦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随遇而安、超然世外和达观坦荡的胸襟。而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就是苏轼众多诗文中很好地体现了诗人这一性格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咂和玩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