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砖,那土与匠心
(2023-05-25 08:28:53)分类: 人物风采 |
时至今日,我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制砖场景还记忆犹新:将一堆堆黄土和成泥,经双脚踩踏均匀,再经简易的模具定型,制成一块块砖坯,经过晾晒、烧制,最终出炉成砖——每想起这一幕,就万分钦佩那时人的吃苦精神。然而,北乾福利砖厂之行,除了惊叹于其制砖流程的科技含量,制砖几乎不用黄土做原料这一既节能又环保的举措,更颠覆了我固有的狭隘认知,让我深为现今制砖人所胸怀的环保意识而拍手叫绝。与此同时,我思想的潮水翻涌着阵阵涟漪,升腾起关于黄土地的无限遐想。
不知怎么的,最先闪入脑海的,是“皇天后土”这个词。这是我们先祖对苍天和大地最为崇高的称谓:先人们始终视头顶的天空和脚踏的大地为神灵,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冒犯。远古先祖对浩渺天地的虔诚和敬畏之心,由此可见。
自古以来,黄土高原上最不缺的就是黄土。这黄皮肤一样的黄土,这厚重粗粝的黄土,这历经沧桑的黄土,早已深深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每每看到那些穿越数千年时空的城墙遗址,我就情不自禁地对黄土地心生敬畏:这视野所及、脚下遍地的廉价的黄土,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珍贵而稀有的古迹遗存,垒砌过多么厚重的历史文化!那一座座被岁月销蚀得残破不堪的古城墙,见证了千万年的世事沧桑,打上了历经风雨的深刻印记。它像位会说话的老人,沉淀着丰富而深邃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密码。透过这些古城遗存,人们仿佛看到了一段段鲜活又质朴的市井图景,闻到了一缕缕最原始最真实的烟火气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土地之于北方人,不仅能构筑保一方平安的安全防线,更是维系祖祖辈辈生命的保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的秀水只适宜种植水一样透亮光润的水稻,而北方的厚土,不仅能生长黄土一样殷实的作物——皮实健硕的麦粒、黄豆和玉米,更养育着黄土一样粗犷质朴的关中汉子和黄土一样纯朴耐劳的女人。
追溯远古的洪荒时代,人们围城而居,离不开黄土,建造房屋,离不开黄土,制陶造碗,离不开黄土;在科学还不发达时期,北方人的土炕清一色由黄土制造,制砖,更以纯粹的黄土为原料;在物资贫乏的年月,人们做灶台要用黄土,连学堂里的课桌也用黄土砌成······一句话,那些逾越千年而不毁的土城,风吹雨淋日晒而不倒的土墙,上上下下皆以黄土材料支撑的土房和以泥基、砖块构筑的土炕,无不印证着黄土的巨大能量和不朽贡献。一句话,从古到今,人们的生活都跟黄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活着时,靠土养活,靠土安居,靠土护卫;死后,也得入土为安。土,成了世世代代生生死死也离不开的宝物。可以说,是黄土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走到现今,从荒蛮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
神奇的黄土地,生金产银的黄土地,正因其历来是人们赖以活命的仰仗,历朝历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土地当做安身立命之根本,都以拥有土地为荣耀。可见,土地之于人类,是保障生存的国之根基,民之翘楚。晋国公子重耳曾在逃亡路上虔诚地掬起一抔黄土,朝着“皇天后土”叩头谢恩,感谢上苍的恩赐。即使像我母亲一样的农家妇女,更是视土地如生命。事实上,越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对土地的热爱越是忘情和痴迷。因为,只有这些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的“泥腿子”,才更明白土地之于生命的重要,明白人类世世代代仰赖着的土地,是永难割舍的生命之基。
当有些人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一天天远离由黄土构筑的土屋,或以巧立名目的借口,遗弃养育祖祖辈辈的黄土地,甚至以骄傲的神态标榜自己的城市身份的时候,无异于在数典忘祖、逐末忘本。
庆幸的是,当人们富足之后,当科学的大门敞开,有识之士终于打响了保卫黄土地的战役。就拿制砖来说,以前,全靠黄土为原料的传统制法,使一大片一大片田地惨遭开挖,耕地遭到严重破坏。现如今,由于工艺的更新与改进,只用百分之三十、甚至更少的黄土就能制砖,其余材质,全是废料的重新整合。令人称奇的是,正是制砖材料的变更,烧砖也不再需要煤炭!北乾福利砖厂这种既节能又环保的先进生产线,正在节约能源的路上日夜运转。
黄土地与普通的砖块比对,那土,是古时用以修筑的主体材料;这砖,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材质。这砖,那土所蕴含的无穷力量催人奋发;这砖,那土所涵盖的文明进程,是对历史进步最有力的见证。而制砖人心心念念对黄土地的珍爱与保护,则是现代文明催生出的最温情的人文观照。基于这样的意识与观照,在科技领先的当下,制砖,终于不再大量使用黄土,这分明是有情怀的“砖”家做出的明智之举啊!哪怕制砖成本增加,宁可少赚利润,也要积极响应号召,尽量少用土,甚至不用土。可喜的是,北乾福利砖厂已着手筹划借用河道污泥来制砖。这消息,似乎更提人精神,令人振奋。这不仅是对废物的再改造,而且是对环境的再净化,更是对现有土地的最好保护。
就建筑行业来说,一路走来,从“那土”到“这砖”的历史演进,背后,是创造者跋涉路上一如既往奋进不止的匠心求索,是他们用智慧书写的时代发展。刘新东先生对制砖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是可贵的工匠精神的写照。他数十年的制砖经历,证明了一个质朴的道理:创造力可以破解自然的束缚,将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化作新的才智与热情,创造出更加新奇的成果。
衷心期待:刘新东先生的污泥制砖规划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