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禾草
青禾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84
  • 关注人气:1,5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去的白水“八景”

(2023-05-07 20:07:29)
标签:

文化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白水县虽处于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但历来人杰地灵,算得上一处古老而神奇的圣地远古的仓颉造字,开人类文明之先河;杜康造酒,创人类佳酿之滥觞;雷祥造碗,成人类炊具之发轫;蔡伦造纸,启人类用纸之肇始。黄帝的妃子丽娱妙手制衣,被誉为“天下一贤”——远古的“四圣一贤”,用勤劳和智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可谓功泽神州。

如果说,“四圣一贤”是对白水这块宝地“人杰”的完美诠释,那么,远古的“八景“就是对这方热土“地灵”的最好注脚。关于古时白水八景,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柳叶飘在衙门口,有影无塔在街前,鸿雁落在城南池,南河无渡夜行船,西寺无僧钟自鸣,白鸡扑潭在河湾,龙山晚照光明显,石锣石鼓震破天。”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一起去寻觅并欣赏这些曾经风靡远古的美丽风光。

“八景”之一 ——柳叶飘在衙门口。

很早以前,白水县衙门西南角有一个大涝池。因为地势低,每逢下雨,城区雨水便流入池中。该涝池中央矗立着一尊七孔穿心石,常年碧水荡漾。因为周围并无柳树,但人们在月光下却能看到水中漂浮着无数柳叶。这一奇特景观,仿佛让森严的县衙多了几分温存。于是,这里便成了老人乘凉,妇女洗衣,儿童戏水的理想之地。

“八景”之二——有影无塔在街前。

传说,在县城南街丁字口的龙门洞前,每逢日照偏西,地面上凭空就会出现一座塔影,人们都甚觉惊奇。实际上,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今天的白水中学西侧就有一座“妙觉寺”,寺内有一尊宝塔。可惜,清兵追剿李自成余部时却放火烧了寺院。大概因为“宝塔”的佛光还在,才会出现这种“有影无塔在街前”的奇幻之景。

“八景”之三——鸿雁落在城南池。

在县城南门外,有片约二百多亩的肥沃田地,每当春暖花开时,就有不计其数的群雁落在那片广阔的田野上。鸟儿们相互嬉戏,鸣声悦耳,异常热闹,惹得路人争相围观。鸿雁,历来被认为是传书送信的吉祥之物。因此,人们就把这些喜庆的鸣叫声视为祥瑞之兆,口口相传。

“八景”之四——南河无渡夜行船。

县城南五华里处的白水河,是白水以至洛川、宜君以及黄龙等县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古时交通不便,河上没有石桥,又因河水清浅不能设置渡船,行人常常要脚踏列石或蹚水过河。一到夏季,水位上涨,河面陡然变宽,南来北往的过客就无法过河,只能站在岸边兀自叹息。但惊奇的是,每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隐隐约约会看到水上的船影,并因此迷迷糊糊地携带货物渡过河去。

“八景”之五——西寺无僧钟自鸣。

古白水建有东寺和西寺。东寺,原名兴教寺,即现在的秦林宾馆所在地。西寺,便是“妙觉寺”。唐、宋时,妙觉寺常有和尚住寺,寺里香客不断,尚显热闹。后因战乱频仍,僧人纷纷离去,以至于庙内竟空无一人。可每天清晨,人们仍能听见阵阵钟鸣之声,甚以为奇。

“八景”之六——白鸡扑潭在河湾。

这是说,距县城西北五华里南山头村西的谷川处,有一座“小华山”。据考证,小华山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因山上天然形成的石洞较多,人们便依托石洞优势,大建楼、亭、桥、索和庙宇以及神像,景观十分壮美。当时,在小华山脚下的白水河流经处,形成一面龙潭瀑布。其中,两岸夹山,沟谷狭窄,河床中有一巨石,高丈许,从高处直下的飞流猛烈撞击此石后顺势急下。急流击石,水花飞溅,白如冰霜。远远望去,那流水若龙,浪花似鸡,犹如白鸡扑下,蔚为壮观,人们便把这一景象称为白鸡扑潭。再说瀑下潭水,方方约六丈,深约八米,形状若坛,故名白龙潭。平日里,自上而下的流水猛注入潭,浪花翻飞。即便是炎炎夏日,飞花溅玉般的水气犹且寒气逼人。当时,潭边岩上石刻众多,可惜年久破损,字迹难辨,唯有宋人题刻尚可辨析。其题刻曰:“石罅声中闻漆水,寒云影里见青山。”清邑人进士董荻麟也有《白龙潭》诗为证,诗云:“一水泠泠昼夜过,两崖峭折触盘涡。凉飔荡石雪翻浪,皓月当空银贮河。清映荻花纹烂熳,光涵柳絮影婆娑。何当雪奋龙飞出,云雨弥漫接素波。”

对这一景观的存在,最有力的证明便是白水出土的明正统十三年白水县令王英重修白龙祠时所立石碑,碑文记载了王英祈雨及修祠的经过。由碑记描述可知,其时,白龙潭周围祠庙遍布、怪石林立、古柏苍翠、瀑布悬山。可见,此碑文真实地再现了白水古八景之“白鸡扑潭在河湾”在明代时的盛景。不得不说,该碑文的发现,对研究白水古“八景”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景”之七——龙山晚照光明显。

在距县城东南方约四十里处,有座气势雄伟的五龙山。昔日,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地势居高的五龙山总是霞光万丈,耀眼夺目,其景象之壮观,令人叫绝。此景遂成为仓颉故里一道亮丽的夜幕景观。明朝邑人井斗的《龙山夕照》诗描绘了这一美景:“夕阳西下晚村中,倒射龙山景色融。木叶枯时犹著翠,花枝妥后亦留红。云头驰采峰疑动,石骨生光势更雄。到处层峦归牧竖,笛声牛背落青空。”

“八景”之八——石锣石鼓震破天。

在洛河流域狄家河段向南五华里处的飞泉寺附近,河湾山岩悬空凸出的天然巨石,状如鼓,形似锣。传说,很早以前,每当夜半更深,石锣石鼓便震天响起,数十里外也能闻其声威。其实,那或许是滔滔洛水发出的急流声。因为每逢洛河涨水,湍急的流水撞击岩石时,就会发出轰隆隆、哗啦啦的震天声响,遂出现“浪打锣鼓震天响”的壮美景观,人们便误以为是石锣石鼓发出的声音。不管怎么说,在人们心中,这种震破天的响声似乎是一种祝福,一种吉庆的象征。有歌谣为证:“洛河畔上石鼓湾,石锣石鼓震破天,上苍击鼓庆盛事,人间吉祥乐无边。”

这,便是传说中的白水古“八景”。不过,还有一种版本与之稍有出入。它们分别是:龙潭瀑布,西河滚浪,龙山夕照,南纪飞泉,秋木霜林,神岭朝云,临川烟雨,秦山霁雪。这一版本的前四景在“八景”中已有记述,后四景中的“秋木霜林”,指的是古时云台北圪瘩村南有一秋木寺,周围柿树蔚然成林。每年霜后,果叶皆红,赤光璀璨,又似朱霞落地,美不胜收,故成盛景。“神岭朝云”,则缘起庙山。在庙山之顶及山腰建有娘娘庙,山脚下有龙王洞。据传,大旱之日,庙僧挑水泼于洞中,便会潮出雨云。不到三日,雨水即来,旱情即得以解除。这浇水潮云,十分神奇,故成一景。关于“临川烟雨”,更有一种朦胧之美。临川,为明清时白水的行政区划,辖西河、油王河、小雷公等地。这一景观是说,一到秋天,细雨连绵,村舍朦胧,犹若水墨画卷,令人叹为观止。“秦山霁雪”,秦山,也叫马蓝山、暗门山。此山高耸入云,终年积雪。晴日远望,熠熠生辉,风光甚为奇异。

以上,便是古“八景”的另一版本,其情其景,文人墨客多有诗咏,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白水“八景”,人们无不向而往之。只可惜,随着历史变迁,或因自然演化,或因年久失修,美丽的“八景”已销声匿迹,不复存留。但它却印记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曾经有过的神奇与风情,它将永远留存在仓颉后裔的记忆深处,留存在历史丰美的画轴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水籍著名画家赵国康老师依据史料,精心绘制出了惟妙惟肖的“八景”写意国画。这套写意画被陈忠实老师看到后,曾派人专程前往仓颉故里拜访赵老师,传达出他对“八景”文化的浓厚兴趣。赵国康老师也曾计划回访陈忠实老师,遗憾的是,愿望最终落空。令人欣慰的是,建党百年之期,中国集邮网将赵老师的画作制成了纪念邮票,让远古传说中的白水“八景”有了具体可视、可感的影迹存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白水历史文化,赵国康老师功不可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月是故乡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