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姑进城

(2022-11-11 14:12: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浅笑安然(散文)


       一大早,巧姑就开始了雷打不动的手机直播——她趁着做早点的机会,向网友传授做饭技巧。别看巧姑六十多岁了,却非常能干。就说直播吧,关注她的粉丝都上五位数了。搁以前,接触这样的新鲜事物,巧姑连想都不敢想。
      自从儿子享受“异地搬迁”政策,装好这套楼房后,巧姑和老伴就“被迫”进了城。回想当初,儿子要放弃农村老宅时,她和老伴好一顿数落:“农村房子弄没了,你连个退路都不留。万一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咋办?
      “您尽管放心,我心里有数”儿子打包票说。
        巧姑不管不顾地唠叨:“你别忘了本,咱祖祖辈辈可都是农民!
        儿子说:“我不会把地撂荒的。我把边角地种上耐旱瘠薄的黄花菜,好一点的地种上麦子。这样一来,收种时间短,咱们大多时间就能住在城里。”
      “照你这么说,种上黄花菜和小麦就不用管了?”巧姑没好气地问。
      “妈,咱往常收种,犁地、旋地、播种、收割,哪样不花钱雇机器?关键是效益还不好嘛。”
       巧姑问:“听你的意思,是要把地包出去?”
     “把地包出去,叫土地流转,不划算。现在,有一种叫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新组织。听说,把地托管出去,收益高得很。”儿子振振有词地说。
       巧姑问:“人家凭啥帮你管?”
     “人家肯定不能白帮你,咱得出钱呢。”
     “这说来说去,你就是懒得种地!”巧姑生气地说。
      “妈,人家有专业团队,靠科学种地,专门解决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还不划算的问题呢。”
      “那都是哄你钱哩,你就上当吧。”巧姑恨铁不成钢地骂道。
      “妈,你咋不明白哩?我同学去年把果园托管出去,一亩地增收了成万元哩。”
      “庄稼也能托管?”
      “人家的小麦也托管了,亩产增收三四百斤呢。你看,这减轻了负担还能增收,你咋就不愿意哩?”儿子有点不耐烦了。
     我看,你就是想天上掉馅饼外美事哩。”巧姑急了,责怪说。
        儿子耐着性子轻声说道:“您和我大上了年纪,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咱不能一辈子光知道下苦,得享几天清福哩
      “我没外享福的命,不去城里!”巧姑没好气地说,“我劝不动你,也懒得跟你费口舌。以后,咱是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妈,你咋不开窍嘛!”儿子没辙,泄气似的说道。
      其实,儿子哪里知道,巧姑的心思,根本不在享福上,她只想踏踏实实过几天安生日子。她是穷怕了,也折腾怕了——
       说起来, 巧姑这辈子真够苦的。年轻时是县医院的护士,正式工。那年月,有份这么好的工作,多羡人啊。就在巧姑快被提拔为护士长的当儿,父母强迫她辞掉工作,回家结婚。那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谁敢违抗?何况,巧姑一向孝顺。她听从父母安排,嫁人成家。随后,六个儿女相继出生。那年头,生产队没效益,家里孩子一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些年,巧姑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她开过食堂,糊过花圈,蒸过花馍,种过蘑菇,做过糕点。数十年间,老本行也算丢——全村人看医生带回的针剂,几乎都是她义务给打的。巧姑心底善良,脾气好,心灵手巧,学啥会啥。偏偏命运不济,辛劳了半辈子,就是摘不了穷帽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赶上扶贫的好政策,两口子养了五六只奶羊,天天放羊割草。庆幸的是,订奶的多是附近村民,愿意来家里现挤,免了送奶的苦。巧姑两口子实诚,凡来挤奶的,谁多挤个二三两也不计较,因此,羊奶总是不够卖。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儿子一进城,就租了上下两层的门面房,卖起了包子和稀饭。一开始,不知道生意行不行,包子蒸得少。结果,一锅包子根本不愁卖。小两口忙不过来,就动员父母来帮忙。儿子说,他和媳妇住店里,老两口住他楼上,想帮忙就来,不想帮忙只管散心。总之,父母得随他进城享福。老两口虽说丢不下地里的活计,可经不住儿子软磨硬泡天天电话催。巧姑看实在推不过去了,决定去城里看一看。
      这天早上,老两口悄悄进了城。起先,只在远处观望,一看,顾客都扎成堆了,老两口一急,就三步并作两步进店帮忙。巧姑在里间帮儿媳包包子,老伴在外间收拾桌椅、打扫地面。见此情景,儿子乐得合不拢嘴。包子卖完了,儿媳清点现金,再看看微信付款,报出了营业额。老两口一听,差点惊掉下巴:乖乖,卖个包子,一早上能挣这么多?
      儿子不失时机地开导说:“这收入不算啥,平时比这还要多。”
      儿媳也笑着搭话说:“妈,您来嘛,我给您开工资哩。”
     “我不要工资。只要生意好,比啥都强。”
      儿子走近巧姑,故意问:“妈,就这收入,您还不动心?
    “一边去。”巧姑冲儿子撇撇嘴,回头对儿媳说,“看来,我这老脑筋真得改一改了。”
     从那以后,老两口就决定进城了。他们先卖掉了五只奶羊,本想留一只带到城里养着,供一家人喝奶。可儿子问:“把羊牵到城里,咋养?难不成您和羊都住楼上?”
      老伴问:“能不能把羊拴在楼下?
      儿子反问:“那可能吗?
      老两口没话了,流着泪把最后一只奶羊也卖了——养了两年的羊,就跟自己的娃一样亲,舍不得啊。
       自从进了城,巧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充实。她每天早起去包子店帮忙,下午,老伴骑上电动车,带她回地里侍弄庄稼,顺便也和村邻说说话,散心。儿子把边角地都种上了黄花菜,一到夏天,巧姑老两口隔天早上回一次老家,把刚摘回来的黄花菜一,晾在席子上。傍晚,把半干的黄花菜收起来,第二天再晾晒。巧姑晒的黄花菜干净卫生,品质高,比那些烘焙的不知要好多少倍。至于收种小麦,全是机器操作,基本上由儿子照管,老两口只在苗期拔拔草、锄锄地,比起以前来,的确省心不少。看巧姑两口子村里城里两头跑,整天乐呵呵的,村里人都羡慕得要死,说巧姑吃了半辈子苦,临到老了,跟着儿子享福了。巧姑嘴上谦虚着,心里却像喝了蜜似的。
      巧姑在城里认识的人多了,思路也拓宽了。可以说,巧姑接受新生事物,是从学跳舞开始的。最先,她根本不会跳,被强行拽进人群还觉得害羞。可音乐一响,大家都动起来了,巧姑只好站在原地发呆。结果发现,有人动作生硬却坚持跳,她索性也伸起胳膊扭起腰来。不承想,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巧姑不但能跳得像模像样了,居然成了舞队里的佼佼者。
      在与人交谈中,巧姑知道了做直播可以挣钱,便有了新想法。正好,儿子给店里雇了人,说要彻底解放老妈。巧姑一听,正合心意,便把精力都放在学习直播上。在广场,一看见做直播的年轻人,她就虚心请教。有人看不起巧姑,挖苦说:“也不掂量掂量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想做直播?”
   你有几个粉丝?做得起来吗?
    “连个普通话都不会!”
     巧姑不管这些冷嘲热讽,她相信,只要认定了的事,就一定能做好、做成功。她不懂就问,没多久,果真学会了。她先尝试以做饭直播,一来二去,就由羞于启齿到能流利表达。虽然用的是方言,但巧姑的落落大方和朴实能干,还是赢得了粉丝们的信任。至于农产品,巧姑最先推介的,当然是自家晾晒的黄花菜。没想到,粉丝们都说好吃,都抢着买。而且,回头客尤其多。俗话说,土地是个宝。那些边边角角生长的杏树、核桃树,也没少给巧姑创收。这不,麦收时节,巧姑通过直播就卖出去好多杏子,都是长在自家地头的,又大又黄,品相好,味道也好。接了单子,就让老伴去发货、送货。有了奔头,老伴也欢喜得不得了,电动拖斗里总是装满了待送的货物。
      巧姑善良,一边卖着自家的农产品,一边也没忘左邻右舍。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留守的大多是些老年人,地里种的东西吃不了,就想卖掉,巧姑便主动去帮。于是,谁家有想卖的苹果、枣儿、核桃、杏儿、葡萄、鸡蛋等等,都愿意托巧姑帮忙销售。虽然都是义务的,巧姑却格外开心。
      说话间,巧姑又接了单子。直播一结束,就和老伴一起去送货。电动车驶出小区,一阵清凉的风儿吹来,浓浓的花香沁入心鼻,巧姑顿感神清气爽,禁不住哼唱起来——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唱着唱着,一股幸福的暖流在巧姑的心间奔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善念的力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