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016-10-22 13:22:57)这是2008年写的几篇文字的整理稿。
五谷丰登,天下泰平
我们常祝愿“天下泰平”。原以为指的是没有兵戈丧乱,人民安享和平。读《汉书 ·食货志》,才知泰平的原意:
“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歲,遺九年食。”
意思是说,三年农业都有收成,而不是战争水旱虫灾的欠收,赋税和消费后,能存储一年的余粮,九年丰收则有三年的余粮便是一登,两登也就是有六年余粮,名为平,是十八年的好收成,三登是连续27年的丰收,存9年的余粮。为泰平。
“登”还有收税粮的意思。根据《管子》:“神農之數曰:‘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故無什倍之賈,無倍稱之民。”
什么意思呢?
是说登谷于仓廪,积累公共粮食,也就是税收的意义。这是远古社会生活,经济保障的必要条件。谷物有了收成以后,税收粮食,名叫“登榖”,所收的比例为“什”,应该就是代表十税一,即十分之一。当出现某种谷物的灾歉时,那么就“再什倍”,也就是十税二,相当于20%。所谓的“毂之法”,就是税收法。
“岁凶,年谷不登”,“一榖不登”,就是一种谷物,由于凶年,没有收成,因此无法税收。这种情况下,就减掉这种谷物的税,而对其他谷物增加十分之一。如果两种谷物歉收,则其他谷物增加到十分之二,目的是使仓廪“夷疏满之”。夷是平,疏是稀,夷疏满之者,将歉收而产生的仓廪空乏,通过其他谷物的多收填满。但对那些受灾的农民,给以救济,发放陈粮,并借贷给他们新粮作明年的种籽。
我们可以想象神农时代,也就是夏代以前的原始氏族社会,所实行的社会制度,可能具有原始公济性质。“神农之数”,说的应该就是公共积累的粮食的比例,也就是社会税收制度。
《管子》这段文字,这描述了神农时代的 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丰年为灾年积累余粮的社会制度。用陈粮救济灾民,并且发放种子!
按照一些古籍和字典的解释,登字下部的“豆”, 没有什么疑问, 而上面的“癶”, (音“钵”), 《词源》解释为: 两足张而有所拨除也。可是,登究竟是什么?关于“登”,甲骨文, 钟鼎文,汉代竹簡等里面记载的“登”字的古文字,大概两种写法, 一种为“豆”上面画有代表双足的“癶”, 一种是除了“豆上双足”的画写,再于豆下添画两手的符号。 什么是“豆”呢,就是一种大肚子的陶器,像大汶口出土的陶器那样。是盛粮食的器具。粮食盛在豆里,保持干燥,不会发霉腐烂。
《汉书,礼乐志》有关于“登歌”的记载:“乾豆上,奏登歌”。又说“登歌再终”然后飨神 。《史记,乐书》中,也写道,“化不时而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史记》此处所说的“登”,应该就是汉书中的“登歌”。“乾豆上”,史书上的注解为,上果脯一类的食物,我则认为是, 或者是盛着晒干的谷物的礼器——“豆”。那么什么是“登歌”,为什么又说“乱登”呢。
根据《汉书》,“登歌”是不用管弦伴奏演唱的一种祭神的歌唱舞蹈:“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徧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史记,乐书》那句,“化不时而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是说,这种舞蹈歌唱是分男女声部的和声,像四季分明,春种秋收那样,不能乱了秩序。 “奏登歌”,说明不是无伴奏的清唱,而是用打击乐伴奏的清唱。
这种祭祀的“登歌”,就是庆祝丰收的,向上天祈祷风调雨顺的歌舞。根据《汉书》的记载,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宗庙,皇天太一,和后土。也就是祖先,天,地。祭祖在宗庙(太庙),祭天在圜丘(天坛),祭地,也就是后土,在泽中方丘(地坛)。司马迁在《礼书》中,这样说到,汉朝建立以后,诸子百家中的乐家,有姓“制”的一族人家,以雅乐声律,世代相传,任掌管大乐的官职,但是他们只能“纪其铿鎗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还说“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在汉代,掌管礼仪和雅乐的官员,已经只晓得乐谱,节奏,配器,歌舞,也就是“铿鎗鼓舞”,但是对其意义,尤其关于夏代以前的那些音乐歌舞的意义,已经不甚了解了。二,古代的礼仪雅乐,包括音乐和歌舞。
所有的这些仪式里,都应该有“登歌”,或者“登舞”。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从夏代以前就存在的仪式。我们根据他的演唱方式,“男女无别则乱登”,“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 犹古清庙之歌也”,等等描述来看,这种歌即使在汉代也是十分古老的。
司马迁的《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也。
这里可以比较一下《易经,系词》中的一段,许多句子几乎是一样的: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当然,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在孔子之后,那么难道是司马迁,节录的《易经,系词》吗。
正是因为其中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有理由认为,司马迁,孔子,都是取自更古代的书籍,也就是《古乐书》。
假使这一猜测成立,那么这里所记载的,也许就是关于登舞,登歌,登礼的意义的阐述。登礼,(名叫“登”的这种打击乐奏的歌舞仪式),是作为庆丰和祈丰之礼仪,它的主要职能是感谢天地和祈祷风调雨顺。那么远古时代的人民以什么方式来告祈神明呢,最明确的表示,无过于用陶制的礼器盛满“干豆”,也就是晒干的五谷,敬献神明,并且用奏打击乐器和清歌,舞蹈,来模仿四季气候:“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这样,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也”,所描写的正是登歌中模仿和表现天地四时之情。
这样才能理解,“化不时则不生”的原来就是谷物,以及这句话和“登”,有什么关系:天地之和也则登,四时不化则不登。礼仪中,以男女歌咏舞蹈的秩序,表现四时变化,男女秩序如果错乱,会导致四时的错乱,风雨雷霆的不调,乃至影响五谷收获的不登。这“登歌”原来就是百物化兴的一种歌舞乐奏啊。
这才是“登”的意义。“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再也没有更明白的说明了,这段话,解释的,就是古代“登歌乐舞”的季节,内容和他象征意义。
关于登乐的解释,还可以参阅《易经》的豫卦,豫的卦象,下为坤(大地),上为震(雷霆),象辞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这里所说的,先王所作的乐, 就是那种缶声如雷,雷出地奋,鼓之以雷霆的——登歌鼓(缶)乐。
说到古代的祭祀活动,我们就想到“礼”这一概念。繁体的“禮”,就是标示敬神的祭坛的“示”,盛献祭的礼器“豆”,和“曲”,标示礼器上的谷穗。说明最初的“礼”就是“登”歌,原始的庆祝丰收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