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2017-01-10 09:32:28)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60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乌镇——枕水人家立志进取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1.2《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一集) 

http://s10/mw690/001Q40GVzy78xAqDH7Pb9&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清晨,吱呀的摇橹声,划破了水乡的宁静,乌镇又一次从睡梦中醒来。早起的人们挤满了木质长桥,货船上的蔬菜水果种类虽不算多,却实在新鲜,在一片讨价还价声中,水上人家一天的食材得以满足。昔日的鸟镇,水路比陆路发达,附近的农民习惯摇着船,把自家种的蔬菜瓜果带到这里,换来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这种传统的水上集市,已经在乌镇延续了数百年。如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着乌镇,水上集市的规模越来越小,但古镇的居民,依然会在特定的节假日里赶上一趟集,回味一份过往的水乡生活。

http://s10/mw690/001Q40GVzy77S0efyad69&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记者徐俐:“木质的水阁下河水流淌,流水人家在桨声当中,送走了一个个寒来暑往,绵绵数公里,连缀成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最后的枕水人家’, 是人们对乌镇的另外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当中,既深藏着乌镇人的乡愁,也包含了人们对水乡的眷念和怀念。”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苏杭之间的乌镇,就被人们称作“天堂的中央”,在时光的流转下,小镇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岁月,亘古不变的车溪穿越了历史的沧桑,依旧波澜不惊,缓缓流淌。30多座古老的石桥连接着两岸,默默守望着漫长的岁月。水阁里的古镇人家,枕着水声入梦,听着浆声醒来。沿河而建的古镇,巷弄狭窄,智慧的乌镇人把房屋一半建在陆上,一半建在水中,不但拓展了生活空间,又开启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周乾康:“渔民他一路就喊了,喊了,两边的人家就听到了。‘卖鱼啊’,他就马上头出来,‘我要’,浆划过去以后,上面他吊下一个篮子,把这个鱼,称好的鱼放在篮子里,他们拿上去,鱼啊,吓啊,什么青菜,都有的。在外乡的人,他回忆就是这个过程。”

http://s13/mw690/001Q40GVzy77S0i5uLadc&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车溪如同乌镇的母亲,孕育出这方恬静天地,也催生出一片市井繁华。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吴越对峙之地,唐朝时,这个军事要塞转变为商业集镇。处于杭嘉湖平原腹地的乌镇,河网密布,北接太湖,南连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往返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船只,在乌镇停泊,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中转。因工而兴,因商而活,乌镇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商贸重镇。

周乾康:“那么,我们过去原来讲呢,就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那么外来的各种文化也进来了,嘉兴的,湖州的,苏州的,杭州的都过来。”徐俐:“所以它又开明又开放。”周乾康:“对的。”与水相伴的乌镇人把水转化为财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以水为媒,酒缸、酱缸、染缸,造就了乌镇历史上的经济繁荣。“世丽甲他镇,市达广袤18里”,是当年乌镇工商业辉煌的写照。用白水、白米、白面酿造的三白酒,醇厚清洌,曾作为皇家贡品,声名远播。用蚕豆、黄豆发酵而成的豆瓣酱,得飘四方。风靡大江南北的乌镇蓝印花布,如今依然飞扬在古镇的粉墙黛瓦间,有风吹过时飘散开来,很江南,也很中国。

http://s4/mw690/001Q40GVzy77S0nYyeTb3&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徐俐:“受儒家的传统思想的熏陶和运河商业文化的影响,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乌镇,虽然历经战乱与衰败,每次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再次突破,水乡的博大与智慧,让这里走出了无数的名人大家。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书写的浓黑重彩的篇章。”经年不息的车溪水,孕育出乌镇人婉约细腻的性格,赋予了他们融通兼蓄、与时俱进的活力,而千年文脉的传承,则涵养了乌镇人自强不息、立志进取的特质。乌镇发展的奥秘,隐藏在幽静的照明书院里,它代表着历史上乌镇文风到达的第一个高度。出生在乌镇的南朝文学家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梁武帝聘他为太子少傅,教萧统读书。由于沈约是个孝子,父亲去世后,每年春天都会回到乌镇守墓数月,梁武帝怕太子荒废学业,便命他跟随老师去乌镇读书,并建起一间书馆。当时太子年幼,小镇的景致令他着迷,一时无心向习。桐乡市文联前主度王士杰:“他的老师一边教他读书,一边还要开导他,还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庙的门口,有一个小的叫花子,冬天的时候又冷又饿,就去世了,冻死了。那第据说这人不孩子虽然很穷,衣食都解决不了,但是还是能够喜欢读书,人家在那里上课,他也能去听听。”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一个小乞丐在饥寒交迫下,还能如此好学,这让养尊处优的太子感慨万千,从此之后,他立志向学,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带领一班文人编纂出30卷的《文选》,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从唐代起,凡是参加科考的学子,必须熟读此书,民间也就因此有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令人惋惜的是,萧统31岁英年早逝,死后谥号“昭明”,但他立志向学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乌镇人。王士杰:“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乌镇人这样一种文化上面的见贤思齐,敢于向好的学,向新的学,不断地创新,把这样一种精神作为一种文脉传承下来。”

http://s1/mw690/001Q40GVzy77S0rKljy50&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乌镇人才辈出。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明代散文家茅坤,中国最早的镇志编纂者沈平,历史上的这些乌镇人,都是他们所处时代文坛新风的开创者,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张杨园,更是以布衣之身从祀孔庙,尊享后世香火,他留下一句治学格言:“大凡为学尤须立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乌镇文化里面,可以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说,孟子也讲‘先立乎其大者’。他讲的‘大’当然指的是新,也就是新的一种志向,那么‘立其大’,小者就不能夺了。”清同治四年,乌镇人创立了立志书院,“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对联,在大门两侧一挂就是100多年,在这里,无数乌镇学子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http://s9/mw690/001Q40GVzy77S0uH1vG38&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手握书卷,走向更远的地方,这其中就包括一代文学巨匠——茅盾。20167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人们纷纷来到这里,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作为茅盾先生的长孙,沈韦宁这一天也特地回到乌镇。徐俐:“那个是您吗?”茅盾长孙沈韦宁:“后面这个是我父亲、我母亲、我姐姐、我妹妹。”徐俐:“那是您。”沈韦宁:“对。”茅盾故居位于老街的一侧,当年,他亲手种下的两棵小树苗,如今已经郁郁葱葱。故居里陈列着许多茅盾手稿,里面有他道不完的乡愁。徐俐:“这幅(注:《西江月·故乡新貌》)是茅盾先生1977年写的字,真漂亮!”沈韦宁:“对,这是他回忆家乡写的一首诗,是‘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徐俐:“这提到昭明书院了。”1896年,茅盾出生在乌镇一户沈姓人家,父亲为他取名德鸿,希望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茅盾的父亲尽管16岁就考中了秀才,但却一直向往新学,不但订阅上海的报纸,还自学数理化,希望实业救国。沈韦宁:“曾祖父活着的时候,关照我爷爷的说法,他也是一个非常求新的人。虽然他生活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但是,他接受很多新的思想。他提到过,他母亲为他准备一些比较新的教材,不光是四书五经,包括地理什么去启蒙。他支持孩子去探索新的东西。”父母亲的进步思想和教育方法,影响着幼年的茅盾。在他8岁那年,“立志书院”顺应时代潮流,更名为“立志小学”,茅盾成为这所新式学堂的首批学生。虽然学校引入了很多西方教育科目,但“有志者竟成”的校训,却始终没有改变。在这所小学里,12岁的茅盾写下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乌镇的人文精神熏陶着茅盾,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1932年,已经在上海工作的茅盾,回家看望母亲,目睹了家乡的衰败。徐俐:“那他回乡期间,他到底是看到了什么?”中国茅盾研究学会会员严僮伦:“他到家乡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蚕茧丰收了,但是卖不出去。那么他有一天走到汇源当铺门口,看到很多人拿着衣服,拿着蚕丝经,到这个当铺里换钱,想渡过这个难关嘛。但是,当铺里这个东西不收,或者收的话,价钱非常低,那么,他想不到,原来这么一个很富饶的地方,现在怎么穷到这个样子了?”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乌镇的传统工商业几乎全部破产,家乡的变化引发了茅盾的思考,时隔不久,便写出了《林家铺子》,其后又出版了《春茧》、《子夜》等作品,启迪了一代中国人的思想。

徐俐:“ 100多年前,茅盾先生曾经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家乡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强国才能兴邦,所以开始他以文报国革命的一生,进入到新的时代,乌镇人再次感受到了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他们也意识到了一种深深的危机。但是,凭借着立志进取的乌镇精神,他们再次找到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68岁的邵云是个地道的乌镇人,这些年来,他见证了乌镇的发展与变迁。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高楼大厦已经拔地而起,离乌镇不远的水乡周庄,也已闻名遐迩,但乌镇却因水运交通的没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当地老百姓也说,‘汽车跳,乌镇到’,都是毛石路,块石,再一下雨,坑坑洼洼的,交通不发达,没有交通就没有商贸,那是肯定的。所以,很多人宁愿到外面去就业。当时,这些房屋里边,可以说,是三分之二可能有人,三分之一的房屋空在那里,几乎年轻人都没有。”老街颓损了,民居破旧了,人气萧条了,乌镇人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1999年起,乌镇开始了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古镇上所有现代新建筑,统统拆掉,这个做法在当年并不多见。邵云还记得当时有十多位老人家天天在街上骂,说他们太败家,站在新起点,没有人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只有勇于尝试,才能验证结果。进取求变的乌镇人在巨大的争议声中,义无反顾地前行。邵云:“2000101日,应该大家都知道国庆假日,咱们有1300多人,就是在这条河,河里,边上,房屋里边,老街里继续干,谁都没有说,我们加班工资怎么样啊,这是国庆假日,你们应该让我们休息,都没有。”徐俐:“你们的敬业精神从哪来呀?”邵云:“我认为都是建立在立志,矢志不渝的这么一个基础上。乌镇人他有一个特色,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要干就要干得像模像样。”乌镇保护开发的速度让世人惊叹,不到两年的时间,乌镇的街道整洁了,古建也恢复了,随后,游客来了,开始住了下来,外出打工的乌镇人也纷纷回到了这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家乡。

http://s8/mw690/001Q40GVzy77S0yiE2rc7&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再度崛起的乌镇,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年游客量最多的古镇,具有前瞻性发展思路的乌镇模式,引领着中国古镇旅游的发展,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守着一份厚重文化遗产的乌镇人,把那些曾一度没落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恢复了起来。始于清乾隆年间的高杆船,是江南种桑养蚕地区,用来祈求蚕茧丰收的习俗,养蚕人爬上20多米高的竹竿,模仿蚕宝宝吐丝的各种动作,爬得越高,代表收成越好,没有任何保险措施的表演,只有勇者才能神态自若,犹如时代弄潮儿般勇立潮头。传统民俗和老手艺的复活,让乌镇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特色。一些几近失传的小玩意儿,让来到乌镇的人们,重新捡回了一段童年的时光。徐俐:“钱师傅,这个竹蜻蜓,就这么一点点,就能在我手指尖上站住,那现在游客是不是都挺喜欢的啊?”竹编艺人钱鑫明:“很喜欢。有的人,特别是像小孩子,我这样一放之后,他们都嘴巴张得很大,我说你要把我这个吃下去吗!这么锋利的刀刃上,这个尖尖都要站上去,所以一点儿不差的。”乌镇历史上,是竹编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62岁的钱鑫明师傅,祖上四代从事竹编工艺,在他的记忆中,乌镇周围有很多村庄以竹编为生,当年,前来镇上收购竹编的船只,挤满了整条车溪。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在塑料制品的冲击下,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逐渐地失去了市场。徐俐:“那您当时看见它那么萧条,您是什么感受啊?”钱鑫明:“我是非常难受。想到我们历史上的,我们的先人做到这样好的东西,我们这个东西为什么不把它救活呢?就埋下了一粒种子,一定要做好,而且要恢复它。”为了推销竹编,钱师傅多次前往上海,走街串巷叫卖,但每一次都是满载希望而去,带着失望回家。周边的竹编艺人大都放下了手艺活儿,外出打工,只有他在坚守着。白天务家补贴家用,晚上琢磨着创新竹编工艺,守护传统技艺的道路举步维艰,直到一个新机会的到来。2006年,乌镇西栅景区落成,老街上要恢复各种传统手工技艺,这让钱鑫明看到了希望。现在,编有“中国乌镇”字样的大竹篾,就挂在乌镇老街的墙上,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从它前面经过,他们对这门古老手艺充满着好奇。亭亭袅袅的竹编蜻蜓穿越了时空,演绎着指尖上的乡愁。

乌镇的复兴,绝不是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互联网的到来,让这个千年古镇再一次发生蜕变。徐俐:“支付成功了?”商家:“是的。”徐俐:“走在乌镇的街头,随处可以感受到互联网给这座千年古镇带来的变化。来到乌镇旅行,您甚至不需要随身携带钱包,只需要携带一部手机就够了,因为在这里不仅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而且每一个小小的摊位,都能够用互联网来支付。像我刚才在这家陶器店,买了这个手工的陶罐,用的就是手机支付的。说实话,来到这里之前,让我这个久居大都市的人,实在是难以想象。说到互联网给当地人生活的影响,乌镇人有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对于乌镇民宿的房东穆穆来说,互联网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2007年,当时只有23岁的穆穆辞去了工作,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在自家的老宅里经营起了民宿。刚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做。乌镇居民穆穆:“刚开的时候,我们就是大家坐在这边,你看我,我看你,可能抠抠指甲,看看手机。等于这样的话,我们每天也没有收入嘛,然后我说QQ上面要不发布一些消息。”穆穆有着乌镇人不服输的个性,那时,网络营销,还只是大城市里的新鲜词,但是,她却勇于大胆尝试。刚开始的时候,穆穆靠着登录论坛,发布乌镇的风景招揽生意,后来有了微博微信,她又注册了帐号推广民宿。互联网让穆穆足不出户,就结识了一大群天南地北的朋友,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更让穆穆没有想到的是,就连网易的首席执行官丁磊,也慕名而来,慢慢地,两人就熟悉了起来。201512月的一天,丁磊把他的朋友也带到了这里,当时,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晚饭后在微博上发出了一张照片,这张拍摄于穆穆家的合影被网友戏称:“互联网业半壁江山全在了。”徐俐:“这个照片上好多人我都认不太全,他们都谁呀?”穆穆:“这个是马化腾,这个是新浪的首席执行官曹国伟,边上梁建章,这个就是这次请他们吃饭的网易的首席执行官丁磊,这个是张朝阳,这个是李彦宏,这位就是……”徐俐:“杨元庆吧,挡住半边脸了。”穆穆:“微博就他发的。” 一家普通的民宿火遍互联网,并不是一种偶然,乌镇,这座传统的古镇,从不抗拒时代潮流,它以千年不变的包容拥抱着互联网,2012年,无线网络实现了全镇覆盖,景区构建的“智慧旅游”深深烙上了互联网的印记,江南小镇用一根光缆联通了世界。从2014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的一次盛况空前的高峰会议。

http://s7/mw690/001Q40GVzy77S0BvRDUd6&690立志进取" TITLE="《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乌镇——枕水人家 立志进取" />

乌镇的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想象,吸引着游客前来,这让包括穆穆家在内的所有民宿,天天客满,但是,生活富足的乌镇人,依然保有进取求新的激情,民宿的房东每周都会参加各种培训,学英语,学做菜,学管理,一年一度的房东菜肴技能比武大赛,是民宿房东们极为重视的一项活动。在乌镇,所有民宿每三个月,都要推出两道创新菜,而这场比拼则是对房东们一年来创新成果的检验。百年不变的传统水乡食材,在新搭配和烹饪方法下,产生着奇妙的变化,就如同这千年古镇和互联网的搭配,反差巨大,却又那么和谐自然。

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下,乌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镇风韵,在这里,古老戏台上唱响的是质朴的花鼓戏,一旁剧场里,则在上演一幕幕现代的话剧;街边的老店里,传统手工艺者仍在延续古老技艺,一侧的老街上展示的却是世界上最前卫的艺术。当时代和历史在古镇交汇时,带来的不是冲突,而是一种新生。乌镇以勇立潮头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它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2017.1.6录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