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为什么沉寂于东晋文坛?

(2017-12-04 19:59:03)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陶渊明为什么沉寂于东晋文坛? 


  □ 刘继才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在当世却是知音寥寥,其作品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钟嵘在《诗品》中仅把他的诗列为中品。《文心雕龙》的评论家,以晋宋分界,东晋的作家,在评论之列,刘宋作家,属于近世,不评,这属于体例,不属于评论。《南齐书·文学传论》以及晋宋各史传,也都没有论到陶诗。直到梁昭明太子肖统将他的作品选入《文选》,陶渊明才开始受到重视。这时已经过三个朝代了。

  那么,为什么陶诗在东晋文坛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呢?其原因是很复杂的,笔者认为:

  其一,是因为他出身寒微。众所周知,东晋是个重视门阀的朝代,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里,像陶渊明这样一位出身庶族的文人,自然谈不到有什么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从他自身看,又素不喜攀附。他在自传体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我们从他对自己姓氏、爵里的漠视,就足以看出他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鄙夷。这样一来,他和上层社会便彼此疏远了。因人微而言轻,这是他的作品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二,陶渊明一生高蹈独善,以高风亮节称于时,所以当时的文人往往因称颂其人品而掩忽其诗品。无论是《宋书》中的《陶潜传》,还是萧统笔下的《陶渊明传》,以及其好友颜延之所著的《陶徵士诔》,都莫不如此。

  其三,由于人们对诗文的审美标准和情趣的逐渐变化,特别是传统画论与诗论之间的差距逐渐消失,到了唐宋时期陶渊明才得到更多的知音。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输入,儒家思想的衰微,文学艺术便开始摆脱传统经学的束缚,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首先是在造型艺术上,受士大夫间重神忘形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在绘画理论上崇尚神似。东晋的顾恺之把传神作为评画的头一条标准。在《画云台山记》中,他强调画张道陵要“瘦形而神气远”。还提出了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24页)。南齐的谢赫在继承顾恺之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元人解释说:“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杨维桢《图绘定鉴序》)他在评顾恺之的画时也是把神似放在第一位,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前哲。”但他在创作实践上,却与自己的理论有一定差距。前人评他的画“点刷精研,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姚最《续画品录》)说明也是注重形似的。不过就当时画论总的倾向看,还是重神似的。而在诗论方面,却与此相反。陆机说:“期穷形而尽相”。刘勰说:“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物色》)钟嵘在称赞张协、鲍照时,也说他们“巧构形似之言”,“贵尚形似”。文坛上这种崇尚形似的美学观念,直到中唐时期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如盛唐时王昌龄曾说:“了然景象,故得形似。”(《唐音癸签》卷三)并且《中兴间气集》中评于良史诗所说的“工于形似”,也是作为一种赞语出现的。因此,葛晓音在论述“陶渊明在两晋南北朝不为人所理解”的原因时,笼统地说“是因为当时一般人的艺术观还处于追求形似的阶段”,并说“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到了唐代才发生根本变化”,是很不准确的。那么,陶渊明的诗文何以到盛唐之后才受到更多人的赞赏呢?

  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画论与诗论之间审美情趣上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开始了我国诗画史上第一次诗画真正融合的新时期。在画坛上,如果说六朝时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不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唐代就已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南宗派,还是北宗派,都不同程度地重视神似。除南宗派的鼻祖“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画伏生像,不两膝着地用竹筒,乃箕股而坐,凭伸卷”等,“不拘形似”已素为人所称道外,北宗派的创始人李思训的画也并非“穷其枝叶”,刻板写实。唐玄宗之所以称赞李思训“所画掩障,夜闻水声,通神之佳手也”(米景玄《唐朝名画录》),不恰恰说明他的画也达到了神似吗?在文坛上由于受画坛神似理论的影响,诗人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向形神并重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大画家王维将南宗派重写意轻写形的画风带入诗歌创作之后,以其神来之笔不为外界形貌所拘,意在表现浑然一体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从此,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审美标准趋向一致,诗画之间的缝隙开始弥合,于是这对姊妹艺术才真正携起手来。这时也只有这时,以浑融完整意境见长的陶诗才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喜欢。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社会原因所致,唐代的隐逸之风颇盛。一些文人由于仕途不顺,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终南捷径”;一些高官厚禄者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又可沽名钓誉。于是,不管是真隐者还是假隐士都对陶渊明这位隐逸之宗的作品推崇备至。并且,由于他们终日流连山水,混迹山林,写了大量吟咏山水田园的诗,真正尝到了创作反映平淡田园生活的甘苦,所以才能逐渐体味到陶诗那种“成如容易却艰深”的艺术风格的可贵之处。于是广大田园派的诗人便都成了陶渊明的知音,进而其他诗人也逐渐认识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价值。

  其四,六朝的文坛绮靡之风盛行,当时文人创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他们的作品常以精巧的雕琢和富丽的文采去讨取脑满肠肥的高门贵族的欢心。而陶渊明的诗文,虽不乏华丽之作,但大部分作品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平淡朴素的,这便和当时的诗风格格不入。并且,人们对其平淡诗风掩盖下的多样性的艺术风格,颇不容易认识。它既好像是深层的矿藏,又好像是耐嚼的橄榄,不经过深深地开掘和细细地品味是很难发现其佳处和价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