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的“欠缺”•二元对立的世界

(2011-09-19 14:56:44)
标签:

心灵成长

杂谈

分类: 原创文章

 声明:本文版权属冰雨心理工作室所有,未经授权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转载和使用。违反此声明者,冰雨心理工作室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每个人都在忙碌,去努力,去奋斗,究其一生,好像都在寻找什么,这些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上满足,这正说明我们的心灵是欠缺的,因为欠缺我们才会不断寻寻觅觅。

当一个人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满足后,其它的追寻基本都是心理上的。

一个人追求权力的欲望,是想满足心理上控制欲的满足。

一个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是想满足心理上自我价值感的肯定。

一个人追求财富,是因为财富能给人带来心理上安全感和价值感。

一个人树立完美形象,也是想在心理上得到别人的肯定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从外在来满足内在的东西,是不究竟的,也是很难彻底达到的,这也就是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根本满足的原因。

而我们在处理心灵欠缺这个问题时,并没有从根源去解决,而只是想从外在来解决心灵欠缺的问题,这是很难达到的。

强迫症患者极度地追求安全感、完美主义,这说明心灵不仅仅是欠缺了,应该是饥饿了。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内心最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在外在寻找,更不能在症状表面下功夫。

心灵饥饿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将内心的痛苦、不安投射到周围的人和事上,逃避现实,抱怨不公,讨厌生活,憎恨别人。

强迫症患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主宰欲、控制欲很强,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发展,这是心灵饥饿的具体表现。

我们总以为对自己要求严格,成为“理想我”,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其实事实恰好相反,我们只有让先自己快乐,才可以真正让别人快乐,由内而外是正确之道,也许你不相信这点,但这的确是真理,如果你还坚持你的见解,那可能你是用心智在理解。

当觉察到我们有焦虑、恐惧、抑郁、不安、浮躁、抱怨等负面情绪时,要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开始饥饿了,但不要将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外界,也不可以通过改变外在的形式来暂时满足心灵的饥饿。

我们必须如实面对内在的欠缺感,正视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而这个答案最终必须由内给出,这就是我们为何不该向外寻找的原因。

只有当内心和谐了,才不会在外在去寻找,抓取、执着。

心灵需要呵护,需要成长,它渴望爱,渴望自由。

真正的解脱源于内在,心灵的自由源于内在,爱源于内在。

我们生活在太多二元对立的世界里,这就必然导致平等心的丧失。

没有平等心,心灵是欠缺的。

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美丑……

只要“好、对、是、善、美”,抗拒“坏、错、非、恶、丑”。

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

要的越多,抗拒的也越多,心灵欠缺的也越多。

框框越多,心灵的束缚就越多。

生活不应该只是“好坏、对错、是非”,而应是“当下的实相”,当你选择“二元对立”时,自由也就被框住了,如果你超越二元对立,不再执着于“好坏、对错,应该、必须”时,你的心就开始自由飞翔了,心灵的饥饿才得到根本解决,这也心灵成长的最终目标。

烦恼即菩提,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已超越了二元对立,是平等心的展现。

二元对立的世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意识层次有很大关系。

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物质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但人类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相反,很多人被负面情绪所困扰,生活在紧张、不安中,这值得我们思考。

强迫症患者应该是人类心灵欠缺的 “典型”,也给整个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按照高标准来说,整个人类都是强迫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强迫倾向,只是程度不深,痛苦程度不高,不可定义为强迫症罢了。

强迫症患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表现尤为突出,由此而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现实中太多太多……

农民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几乎处在最底层,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农民,有些农村出身的孩子就是想通过努力学习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出人投地而患上强迫症(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但要知道,我们每天维持生命所需要的食物却是农民辛苦耕耘的。没有优秀、完美我们可以生活,但没有粮食,我们何以生存?

几乎所有的人都贪生怕死(强迫症患者这点表现较为突出),但要知道,有生必有死,怎么可以只要一边呢? 若没有先辈的死亡,何有我们的存在?

人人都会趋乐避苦,但没有经验过苦,怎么会体验到乐呢?

实相是一体世界,但我们却将其变成二元对立,只要一边,否定另一边,这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痛苦的原因。

历史上伟大的智慧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示现了解脱之路,但至今我们还没醒悟,却还在错误的道路上一直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