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汉奸形象——冠晓荷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日本侵华时候爱国青年的愤慨激昂,同时也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汉奸和走狗的无耻。在这一书中,数他最见利忘义,数他最自大狂妄,数他最见风使舵,数他最趋炎附势……他就是冠晓荷。
说实在的,冠晓荷已经不能单单算是一个人名了,而是汉奸的一个代名词。冠晓荷,诠释了几乎每一个汉奸成为汉奸的原因,那就是能够升官发财,过上奢靡的生活。
在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上了老舍对冠晓荷的刻画。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冠晓荷的心理活动。这段不仅仅冠晓荷是一个迷官迷财的人,而且他很简单的因为政府没有给他官儿做,他就痛恨他的政府,瞧不起中国。“再向前发展,他觉得英国法国都可爱,假若英国法国能给他个官职”。在冠晓荷心中没有国家这么一个观念。只要谁有权有势,谁能让他也变得有权有势,他就会跟随谁,就会对谁阿谀奉承。“日本人一时绝难派遣成千成万的官吏来,而必然要用些不抗日的人们去办事。那么,他便最有资格去作事,因为凭良心说,他向来没存过丝毫的抗日的心思。”从这里开始,冠晓荷就打起了要去当汉奸的念头。不仅这个念头没有使他感到羞愧,反倒自己还非常引以为豪。“想到这里,他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觉得印堂确是发亮,眼睛也有光……看到自己喊人的口型是颇有些气派,也听到自己的声音是清凉而带着水音儿,他的必能走好运的信心当时增高了好几倍。”看到这里,我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了冠晓荷站在镜子前自我欣赏的画面。在我读的时候,不禁笑出了声。我那是无奈地笑冠晓荷的无知,无耻。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这样总把利益摆在其他一切之前的人,我们中国才会有过亡国的历史。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人,日本人才有侵略我大中华的可能。
“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很清楚。但是至于每个人信不信就不一定了。冠晓荷一定不信。就算是他相信这道理,他也无所惧,以为有利益驱赶着他啊!为了升官发财,他可以不要尊严不要骨气,整日对侵略自己国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冠晓荷的结局可以说是十分悲惨。可就算是被强制收入收容所,他还是不忘吹嘘自己与日本人深厚的交情,知道最后要被日本人活埋了,还是执迷不悟,从始至终称日本人为朋友。虽说冠晓荷为天皇当走狗做了不知多少事,到最后也没捞到一个官职,还落得个被活埋的凄惨下落。
老舍对卖国汉奸的痛恨深深地在这本小说中表现了出来。老舍也带领我认识了一个汉奸的形成,发展,和最终的堕落。我觉得可以说,这是我从这本书获得的最大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