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鲁迅故里

标签:
绍兴三味书屋鲁迅故居周建人百草园 |
分类: 路过风景 |
http://s7/mw690/001Q23sjzy7tWIUOM8C46&690
这次去绍兴出差,办完了事距离返程的火车还有四个多钟头,打算去安昌古镇逛逛。路边的好心人告诉我没有去那里的公交车,我只好作罢,原路返回。又打算去绍兴市图书馆看书,公交车恰好途径鲁迅故居,我就在鲁迅路口站下了车。
今天是星期四,以为游人不会太多,走到鲁迅中路才路的另一头人头攒动,似千军万马压过来。一群身着统一校服的学生,人手一份吃的,在鲁迅中路上追逐打闹。
去旅游服务中心领了票出来,先前的那一拨学生已经散去,鲁迅中路上只有三两个游人。
但就在我驻足凝看鲁迅祖居的门牌时,喧哗声再起,扭头观看,同样是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比先前的那一拨年龄小些,服装要好看很多。他们跟在老师和导游后面,叽叽喳喳个不停。我赶快逃离了他们,躲进了鲁迅祖居。
进了鲁迅祖居的院子便是德寿堂,正首有考究的朱色供桌和方桌。供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卷轴画和对联,联云:福禄欢喜长生无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徵。德寿堂后面有两排房子,前排为一个“德祉永馨”的厅堂,左首为佛堂和餐厅。
靠后的另一排房子有好几个房间,分别是幼童书房、少主书房、家宴厅、藏书室、典库、西堂前和贮藏室等。所有的房子一字排开,没有门,只有一排围栏,打开便是走廊。房与房之间各有两扇木门。把这些木门掩上,各个厢房便彼此隔离,成了单独的私密空间。
出了鲁迅祖居,对面就是三味书屋,同样只有几个人。右边上次老先生讲演的“三味书屋”门锁了起来。我走到左边,发现东边居然还有一个三味书屋。屋内的陈设古朴有序,正中间有一个八仙桌。八仙桌的上首是一个条桌,条桌上方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画的上面是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三味书屋”——这不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场景吗,怎么还会有一个三味书屋?
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入口处问工作人员。她们告诉我,这里才是真正的三味书屋。老先生讲演的地方叫三余书屋,是为了给游人还原鲁迅笔下的情景,仿建而成。
上次来的时候游人实在太多,我们在人海里迷迷糊糊的居然只游了三余书屋,便又稀里糊涂的被游人给拥了出去。我猜,像我这样蜂拥而进又蜂拥而出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三味书屋的两边各有一个稍小些的房间。左首是寿洙邻书房。1892年,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塾师寿镜吾的学生日渐增多,正厅已无法容纳,他就另辟此室,由他的次子寿洙邻在此教几个年幼的孩子。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曾在此就读。右边则是镜吾先生的侄子寿孝天的书房,鲁迅读书时也偶尔去那里玩耍。
三味书屋后面便是一个园,就是鲁迅偷偷去寻蝉蜕和折桂花的那个园。园内有三四棵树,都长得很大且高。整个园其实很小,稍微有些响动便可立即惊动一墙之隔的人。然而鲁迅却可以乘镜吾先生读书时在这里寻蝉蜕,或者和同伴打闹,而老先生竟然不知,想必老先生读书时实在是忘情极了。
出了三味书屋便是鲁迅故居了。鲁迅家中道败落,便把故居卖给了一个朱姓人家(鲁迅的文中也有提及)。朱家为了去其秽气,把鲁迅故居全给拆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根据周家亲友的回忆还原的。
进了故居过了院子,同样有一个德寿堂,摆设和之前的那个德寿堂基本一样,只是上着的挂画换成了“松鹤延年”。据导示牌介绍,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在德寿堂鲁迅家族世系表的侧墙上,贴着周家转卖鲁迅祖居的“绝卖屋契”,和鲁迅父母的神像、亡弟的画像以及原配夫人朱安的照片。这张图画的四个人全都是悲情人物——鲁迅父亲周伯宜早亡,鲁迅四弟周椿寿早夭,鲁迅原配夫人朱安孤苦一生,即便是鲁迅的母亲鲁瑞,也孀居半生,不可谓不清苦。
朱安用一生清苦,换来的只是同两个早亡的人排在一起。这恐怕也是后来人给放上去的,非周家人意愿。鲁迅一生致力于唤醒沉睡着的麻木的中国人,然而却亲手剥夺了一个弱女子一生的幸福。这一点无论如何他都是对不起朱安的,尽管他说朱安只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德寿堂两边也各有一个房间,分别展示着鲁迅两位弟弟的生平事迹。周建人的陈列室内张挂着他各个时间的活动图片。有一幅画是周建人和夫人在鲁迅故居前留影,图片上的注释是“周建人夫妇在绍兴鲁迅故居门前合影”。据史料记载,周建人在这里生活到1918年,直到周家族人合议后把房子卖给朱家才搬离。在曾经生活过多少年的自家门前留影,只能冠以大哥鲁迅的名头,不知道这于周建人是幸,还是不幸?反正如果是我,在我小时候摸爬滚打的地方照张相,只能说是在哥哥家拍的,心理肯定挺不是滋味。这让我想起了周作人曾经对人说,他要养活鲁迅的母亲。当然,周作人那时被划为汉奸,为了活命,拿鲁迅来做护身符,另当别论。不管怎样,自己的却不说是自己的,也是无奈。
另一幅图片是1948年3月29日周建人夫妇和许广平、周海婴等回到故乡绍兴省亲,探访鲁迅故居时所摄。从有些模糊的图片上看到许广平周正地站在人群中,不知道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是否在其中。后来想想那时朱安新亡,已经不可能有她了。即使朱安健在,怕他们也不会带她前来吧。周家或许早已经把这个媳妇给忘记了。
往里走是百草园,还是我上次去过的那样,只是园内的菜畦新翻过,种了不少青菜和韭菜。鲁迅小时候可以在百草园里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也可以翻开断砖来寻蜈蚣和斑蝥,或者拔何首乌藤和木莲,摘覆盆子,可现在即使再有钱的人家,恐怕也难有这般美好的童年回忆了。
婚俗厅有一组主题腊像——一对夫妻正在拜堂成亲。一干男女围着观看。新娘身穿红色锦衣,头顶盖头站在那里。新郎穿着藏青的短衫和红色的裙子,站在新娘的对面,似乎等着去掀开新娘的盖头。
这场景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鲁迅和朱安成亲的情景。据说朱安知道大先生(鲁迅)不喜欢小脚女人,在婚嫁当天用棉花塞满绣鞋,扮成大脚来取悦鲁迅,不想却在走出花轿的时候由于脚太小弄掉了鞋子,后来摆弄了好大一会儿才把鞋子穿回去。这一意外让鲁迅老大的不高兴。或许他还在想,脚小便小了,只要容貌还过得去,这一生也就将就了罢。谁知在他揭开红盖头后,发现新娘不如他想象的那般,于是失望而去。那天,鲁迅揭开了朱安的红盖头,也揭开了她悲苦的一生。
主题腊像的旁边便是婚房。房内的陈设同样考究,橱桌、脚盆、衣柜、梳妆柜等一应俱全。西边微阴而柔弱的天光照过来,照在婚房内的各种摆设上,显得有些苍凉。顶着红盖头的新娘端坐在床沿,不见新郎。我突然又觉得这个就是朱安,红盖头下面的她欣喜而害羞地等着新郎来揭开她的红盖头,然而她的新郎却早已经离家,再次去日本了。
景区的西入口处,树立着一尊高大的鲁迅塑像。像我们在所有书上看到的那样,鲁迅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