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修行(王育盛·胡英音)与《时空之外》分享

(2010-07-06 08:42:17)
标签:

宗教

坐法

时空之外

禅宗

王育盛

宇宙

文化

分类: 他山之石
按语:
老王及其夫人有关文章,大家还可以上我们的网站看:中国开心文化书院http://www.daerma.com.cn/
老王及其夫人早年译作《时空之外》(赛斯著),是新时代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一般很难获得,现在,张韧小姐发心以每晚4000字录入进度,在100天内打完此书,发布在她的博客上,分享给有缘之人。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原文地址:转载:谈修行作者:作个闲人

 

                              谈修行(一)

                              王育盛·胡英音

 

 

修行是什么?

有人说是[修正行为];有人说是[离苦得乐];有人说是[放下、接纳];有人说是[认识自我的过程];还有人说是[练到对万事、万物敏感]、[有爱心,爱别人,种福田]……

这些全都正确。

 

[修行]二字就字面上来看是[修正行为],但是[行为]在这里除了包括外在的所作所为之外,还包括了[心]的行为,也就是俗称的[观念]。

[修正行为]的目的又哪里呢?总结来说,便是[认识自己]:

认识到自己有烦恼、痛苦,进而思考解决之道,从而达到解脱(也就是[乐]);

或认识到自己因观念的狭隘,造成各种困挠,从而扩大观念,放下成见,接纳更广大的天空,拥抱更多的人;

或认识到自己有无限的潜能,经由行动,将蕴于内的[能],化为向外的[力],成为更有能力的人,将自己做尽情的发挥。

 

一般来说,[解脱]发生在[认识自己]的同一刹那,也因为对自己有了较深的认识,内在、外在的行为会因质变而产生改变。也就是说:[解脱]、[认识自己]、[修行]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分主从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修在行中,行在修中]的道理。

 

由上面所说,我们不难发现[认识自己]在修行上的重要性了。人的每一动、每一念、每一行为、每一动作,无一不是修行。也就是这个原因,佛家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意味[多]),门门可以入道。在任何一道修行的法门上,我们[认识了自己],也就完成了一轮[修行],得到了[解脱]。[修行]至深处时,起心、动念无一不了了分明,亦就是说[认识自己]已到了十分深邃、细微的地步。

如果不由[认识自己]着手,以为跑到山中便能得到解脱,那只会成为[逃避];如果有空参禅、拜佛的外在行为,人云亦云,那么就算跑破了蒲团,也只说明了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懦怯];妄想专靠吃素、拜神而有功德,更显示了[愚昧]与[糊涂];崇拜[上师],动静行止全靠[上师]的指点,放弃了自己本身的[能]与[力],这种情况真是[忘了我是谁]啊。

真的,[修行]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道]也不是在我们之外的境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

[禅就是穿衣、吃饭、睡觉。]

道德经中有言:[道法自然。]

耶稣入世提倡博爱。

儒家苦口婆心的提倡仁、义、忠、恕。

这些都在在说明了[世间]与[生活]之可爱与可贵,到处都是[修行的道场]。

 

有些人说等老了才来修。要知道黄泉路上无老少,谁又能保证你能活到老?现在不做,如何指望将来?所以禅宗强调[当下即是],拉丁文里也有Parpe  diem-Seize  the  day的说法,The  point  of  power  is  NOW. 修行就是此时此刻。

至于说到[找老师],如果你细细注意观察,你会发现老师到处皆是:日月、山河、大地、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朋友、甚至仇敌、所有有情、无情……无一不是老师,他们全都能给我们启发,让我们更认识自己。

孔子不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由[观世音普门品]中,我们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愿行广大,众生若会因某种特殊的身份(包括各类正、反角色)而得渡,他便会现这种身份而渡之。由此推而广之,任何在生活中给我们启发的人,导致我们更深刻去认识自己的人,我们都可以将他视同[观世音菩萨],心存感激,因为他呼应了我们心中机缘成熟的[求道之心]。在同时,我们自己也具备了多重身份:为父或为母、为子或为女,为夫或为妻,为公婆或为婿媳,为老板或为员工……在各种缘法中担任对方的观世音菩萨。

 

[谁才是修行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大家都是修行人。

 

                          

                           谈修行(二)

                               王育盛·胡英音

 

 

上篇说到修行的目的及手段都在于[认识自己],那么我们要如何去认识自己,并了解多重层次的[我是谁]呢?

由形而上的玄学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都是宇宙的过客,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是人的人——我们本来不是人。我们在宇宙间遨游、游戏的时候,忽然注意到人间这个地方很好玩,然后因为我们感兴趣、好奇,一下子就跑了进来。进入人间的状况,可以用棋局来做比方:在下棋前,棋手门先有预设的游戏规则,即来下棋,通常就会把棋下完才会离开。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原本是怀着好奇探究的心情,设下游戏的规则,来对人间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成功失败……所有的人间百态,做完全的学习与历练。

佛教徒发四宏愿誓,对数不清的众生[誓愿渡],其实是由外向内观照,渡尽自己心内众生([六祖坛经]语),达到深切、广大认识自己的目的。

用这种角度来看事情,我们的心会变成更宽广,对于于别人的喜怒哀乐会有直接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慈悲心当下就自然升起。

平日我们忙忙碌碌,做很多事、想很多事,但是常常我们既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不明白自己做事的动机是什么。在认识自己做事的动机是什么之后,会有一种极大的快乐、轻松与解脱。

 

至于修行应秉持些什么态度呢?以下几点提出来供各位参考:

一、诚实的面对自己。

我们每说一句话,都有它背后的目的与动机;每做一件事,也都有它的目的与动机。如果想要深切的了解自己,就必须对这些目的、动机有所了解,而想办到这一点,就必须诚实的面对自己。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全然的接受自己。

三、心存尊重、感激及宽恕

这里所说的尊重与感激并不止于人与人之间而已,还包括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深层心态。原谅自己、原谅别人即是有更大的包容之心。我们可以师法布袋和尚的[大肚能容,容天下事。]他总是带着笑看众生,此笑非苦笑,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宽容。

四、无分别心

承认人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状态,不论他做什么,都有他的目的与动机,以及其正面的价值。

五、不批评

批评别人通常就是在批评自己,若究其原因,是自己不能接受另一部份的自己所引起的。

六、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有益于自己的。

这点信心对自己及修行皆有极大的好处。

七、相信这个世上没有偶然。

[三界唯心],每件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及目的。钱钟书在[人、兽、鬼]这本书中说得好,他说这世界上没有偶然,所谓[偶然]只是[必然]化了妆而已。

八、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一点非常重要,常能看到各种可能性,则不会受限、受困。

九、保持好奇心。

对人生保持好奇心,才会维持对人生盎然的兴趣,存着幽默感。禅宗教人参话头,参[父母未生我前的面目],这便是一种保持好奇心的方法,可以凝聚继续不断的求知动力。

十、我的真理未必是别人的真理。

十一、注意力集中处,无论是下面还是负面,是优点还是缺点,得到了[能量]的灌溉,都会茁壮、长大。

如果你遇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境遇时,能勇于承认那是你自己的责任,接着因为你具有开放的心胸,看到各种可能,而采取行动,由被动的心态转为主动负责的心态,这样的你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修行人]。

 

修行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以下介绍几种:

一、行善、积功德。

二、静坐。

在忙碌的生活中,找一段静心的时间来面对自己。

静坐前先将全身放松,放松后可采用[疑坐法]或[湧坐法]:[疑坐法]可大可小,[大疑]采用禅宗参[父母未生我前的面目];而[小疑]可自问:[老板今天为什么骂我?]等等各种生活中的疑问。练习时日后,自会有许多领悟与解答出现。

[湧坐法]则在心中不预设任何念头,只是[观]念的起落。

三、读书。

常常在读到好书或读至深入时,会进入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

四、接受生活中的挑战,创造发挥自己。

五、训练自己的敏感度。

通常我们都要相当的[放下自己],才能感受到别人,所以说这可说是一种[放下]的练习与训练。在没有预设立场、放下自己的成见与偏见时,怀着开放的心胸,才能深切的感受到他人,看到各种可能性。

不论是自己问自己问题,或是自己问他人问题,都是十分关键的事。问题问得好,就可以看见可能性;反之则否。譬如说,自己问自己:[我怎么这么倒霉?]就是一个坏问法,而问:[我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更了解自己?]或[我怎么妥善利用这个机会?]则是好的问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