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章 天长地久的秘诀和启示

(2010-03-09 15:35:15)
标签:

道相

天长地久

长生

不自生

天年

无私

如来佛

文化

分类: 《开心学〈道德经〉》讲记

《开心学〈道德经〉》讲记7

第七章 天长地久的秘诀和启示

2009726

开心文化书院,上海

顾瑞荣老师讲

http://s3/middle/646dbb3bg815969f149b2&690天长地久的秘诀和启示" TITLE="第七章 天长地久的秘诀和启示" />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仍然是讲天地道相,《道德经》后面还大概有十几处讲天地道相的。

天长地久是我们似乎知道的,我们也经常用。天长地久的这个长久,可不是一般的长久。如果我们按照现在天文学来讲,地球的寿命有多长?50亿年,那么太阳的寿命更不可计量了。在太阳系里面,我们所看见的天、所看见的地,有50亿年,甚至是好几百万亿年的寿命,至少以我们人的生命的70年生命来讲,那是没法想象的,这个就叫天长地久。作为人,我们当然都很习惯以人的立场、视点来观察事物。我们看见周围人事的变化、人寿的长短,看见成住坏灭、沧海桑田。如果我们看一些小动物、小细菌,那就看得更明白了,它是早上生、晚上就死了,要是拿它们来一对比,那当然是天长地久。老子在这里要为我们揭示天为什么长、地为什么久的奥秘。因为我们作为人,不就想活得长久一点吗?不就想多满足一点私心私欲吗?老子说,这是个小小的欲望,不存在问题,只是这里有一个奥秘,你必须要了解。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最为永恒的事物了,也因此自然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希冀或对他人的美好的祝愿,我们希望一切美好的人、事、物都是天长地久的。寿命嘛,万寿无疆,寿比南山;爱情嘛,天老地荒,海枯石烂;但是,我们这些祝愿和被祝愿的人都陶醉在语言中,根本不知道如何达到,甚至根本没有去想如何达到,因为在骨子里我们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是啊,寿命、爱情要是可能是永恒的,那我们可是要更迷了。有一些所谓学道教的人,当真去追求一个长久的寿命,还以彭祖为榜样,可是又怎么样呢?有一些爱情口号说“爱你一万年!”听的人可能很舒服,可是你自己只活70年,拿什么来爱一万年?但是有人爱说,就有人爱听;有人爱听,就有人爱说。大概爱情基本就是这样一类欺骗与被骗的迷局。还是佛教的教导给人清醒的智慧,一切都是成住坏灭的,天地尚且如此,寿命、爱情难道还有例外?所以,智慧就在于,活在当下!或者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也不错。

老子当然没有像佛教那样直接破了我们的执著、断了我们的希望。他是婉转的、随顺的,但依然是智慧的。我们不是要天长地久嘛?好啊!这没有什么不对。只是,老子问:你知道天如何长?地如何久的吗?不知道!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生而长生。道家的养生,叫“长生”。我们以为“长生”是寿命长一点,但是,这种理解是违背老子《道德经》原义的。《道德经》讲的“长生”,是精神性的,你的精神可以是天长地久,这个天长地久,实际上就是永恒。《道德经》后面还有讲“长生”的含义。天长地久,长生,永恒,那么如何才能永恒呢?老子说,天地这么长久永恒,是因为它“不自生”。“不自生”就是自己不是有为地去做生的事情,它没有在活得长久这个上面去做有为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长生。人都很习惯于听从自我的意志、意愿、欲望,总是相信自己怎么怎么,就会怎么怎么,似乎自己是可以操控一切的。但是,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是没有智慧的,一切都是妄想而已,正是因为你到处有个“自”、“我”,所以你就完全被自己局限,完全看不见整体、看不见规律、看不见因果、看不见你自己的迷局。老子说,我们太有心机了,我们太自我了,而事情不是以我们为转移的,事情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不自生”才能长生。因为天地无心,所以它不会妄想,它不会说我要长一点,天地无心,所以能长久。

当然,真的因为天地无心、天地不自生而使天地长久永恒的吗?可能也并非这样吧!我们不说天地,因为不管怎样,它们的确太长久了,我们看不见。我们就拿一棵树来说。一棵树也像天地一样,既没有心,也没有自我的意识,那么,它活到天长地久了吗?我们说,是的。对一棵树来说,长在森林里,它就可能活很久,直到自己衰败了、腐朽了,或者碰到伐木工人把它锯了。而无论是自己衰败腐朽,还是被锯了砍了,它活到了它自己的天年,我们不能把被锯了砍了当作是非天年的状况,因为每棵树的天年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它的品种、地点、与他物的关系等等,所以,它被锯了砍了,也是它的天年的一部分。只不过,在天年的范围内,肯定没有它自己对自己要怎么着。所以,天年就是没有自己的作为的结果,或者说是无为的结果。天地也是一样。

所以老子“天地不自生”的意思,根本的就是自己不要瞎折腾,对于天地、树木等等来说,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因为它们是无心的,不会去折腾。但是对于动物,特别是对于人来说,天年,就意味着真的你要不自找麻烦、自寻死路。人有这个动的能力,有作为的本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能力、本领,所以就把自己给折腾坏了。

所以老子用天地的“不自生”来给我们启示,让我们不妄为、不折腾、不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所以,“不自生”就是“不自”和“不生”。“不自”就是去除自我意识,“不生”就是不人为,就是不以“生”为意识而行动。在这样的意义下,活到天年,就是“不自生”的活法,或者,只要你“不自生”地活,你就会活到天年。天年不是一个时间纬度的概念,而是一种活的品质,它的内涵就是老子说的“不自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把天地“不自生”的这个原理蜕变成了自己的生命品质:“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之所以是大家共推、爱戴的,是我们的领路人,圣人之所以能够领路,我们之所以要赞颂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后其身”,他并没有把自我放在前面,他并没有“我是对的,大家跟我来”的意识。他没有这个自我的期许、自我的表现。他不需要号召,他不需要鼓动,而是自然而然地,大家就跟随他。因为他已经做好了功课,他把自己都超越了,他把自己的私欲都超越了,他完全地是仁爱之心的流露。他只是去做这件事,他只是在自己身上下这样的功夫,达到这样的境界。那这样的人不跟随,我们要跟随谁?这样的人不敬重,我们要敬重谁呢?所以他深深地下功夫,谦卑到极点,处众人之所恶,但是恍惚之间,他已然身处高位,我们自然要仰望他。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他不去与众人争利益,并且时时为众人谋利益,自然而然地,众人就把他推到了最前面,众人就自然而然地跟随他。这就是“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我们很了解一句话,叫做“置之度外”,这就是老子“外其身”的意思。他没有把自己的生命、身体、利益、福报等等放在第一位,他的意识范围里面不放这些与自己有关的东西,他根本不管这些东西。什么叫“置之度外”?度就是度量、考虑,也就是自己的意识范围,那就是“外其身”的意思,没有考虑自己的意思,他这样做,倒是能生存,倒是能保存。

那么,有没有他“置之度外”而不能身存的情况?我们不可否认有这种情况,否则就没有牺牲的英雄了。特别是生死的紧要关头,“置之度外”是正气的洋溢,是自我的超越,自然有天地神明的护佑,但是,有的人这么做了,还是丢了命、牺牲了。这是不是意味着老子讲错了呢?老子还是对的,因为仁者取仁,义者取义,他通过他的“置之度外”的行动,成就了他的理想与价值,他付出了他的生命的代价,但是成就的是他生命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虽然“外其身”而“身”不存了,但是留下的是什么?是生命品质的超越,是生命价值的飞跃,是生命进入了新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从“身”的层面进入到“生”的层面。老子的“身”,不仅是身体、自我,还有生命的含义,就看我们悟到的是什么。所以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仍然是对的,只是我们不要局限于“身体、自我”来理解。对于我们这些世间的人来说,我们太看重“身”,我们关心的是“身”还存不存,所以可能会在这个紧要关头犹豫,但是圣人很明白,他自然就会以“置之度外”来对待。

总之,圣人没有自我意识要成为一个领导,成为被人爱戴,被人跟随的一个人,他不需要这样,他没有这样的作为,他只是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下什么功夫?超越自我,超越身体。他在这个上面下功夫,而一旦在这里下功夫,他就自然而然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最后一句是结论:“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老子教导我们成就私心私欲私利吗?怎么回事?圣人不是没有私吗?

如果我们从两分状态来讲,众人是有私的,而圣人是无私的。但是,如果站在我们众人的角度来讲,他是有私的,你看他最后,身成了,身先了,这不是私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是由无私而成私,他是真的到了无私的境界,但是他同样成就了我们所认为的私。因为我们众人总是想追求身先、身存,追求这些与自我有关的东西,所以老子从这个角度这么讲。老子是在随顺我们的习气、随顺我们的自我中心、随顺我们的欲望而讲的。他太了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深入地的来看,有些聪明人从这里学到了,噢,我明白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我想要身先、身成,那我就要后身、外身。把后身、外身当成手段,能不能达成身先、身存呢?真的把它当手段了,要达成那个目的,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你还有手段与目的的区别,还有后身与身先的区别。你有这些分别,你就无法无私,你就无法达到后身、外身。能够达到后身、外身或者无私的,都是没有了分别,也就是没有手段目的分别的。在圣人那儿是没有分别的,在他那儿,后其身就是后其身,没有为身先而后其身,圣人只知道在身心上下功夫。所以我们不要把他理解成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尽管这里的表达似乎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如果说有问题,那也不是老子的表达问题,而是我们的习气问题、我们的欲望问题、我们的聪明问题。为什么?因为老子是随顺我们才这样表达的,他原本是想让我们先上他的钩,结果我们太聪明,没有上钩,就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当然我在这里说破了,有的人就不上老子的钩了。可是也有人明白了老子的原义,明白了我说破的苦心,也就不在自我的网络里兜圈子了。

所以看天地这个道相,我们可以学到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不要把自我的利益、欲望及其作为放在第一位。天地没有自我,天地无心,天地无私,所以天长地久。所以这一章可以加一个标题,叫天地无私。我们学就是学这个。你越是无私,你的品格、你的格局就是无限的。我们超越一点自我,我们的格局就会拓展一层。世上最小的东西就是自我,最大的东西就是无我。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是分开的,就是因为有自我。即使联体婴儿长大了,身体是一个,只要头脑有两个,你还是分开的。美国那一对联体姐妹为什么非要冒死做分割手术?就是因为有两个自我。

我们之间都是分开的,身体的分开还仅仅是外相,但也极其重要,因为我们很着相。而我们之间真正分开的原因就是自我,身体是自我的直接的部分,是自我可以直接控制、占有,并且帮助自我完成一系列愿望的工具。所以身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自我,但自我不仅仅限于身体,一旦你觉得他她它属于你的,那就成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凡是被贴上“我的”的标签,它就是你的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世界上最小的东西是自我,它是无形的,但是自我也是最大的,因为它可以占有一切,它只要在那上面贴一个“我的”的标签就行了。这个最小与最大是同一个层面的,实际上就是有限的,在自我的层面的。就像如来佛的手掌心,孙悟空只要有自我,他就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所以这是有限的大,而一旦翻出了如来佛的手掌心,那就是真正的大。而只有超越自我,只有无私,才能有这样的无限的大。

我们现在在神交,用语言做精神上交流,我们的身体把我们隔绝了,但是我们还可以交流。但是这样的交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思想的敞开。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敞开,那么连神交都不可能。你在下面想,这个人在讲什么东西呀,这个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呀,这个人钱也没有我多,知识也没有我广博,经验阅历也没有我丰富,讲的也不生动……那就完蛋了,你完全局限于自我,你的自我撑破天了,那我们还怎么交流?那你还是趁早回家。你看,还是那个自我在起作用。我们只有渐渐解除它,或者有所放松、松动,我们才可以进行思想交流。

这一章的要点就是超越自我,另外,我们在理解老子的这一章的教导时,也要超越手段与目的的二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