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业绩的持续性(转载)
(2011-02-21 16:11:39)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之道 |
作者:福探
近期读了《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一书。这位虽然不如巴菲特、林奇等那么如雷贯耳,但在华尔街也属第一流的投资家,在其31年(1964-1995)的投资生涯中所管理的基金增值了55倍,按年均复合收益率计算为13.7%,大幅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年均收益率(10.6%)约3.1个百分点。而在这31年里,多少曾经耀眼无比的基金在历次的股市波动中纷纷消灭,根本生存不到31年,更别妄谈“年均复合收益率”了。
这个13.7%的长期年均复合收益率在当今的中国很多投资人看来太普通,甚至“很差”。在一个不到20年历史的国内股市上,尤其是近几年,比如从2003年开始,大批“价值投资人”充斥在媒体上,他们给人显露和宣称的是40%、50%甚至更高的年均复合收益率。确实,这些年似乎达到或超过这些收益率的人也不算太稀奇。但是,如果时间能延长到30年,这些人当中还有多少人能达到约翰.聂夫的13.7%的长期年均收益率呢?我还是相信,华尔街里存在的东西,在中国同样要存在!
在投资市场上有个现象:每个时期都有一批“股神”,他们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某期的收益率,但能够长时期的保持其较好收益率的人则极少。各位可以回忆一下从2003年或更早比如2000年或者1996年(那年开始了新一轮大牛市),以前的那些“股神”们能够在一段时间后继续保持“股神”们的口碑吗?在我的记忆中是没有的。
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一、为什么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人能做出很高的收益率?二、为什么某时期曾有很高收益率的人很难保持以前的高收益率?
能在某期作出高收益率,表明这个市场在任何时期总是有各种投资机会,或者市场总是存在“低效”的时候;而难以保持,则表明没有一种投资方法能在市场的各个时期都很有效。
由此,对投资人正确认识自身,以及观察挑选优秀投资人是有启发的。
1.
2.
3.
“反思”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对投资人而言,过度的“反思”并非好事。由于06-07年的大涨而“悟出”投资成功之道在于“能否拿得住”,而08年的大跌后则又反思出“如何防范风险才是投资第一位的”,这不应该、那不应该,……。这类的反思,在投资方法上并未有任何进步。反思的结果则往往是放弃了正确而简单的方法,而妄图得到在任何时期都能“抵御风险、获取收益”的复杂方法——向不可能挑战。在一个由股价衡量投资业绩的市场上,投资业绩的持续性,关键仍在于对投资的理解和执行,而不是对于某时期市场现象归纳后的改进。自然界中物种演化的关键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或“巧者”生存。
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