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凤凰”何以落“明珠”

(2010-02-08 19:01:22)
标签:

沧州明珠

公司分析

基本面

杂谈

分类: 沧州明珠

“金凤凰”何以落“明珠”

《沧州新闻网》 2010-1-12 11:26:16

    当“中国第五届证券市场年会”上,我市明珠公司与古井贡、科龙等近10家国内知名企业,因实现业绩逆势上扬,共同站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领奖台上,捧起2009年度中国证券市场颇具权威性的“金凤凰奖”的一刹那,对于每位关心沧州经济的有识之士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从1996年我市企业首次试水资本市场开始,这是沧州上市企业赢得的在镁光灯下面为数不多的展示机会。事实上,它不仅展示了沧州企业的形象,而且也给我市更多有意在资本市场大海中一试身手的企业一个学习的机会。
    一个高速旋转的资本陀螺
    增加资本厚度,不断注入优良资产,这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必选题。
    2009年6月12日,沧州明珠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临时会议决定拟在德州设立全资子公司德州东鸿制膜科技有限公司,随后不久,在2009年7月27日召开的第二十次临时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全资子公司收购芜湖海力轻型建材有限公司部分资产的议案》,前后45天的时间内,明珠公司上演两场资本收购“大戏”,为“明珠”资本升值注入新题材。
    摊厚业绩 叫响“明珠”品牌
    当东塑集团决定把“BOPA薄膜生产线”注入明珠公司时,意味着把50%的利润拱手相送。
    “如果BOPA薄膜生产线的2008年的利润为2000万元,那就等于把近1000万元的利润送给了上市公司和股东。”于桂亭坦言,当年,决定把新上的同步拉伸薄膜生产线注入明珠公司的时候,注定“明珠”在资本市场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BOPA薄膜产品已经成为明珠公司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品之一,销售情况良好,并且已掌握了该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技术和管理优势比较明显,在同步拉伸薄膜上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但,这仅仅是开始。
    在随后资产兼并中,“明珠”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让人叹服。
    “潜伏”两年收购德州东力
    “两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德州东力塑胶有限公司的并购情况,但等到最后决定,只用了20分钟。”日前,谈及去年的并购,明珠公司的最大股东——东塑集团的董事长于桂亭意犹未尽。
    德州东力的两条BOPA薄膜生产线是从德国BRUCKER公司进口先进设备,每条BOPA薄膜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为每年4500吨,拟收购的设备从2005年开始试生产,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试生产不成功,其后设备一直闲置,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而技术和融资能力恰是明珠公司的优势所在。
    这些都是于桂亭眼中的优良资产。
    并购后,明珠公司将拥有4条生产线,产品囊括了高中低各个级别的产品,已经占了目前全国能够正常运行12条BOPA薄膜生产线的三分之一,完全掌握了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随后的收购颇具戏剧性。
    看上东力公司两条BOPA薄膜生产线的不止明珠公司一家,其中一家韩国企业已经关注4年之久,但由于金融危机,不得不放弃。除此之外,还有一家厦门企业,只是对方提出要在评估价值1.1亿元的基础上降价,导致双方3个月还未能签约。
    “当时,当地主要领导已经表示出要同厦门企业的合作意向,并且已经到达厦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以高出标的200万的价格,把他们从厦门拉回了谈判桌。”于桂亭笑谈。
    “以前,我们拜访客户时候,很难见到对方的董事长,而如今,随着实力的提升,对方董事长主动提出会见,前后之间的变化,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对于明珠公司,此次收购,带来的不仅仅是实力上的提升,于桂亭认为:“最关键的是避免了竞争对手在家门口的布局。”
    因此,收购成功可以为“明珠”带来一“加”一“减”的效果,目前,两条生产线已经正常运行。
    芜湖“落子”意在全国市场
    其实,塑料管材一直都是明珠公司的强项,在塑料管道的细分市场中,明珠公司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龙头企业,这次收购在资本市场上无疑是一个较大题材,对提升“明珠”的资本价值,会有积极作用。
    “股民最公平,虽然我们的盘子小,不太引人注意,但优秀的资本市场表现,能对股价产生积极的效应。”于桂亭坦言,如果说收购东力公司只是在“固守”华北市场,那么45天之后的芜湖“落子”显然意在向全国“进攻”。
    毕竟,资本运作的背后总是难离企业实体扩张的影子。
    “收购后主要生产以塑料管材为主的相关产品,与薄膜不同,管材体积较大,如果超过销售半径,运输费用将成倍增加,比如,从沧州把管材卖到深圳,运费大概是每米2元,而从芜湖卖到深圳,只需要每米1元。”于桂亭介绍说。
    另外,如果能够布局江南,可使产品销售半径大幅提高,这是“明珠”实现全国布局的重要一环。
    “芜湖明珠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明珠’把生产基地拓展到长江流域,可进一步提升塑料管道市场的市场竞争力。”业内专家如此分析此次并购。
    当问及如何掌控这家千里之外的企业时,于桂亭认为,未来京沪高速铁路即将开通,届时从沧州至芜湖只需要3个小时,母公司完全有能力为其提供技术以及相关支持。
    如今,伴随着厂区建设、设备采购等工作进行的同时,芜湖公司的ERP项目也将于今年3月份完成。
    赢在起跑线上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企业每时每刻都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且不断壮大,就需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领,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形成抗拒敌人于城堡之外的壁垒。
    回顾沧州明珠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不难发现,当年这家由通讯管道起家,后来产品逐步扩展到PE(聚乙烯)管、高阻隔包装薄膜(BOPA)等众多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做到风生水起的沧州本土企业,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间,一条信念不可或缺:做事就要做专、做精、做别人所不能。
    誓做细分市场龙头
    正如集团公司董事长于桂亭所概括的,无论是走低端路线,还是高端路线,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赢在起跑线上,必须做到细分市场的“老大”。
    这些条件看似苛刻,但往往能够成为企业克敌制胜、取得先机的决定因素。
    以明珠公司主营的钢塑过渡管件为例,在“西气东输”这类大型工程中,这种产品是连接大口径无缝钢管与城市中密布的塑料管件的关键中枢,是实现高压到低压顺利互联的核心所在。
    然而,就是这种“过渡部件”,在明珠公司还没有上马前,国内尚属空白,我国各类相关工程要远赴德国采购,一件的单价高达3.8万元人民币。
    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招手,明珠公司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为此,当得知韩国拥有该项技术后,明珠公司负责人很快前往韩国寻求合作,而与其通行的,还有一家至今在我国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一场争夺战也因此一触即发。
    其间,考虑到“敌我”实力实在相差悬殊,于是明珠公司决定在耐心上与对手一较高下。
    即便是后来这家韩国管件技术企业放话“给多少钱也不卖”,那家大企业退出时,明珠公司也没有放弃。
    “我们要放弃了就没有难事可干了。”
    于桂亭介绍说,正因为它难,所以当时公司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采用高压措施,就是你不卖给我,我也要上,且半年之内我绝对上去;二是,为增进与韩方企业的沟通,公司追加感情投资,在国内给对方孩子请了一个家庭教师,不收任何费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磨合,对方终于报出了1600万元的价格。
    不过,这个价格没有谈的余地,而且明眼人都知道,这项技术根本值不了这么多钱。
    按成本来说,对方不过卖给了明珠公司100多套模具。单说这100来套模具市价也就值300万元,即便给里面含着的技术再评300万元,对方还是赚了近千万元。
    然而,明珠公司最终还是下决心买下这项技术。因为他们知道,研制过程,需要付出时间,而时间也恰恰是金钱。“我们花了1600百万买了100多套模具和技术,然后紧接着我们就自己做,现在沧州明珠有3000多套模具就是在那100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于桂亭说,由于这个管件投入太大,一下规模又到不了那么大,所以单纯从经济角度算,那是不划算的,但是从长远算帐,从你“做老大、做第一”的角度却是非常合算的,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是做不了第一。我们在做产品的细分市场上,我们都是“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没有难度的事不做
    从做专、做精、做别人所不能,到做成细分市场第一,是一种状态,更成为一种心态。
    如今,明珠公司做大做强包装薄膜(BOPA)市场,同样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境界。
    业内人士介绍,7年前,佛山有两条生产线,虽技术不成熟,但市场前景很好,当时我国每年食品保鲜膜需求量2.8万吨,而国内年产量仅有4千吨,因此,全国各地10多个企业都瞄准了这一项目。
    其间,按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明珠公司相中了包装薄膜(BOPA)技术中制高点——“同步”拉伸成型技术。
    这项技术相比“两步”拉伸成型可以提高一倍效率,产品质量也更高。但由于是世界顶尖级技术,至今仍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国内当时已有的几家相关企业也仅是“二步”拉伸。
    为了做到业内领先,在引进项目前,明珠公司定了一个目标:“如果有两家以上企业上‘同步线’,那我们就不上;如果其他企业都上‘两步线’,那我们只上一条‘同步线’。”
    结果,由于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外企业也仅是建立了“同步线”的实验线,尚不能保证一次性试车投产,仅设备投资就达8000多万元,风险很大,一段时间后,“同步”技术几乎无人问津,多数企业都转向了“两步线”,所以,按照当初的计划,明珠公司很快在一片惊呼声中买下了一条“同步线”。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BOPA薄膜一步拉伸成型线。虽然投资高达1.2亿元,但正式投产后,正常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4亿元。
    在加紧布局上马首条同步拉伸生产线的同时,明珠公司同样不忘通过整合行业间资源,实现自身包装薄膜产品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2009年5月,明珠公司以1.12亿元收购包括德州东力BOPA薄膜两条生产线在内的资产,以及相关土地使用权、生产厂房以及水、电等配套设施,生产设施齐备等。
    如今,昔日默默无闻的明珠公司已经成为包装薄膜行业的新贵。计算上德州东力两条BOPA薄膜生产线,沧州明珠已拥有4条BOPA薄膜生产线,产能已经达到了整个行业的近三成。
    危机时机会最多最大
    金融危机,并没有让明珠公司“伤筋动骨”,相反,2009年6月及8月,公司在山东及安徽投资1.5亿余元,设立了德州东鸿制膜科技有限公司和芜湖明珠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全资子公司 。在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形势下,明珠公司却借“机”起“势”,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危机中的机会最多
    从接触到拍板仅用了20分钟,明珠公司便成功收购了位于山东平原县的德州东力塑胶有限公司,2009年,当默默关注东力已达两年的“明珠”闪电接手东力时,这让已与东力进行了长达3年谈判的对手惊叹不已。
    “遇到危机需要头脑冷静,深入分析利弊,而不是无所谓或畏惧躲避。因为企业会随时遇到很多次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而在危机中的机会最多。危机其实就是危险之中有机会。危机中,企业抓住机会就会实现一次大跨越。”
    明珠公司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于桂亭感慨地说,“2009年,之所以能成功收购德州东力,明珠公司就是赢在了时间点的把握上,抓住了最佳时机。”
    于桂亭坦言,2009年年初,许多企业还未走出危机的阴霾,有不少南方大集团对收购德州东力虎视眈眈,遗憾的是,有的企业对金融危机怀有畏惧心理,在危机面前退缩了,主动放弃了收购的大好时机,还有一家企业,想借经济危机,将收购价格一压再压,以获得更大利润,殊不知市场竞争也是有规律的,如果低于最底线,自然也就不会成功。
    “直到签协议的前一天,山东德州平原县的书记及县长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于桂亭透露,所有人都感觉东塑集团收购德州东力这是件很突然的事情,但其实奇迹背后,我们早已默默关注东力两年之久。
    驾驭危机 享受危机
    企业只要存在,就一定会面临危机,而且会时时刻刻面对,能否预防危机、战胜危机,往往是考验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危机是检验企业的一块试金石。
    于桂亭谈道,这些年,明珠公司之所以在危机来临总能从容面对,这是因为公司一直对危机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在风平浪静之时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注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想到企业随时将会面临的困难,练好自身的内功;危机来临时,就要抢抓机遇。因为机遇就像一扇旋转的门,你不挤进去,它就关上了。
    金融危机下,银行为企业提供更多贷款支持,企业贷款更容易了。但有的企业认为暂时用不上,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于是就弃这条大道不顾,而明珠公司却恰恰相反,他们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在关键之时出手,因此获得了商机。
    2008年底,所有塑料薄膜及管材原料都降低到了极限,一方面化工企业害怕压库,对他们而言,如果压库就会关掉设备,濒临关门的边缘;另一方面,银行又支持做得好的企业,许多银行纷纷不请自来,给公司提供贷款。可以说,如果不是遭遇金融危机,收购德州东力至少需要1.5亿,而东塑却在金融危机之时,借机省下3千万元,收购成本达到最低化。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东塑大打扩张牌。
    看淡眼前 放眼未来
    一个能经受住考验的企业,要拥有一种面对危机往前冲的勇气,更要看淡眼前,把眼光放得长远。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又多大。眼下,明珠公司得以在1600家上市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凤凰奖”,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金融危机下大环境不好,所有需求都在下滑,在这时增加投入,扩大产能无疑会很危险。为何东塑集团在看似不利的条件下,逆势而上?
    沧州明珠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增胜透露,这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对未来市场的再判断。2008年,许多塑料业同行们赔了钱,一些亏损较大的企业甚至想破产,沧州东鸿公司却因为拥有自主研发的薄膜成熟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赢利1800多万,明珠公司在资金实力具备的条件下,并购德州东力,成立德州东鸿制膜科技有限公司,必将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在芜湖设立明珠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的聚乙烯燃气,给水管材项目,这是公司销售半径的再扩大,减少了运输成本,也是公司做大做强,扩展到长江流域的战略布局。
    “目前,塑料行业竞争的激烈或者不景气,会阻止行业外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这却给我们扩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要拥有看淡眼前,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的长远眼光和卓越才能。”于桂亭如是说。(何荣芝 刘 伟  张 伟  赵耀程)

 

http://www.cznews.gov.cn/cangzhou/jmxx/userobject1ai2646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