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亦称“首位效应”、“第一印象”。社会知觉效应的一种形式,指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亦称“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希在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至50年代后期,A.S.卢钦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证明了它的作用强烈性和持久性。
92、睡眠者效应 sleeper
effect
如果是一个令人信赖的人所传达的信息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这种影响会随着对信息源的遗忘或者与信息之间的分离而消退。而与之相反,那些可信度低的人的影响力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如果人们更多的记住了信息内容本身而不是记住了令这些信息大打折扣的原因的话)。这种当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联系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被称作“睡眠者效应”。
93、水涨船高效应
with-rising effect
有句成语叫水涨船高,指的是水位上涨,船身也随之升高。比喻基础提高了,凭借它的事物也随着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也会“水涨船高”。这就要求传媒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变化的心理需求,同时这也说明受众对传者、对媒介信息的反作用。
T
94、态度应对效应 attitude
effect
态度应对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如何最终将会影响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这种现象即为“态度应对效应”。
95、态度-依从-行为效应
attitude-compliance-action effect
如果我们觉得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需要依从行为。即当你觉得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你会更加相信它们,并用语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哪怕行为时不正确的,这种效应就叫做“态度-依从-行为效应”。
96、同化评定效应 effect
of assimilative assessment
同化评定效应亦称同化评价规律,指人们常把接近自己态度、观点的信息看成比实际情况更加接近,甚至认为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同。即当人们的态度和观点同宣传者的态度和观点之间差别不大时,人们往往把两者的差距更缩小一些。由于同化规律的作用,人们经常很容易接受与自己相近的宣传内容,并按照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受众的态度逐步向着宣传者的观点方面调节、接近,甚至完全被同化。
97、同辈效应 cohort
effect
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同年出生的人,其基本经相同或非常相似,包括营养、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体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其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的改变都很相似,因而具有某些一致的认知。不同同辈之间,其背景状况及经历不同,在认知上表现出差异。
98、团体压力效应 group
pressure effect
团体压力是指在团体里,多数人一致性的意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它能使个体感受到一种难以抵抗的心理压力,如果违背这种力量,人就会体验焦虑,并可能被团体所制裁或拒绝。因而团体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有时比权威命令的效果更大。团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确规定,也不是强制性地改变个体行为的行政压力。服从了大家的意见,叫从众行为;若不服从团体压力,并其行为性质即所谓不从众或是反从众。
99、退情效应 drawing
back effect
当男女双方于虚拟时空交往、未曾谋面时,可能十分亲密;然而一旦见面,由于双方体貌、风度与想象的差距太大,反而产生不愿继续交往的心理即退情效应。
X
100、稀贵效应 rarity
effect
稀贵效应即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越容易使人感到珍贵,并引起重视。
101、稀释效应 dilution
effect
稀释效应是指有关某个问题的额外的无关信息会弱化人们对该问题的判断或印象的趋势。过多偏离主题的信念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主要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102、效颦效应 blind
imitation effect
效颦效应是是取“东施效颦”的含义,意指不了解被模仿对象的本质,可以模仿其外表甚至模仿其不好的地方,弄巧成拙的社会效应。
103、谐谑效应 wisecrack effect
一种类似于儿童游戏的满足所产生的心理——心理快感。文艺作品得意成功的传播,一方面是作品美学力量的变现,另一方面又是欣赏者跳动各种心理功能积极活动的结果。
104、心境一致效应 mood
congruence effect
们处于积极的心境状态时更可能储存或回想起积极的信息,当人们处于消极的心境状态时就更可能储存或回想起消极的信息和倾向。
105、信念固着效应 faith
adherence effect
人们为无错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久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106、信息扭曲效应
distortion effect of information
在传播过程中被若干传播者层层过滤,有时会产生扭曲现象。甚至最终背离信息源发布的原始信息,以致面目全非,此即信息扭曲效果。
107、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actor-observer effect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属于一种归因偏差。是指面对消极的事件,人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反之,面对积极的事件,人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人格因素。
108、虚假普遍效应 false
consensus effect
进一步增强自我形象,人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在观点方面,过高地估计别人滴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
109、虚假相关效应
illusory correlation effect
亦称假想的关联。表面上有关系但实际上无关联或关联较弱的两种对象,人们在知觉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关联或存在极强关联的心理现象。
110、序位效应
serial-position effect
多个项目连续出现的情况下,各项目因其在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影响到学习后的记忆。……最先学习的部分和最后学习的部分,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回忆成绩最差。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序位曲线(serial-position
curve)。曲线前端高起部分,表示最初学习的材料容易记忆,称为初始效应(primary
effect);曲线后端上升部分,表示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称为时近效应(recency
effect)。就整个曲线的两端上升而中间下降现象,则cheng9we9i序位效应。
Y
111、药物依赖效应 drug
dependence effect
依赖又称药物成瘾,指的是由于服药而从心理及生理上产生了对这种药物的依赖性,不是出于医疗或是营养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嗜好。为了避免停药带来的不适躯体反应,不得不持续性或周期性地长期用药,欲罢不能。
112、移情效应 empathy
effect
“移情效应”,亦称“同理心效应”,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交流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了解其内心的感受想法。移情效应含有两个因素:一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亦即知觉技巧;另一个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亦即沟通技巧。
113、音节效应 syllable
effect
读音响亮、节奏感的词语令人印象深刻、容易记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音节效应。
114、异性效应 opposite
sex effect
异性效应的效果,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其原因在于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15、音响效应 audio
effect
指多种声音所产生的效果。用音响效果营造某种特定的情境,从而唤起人们某种情绪情感,如兴奋、怀旧与悲愁等,此即音响效应。
116、引玉效应 a humble
remark effect
抛砖引玉效应”,简称“引玉效应”。所谓“砖”,指启发物(原型),所谓“玉”,则是指因受启发而产生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117、预防注射效应
preventive injection effect
注射效应(又称预防注射理论,亦称思想灌输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奎尔提出的一种以预防注射概念来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认为多次遭受轻微攻击之后,大多数一般性的态度或观点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了抵抗被说服者改变的能力。
118、语境效应 context
effect
阅读过程中语境对单词识别的影响。1963年,图尔文和科尔德通过实验发现,语境能够促进与语境一致的词的认知,并且能够抑制对语境不一致的词的认知。
119、预言的自我实现效应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effect
对另一个人情况的预期影响人们对待这个人的方式,这又导致人以一种人们最初预期的方式来行动,这种循环的结果使得最初的预期成为现实。此即预言的自我实现效应。
120、晕轮效应 halo
effect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指对某个人某方面的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影响到对此人整体印象的一种心理印象。如看到一个人穿戴整齐清洁,则很可能认为他做事也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若对某人的某个方面印象欠佳,则往往会整个否定这个人。这后一种现象又被称为“扫帚星效应”。
121、自己人效应
acquaintances effect
“同体观倾向”。是人际关系对宣传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指在宣传者与听众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的情况下,听众常把宣传者视为和自己一体的现象。产生同体观倾向的条件为:宣传者与听众观点一致或相近;宣传者与听众之间存在其他相似性。宣传者与受众之间相似之处越多,听众越容易产生某种情感因素,听众越容易把宣传者视为自己人,从而加强了宣传效果。为此,宣传者应尽可能创造与听众之间的相似性,以增强宣传效果。
122、自杀效应 suicide
effect
效应一般是指一个名人自杀后,往往引起多人效仿,自杀率骤升的社会心理效应。
123、责任分散效应
responsibility sharing effect
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对需要出手援助的紧急事态的反应,会因为他人在场犹豫不决,弄不清到底谁该采取行动。帮助他人的责任被分散到每一个旁观者的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他人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相互推诿的情况,从而使利他行为减弱。
124、仗势效应 asylum
effect
较低者依仗地位较高者的权势,做出无人庇护时的放肆行为,即狐假虎威的行为。
125、招牌效应 effect of
sign
招牌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商店的招牌是商店外观的组成部分,上面所写的是商店名称,是消费者借以识别商店的标志,也是树立商店形象、招徕顾客的牌号,具有引导与方便,引起注意与兴趣、反应经营特色与服务传统、强化记忆与易于传播等重要的心理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心理功能,既要有好的命名,又要有富于美感的书法和良好视觉效应的颜色。
126、证同效应
similarity effect
效应指的是作品的内容与读者的经验相近,使读者觉得作品先得我心,而把它引为同调。这是一种带有情感性质的认识功能。
127、政治安全阀效应
political security threshold effect
们的政治不满情绪通过社会认同,以比较和平的渠道和方式发泄出来,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防治社会动乱的目的。安全阀原本是附加在压力容器上的一种装置,用来减少压力,达到防止容器爆炸的目的。其原理后被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如领导或管理者广开言路,让人们畅所欲言,释放郁结的情绪能量,减少心中的不平,使内心情感与外界刺激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免除社会动荡和灾难。
128、直观宣传效应 effect
of visual propaganda
宣传是一种常用的宣传方式。指运用电影、电视、图片、实物等工具实施宣传的方式。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亲眼目睹而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更易接受。因为直观宣传不仅受到理性教育,同时还受到情感的渲染。心理学研究表明:带有情绪色彩的宣传币不带情绪色彩的宣传,效果更好,见效更快。如采用电影或实地参观的方法介绍一个先进单位,效果往往比作一次报告更好些。因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直观宣传的方式。特别是在力求迅速见效时,更可以采用这一宣传方式。
129、组场效应
psychological field effect
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情感和行为会被“磁化”甚至时空,产生于场景中众人一致的感受和行为,这种场景被称为“大众心理场”,所产生的效应即“租场效应”。
130、坐向效应 seat
direction effect
坐向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者由于座位方向的不同而对谈话主题和氛围产生不同影响的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