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红楼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紧邻白楼的西侧,有一座红色的建筑,它与白楼形成明显的对比。这座建筑因外墙为红色,大家称它为“红楼”。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红楼建于光绪末年(1906),原为清廷预备作为德国皇太子来杭的下榻处
,现为古籍编目室、修复室及未编书库。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红楼与白楼之间,原本有隔墙。由于当时民国肇建,欲雪国耻,又兼红楼本为一建造考究,修筑坚固之洋房,可堪藏书,因此浙图馆长钱恂提出了征用红楼的建议。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件事曾经引起不小的风波,因为红楼在民国时期是军政要人宴请、玩乐的场所,告状和反对钱恂的人不少。后来,通过文化人的一再努力,图书馆征用红楼的申请得到政府的批准。红楼与白楼之间的隔墙被拆除,红楼就成了《四库全书》的新家。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红楼建筑为二层砖石结构,红砖清水外墙。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建筑四周设有英式拱形券廊,拱券装饰精致、精美。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4】文澜石墨碑廊
在孤山馆舍小院的西侧,建有文澜石墨碑廊。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碑廊上“文澜石墨”四个字,为著名书画家、原西泠印社社长启功先生书写。启功(1921~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族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廊内设有碑墙两堵,自南而北纵向延伸,墙外有玻璃框保护。碑墙底部,有浮雕“浙江图书馆”。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两堵碑墙之间有《浙江藏书楼碑记》。这块大石碑,虽然看上去很一般,还有断裂过的痕迹,部分字迹也已漫漶,难以辨认,但这块大碑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浙江图书馆的前身是杭州藏书楼,后扩建为浙江藏书楼。浙江藏书楼落成之时,浙江学政张亨嘉撰写了《浙江藏书楼碑记》,碑石由金石学家、藏书家、光绪榜眼吴士鉴书写。张亨嘉在碑记中先讲述了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编成之后杭州当地建起文澜阁之事,而后又讲到了自己成为浙江学政后看到邵章所办杭州藏书楼的情形:“光绪二十八年,余来视学浙中,俯仰文澜阁遗迹,思有以敬承之。而杭之东城,故有书楼,盖本讲舍之遗址也。余以邵吉士章、胡部郎焕等言,躬往案视,见其地居僻左,屋宇湫隘,且储书未广,无以餍闳阅者之心。”张亨嘉说,邵章用东城讲舍所建的藏书楼地处偏僻、屋宇狭窄,并且藏书量不大,“因谋扩充其制,度地于城之中央,商之抚部聂公缉槻、行省翁公曾桂,借官钱奏请改进,增拓规模,广置图籍仪器,俾官绅士之愿学者,均得恣其渔猎,以冀读书者众,而豪杰之士出于其中,稍阐文澜阁藏书之精意,非仅规抚西法已也。从来国家之兴,务必明教育而开知识,乃能自卫其强,而爱国之心益固。……东西各国,强弱有时,大小不一,然学优则民智,学拙则民愚,智者日著富强之效,愚者立见危亡之忧,此其彰明较著也。书楼之法,辅学堂以行,在各国最称善政,定知夫中国圣人已先百年为之者!……”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文澜石墨碑廊里有《淳化阁帖》刻石二十五块(四十六面),此外还有《清啸阁帖》、《左璞堂帖》、明清墓志杂石等。碑廊里的这些石碑是浙江图书馆的无价之宝。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淳化阁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法帖始祖”。《阁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淳化阁帖》是公认仅存的孤本,因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书迹的专卷而被视为无价之宝。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据资料记载,文澜石墨碑廊的这套刻石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张燕昌(芑堂)从西吴旧家为孙仰鲁(寿松主人)购得。1933年孙氏后人侯康先生将帖石捐赠给浙江图书馆,当时曾有整套帖石拓片流传,浙图至今还保存有一套当时帖石拓片。解放后,这套帖石逐渐淡出了文物工作者的视线,文革中帖石又遭受一定程度损坏缺失。1994年有识之士在浙图红楼走廊内发现这批刻帖,建议保护陈列,遂建碑廊储之。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浙江图书馆《淳化阁帖》刻石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汇刻帖的原石,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宋代刻石的重新确认是近年来碑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它为帖学研究带来最原始的刻石信息。《淳化阁帖》无宋代刻石传世的共识,被杭州文澜阁旧址发现的《淳化阁帖》刻石打破。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 [转载]杭州西湖——浙图孤山馆舍(2)](//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照片拍摄于2022年6月17日)